& lt1 & gt;廖道宗
皇帝名:耶律弘基。尼泊爾語,又稱查拉語。
父母:父親邢宗業呂宗貞,母親仁義皇後蕭氏。
寺廟名稱:道宗仁聖大孝文皇帝
陵墓:永福陵
在任:1055-1101年,計46年。
遼在位期間,政治腐敗,國勢漸衰。道宗本人無所事事,頹廢奢靡,只知道遊山獵林。此時地主大肆兼並土地,百姓苦不堪言,怨聲載道。道宗還重用葉元等黨羽,不顧國家大事,從而導致了灤河叛亂。他信奉佛教,並在執政期間對佛塔進行了大修。遼的腐朽統治激起各族人民的不滿,受遼壓迫的女真族開始崛起,最後廖道宗成了掘墓人。1101年,道宗去世,享年70歲。道宗死後二十五年,曾經強大的遼朝滅亡了。
& lt2 & gt遼青公墓
地理位置:
清陵位於內蒙古巴林右旗索布力嘎蘇木站以北約15公裏,巴林右旗遼青州城址(大板鎮)以北約10公裏處。陵墓分布在大興安嶺林區壹座東西走向的山脈南麓的狹窄山谷中。這座山像壹道屏障,從東到西。山麓南坡,有三座山峰,嶙峋,直入雲霄。該山遼代名永安山,後改名青雲山,故名青陵山。現在又叫大黑山,蒙古語叫瓦林烏拉(意為磚沙丘),當地人稱之為“王墳溝”。四面環山,植被茂盛,環境幽雅,野生動物眾多,是遼代帝王的狩獵場。
墓主人簡介:
盧野龍駙馬(971-1031),遼第六任皇帝。他是遼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孝皇後小金揚是廖興宗的生母。廖興宗被立為太子後,被封為順聖元公主。太平十壹年(1031)十壹月,聖宗病危,興宗即位,晉為皇太後。喪後執掌朝政,采取各種措施消滅異己,史稱“喪後專權”崇熙二年(1034),喪後密謀廢興宗,另立幼子盧野崇元。戰敗後被囚禁在青州(今遼寧省西北),守聖宗墓。廖道宗死於清寧三年十二月(1057)。次年五月,謚號被尊為哀皇後。葬在慶陵。
孝菩薩哥哥(986—1036),仁德皇後,瑞芝皇後弟弟的女兒。十二歲時,她因為美貌和才華被選入後宮。同合十九年,年滿十六歲,被封為猴王。隨鸞駕二十余載,深得聖宗寵愛。仁德皇後生了兩個太子,都早逝。開泰五年,宮人小生下廖興宗,仁德皇後來收養。太平十年(1031)六月,遼聖宗病危,命以興宗、啟天皇後為皇太後、晉為貴妃繼承皇位。這時,金梟得意忘形,當上了皇太後。小上臺後,排斥異己,誣陷仁德皇後參與叛亂。興宗在開春駕車打獵時,派人暗殺了她。仁德皇後50歲就這樣去世了,被追封為仁德皇後。而哀皇後* * *葬在慶陵。
契丹名將廖興宗的耶律宗振(1016-1055)是遼國第七任皇帝,聖宗長子,母親是宮女。
山西應縣人,蕭與長子蕭之長女,仁義皇後蕭塔日。她已故的姑姑是耶律寶姬的皇後。仁義皇後性格大方,容貌秀麗。廖興宗剛即位就入宮,生了廖道宗。崇熙四年(1035年3月),被廖興宗立為皇後。二十三年,號“真意慈與文惠孝廣愛崇聖皇後”。同宗即位後,於1055年9月被尊為皇太後。清寧二年,被榮封為“慈彜人、文惠孝皇太後廣愛宗天”。大康崩於第二年夏六月(1076三月),六月被尊為仁義皇後。伍子胥、朝鮮、西夏等國都派出使節朝貢。吳佳葬在慶陵。
盧野弘基(1032-1101),遼第八任皇帝。
宣儀皇後蕭觀音(1040 ~ 1075),遼代女作家。她長得才氣橫溢,嫵媚動人,內斂秀氣,很有才華,精通詩詞書法,氣質不凡。她琵琶彈得很好,在當時被稱為第壹。著有《胡夫林穎之》、《陳俊同誌華藝通馮英之》等詩歌。,被道宗譽為中學才女。崇熙(1032 —1055)被收為公主,生下了耶律君王子。1055 65438+二月立為女王。後來,由於勸誡秋山不被重視,他寫了10字的《回》來表達自己的辛酸和失望。太康初年(1075 165438+10月),被耶律乙辛等人陷害,被道宗處死,遺體回國。1101六月,葬於慶陵。
陵墓布局:
遼聖宗永慶陵:
遼聖宗永慶陵位於山谷半山腰,長達三公裏半。目前,陵區內表面仍有賞殿、祭堂、賞道、陵門等遺跡,是三陵中保存最完好的。青雲山下有神道通往墓地,山腳下有陵門。從陵門到陵墓,有壹條神道,長1,300m,寬3m。神道兩側有仙殿、玉容殿等建築遺址。永慶陵是壹座仿木結構的七室磚墓。墓室總長21.2m,最寬15.5m,最高約6.5m,分為前室、東西室、中室、後室三個主室。前室平面為長方形,有售票頂,其他房間為圓形,有穹頂,房間之間由有售票頂的隧道連接。陵墓由三層大青磚砌成,抹上白灰,地面略向南傾斜,平鋪打磨的方磚,底下有排水系統。在主室裏,有巨大的柏木制成的室,室與室之間有通道相連,還有壹扇柏木門。門樓由雕花磚砌成,瓦面起伏,高吻,通體彩繪。墓中出土的物品很零碎。日本人發掘東陵時,出土了方、檁、鬥等構件,價值不菲,但原始結構不詳。
永慶陵中室四幅巨幅山水畫,清新淡雅,畫技高超。它們描繪了遼腹地的春夏秋冬景色,構圖嚴謹,鳥獸形象生動。它們應該是描繪契丹皇室四季所在地的風景,表現遼代皇帝的做法(在國外打獵設立“銀行賬戶”叫“寺坡”,用海青鷹捉天鵝是壹種。讓這座地下宮殿更加宏偉。
廖興宗永興陵:
永興陵即鐘靈陵,位於永慶陵以西600多米處。陵墓的地形和建築與東陵相同,現存神道、陵門、祭堂、飯堂等遺址。墓比東陵大,有七座墓,但都已坍塌。前中後三間主室四間側室,後室為主室,墓前為十字形坑道。陵墓已坍塌,只見各室平面呈八角形,出土有興宗、任的悼書。香菱殿西南有1石雕塔諾尼經典建築。
廖道宗永福陵:
永福陵,或稱西陵,位於永興陵以西約1400米處。陵園建築與東陵相同。現存神道、陵門和祭祀場所的廟宇,陵墓與鐘靈相似,也是壹座七室墓。墓前有壹條十字形的通道,每個房間的平面都是八角形的,比鐘靈還大,但也沒有逃脫被盜的命運,墓室全部坍塌。墓中有壁畫。出土的悼書有道剛宗、宣懿帝、齊和漢文。
遼青墓地的價值:
遼慶陵園建於遼代鼎盛時期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發展的高度階段。陵園規模宏大,建築豪華,隨葬品豐富。墓壁上繪有大量繪畫,東陵壁畫尤為壯觀。有契丹人物,有契丹的建築裝飾圖案,有契丹人喜歡的四季山水畫,表現了北方的風光,與契丹人的生活和感情密切相關。保存完好的皇帝和皇後的悼書,分別用契丹語和漢語鐫刻,為研究契丹文字提供了寶貴的資料。遼代墓葬是古代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之壹,是古代墓葬建築的精華。慶陵對研究遼代墓葬和古建築具有重要價值。臺灣著名學者嶽說,“遼清陵園的山清水秀,文化遺存基本完整,完全有條件恢復壹座遼代皇家陵園博物館”。
歷經滄桑:
建成至今已有900余年,歷經多次森林火災後的修復、新建和擴建。由於慶陵建築壹直處於遼代最繁榮的時期,墓葬隨葬品較多,財寶的誘惑也使其陷入困境。天慶九年(1119),金人攻入北京,慶陵寶藏全部被挖光。此後元明清兩代都停止了對它們的維護和保護。20世紀初至20世紀40年代,清陵被多次發掘:1914、1922年,林西縣知事、法國教士閔宣華先後發掘鐘靈陵;21,65438,0922年6月,比利時神父開爾文雇人對慶陵三大陵墓中的壹座進行了盜掘,首次出土了刻有契丹小字的四卷奏章,隨後原石丟失。1930年,軍閥唐玉麟把所有的墳墓都搶走了。據舊林西縣誌記載,民國十九年夏,熱河省壹位姓郭的人,派了壹百多名民夫在他處挖掘,發現了14件喪書。據目擊者稱,墓中雪松制成的墻壁被塗上了彩色油漆。屍床和祭壇是用白玉制成的,上面刻有圖案和文字。還有玉牌之類的稀世之物,都是偷來的。日本人田村在1939日據時期,曾實際測量拍照,臨摹東陵壁畫,盜走壹批珍貴文物。經過多年的發掘,慶陵已是壹片廢墟,所有隨葬文物基本丟失。西陵和鐘鳴的墓都坍塌了,每個墓的積水都很嚴重。1949後,中國政府對慶陵進行了搶救性發掘,但只找到幾個木俑和狗;1991,慶陵東陵再次被搶;許多陪葬墓也被盜墓賊參觀過...墓中出土的喪書也在戰火中翻來覆去,幾經周折才完整保存下來。
壹件重要的文物——慶陵悼書:
慶陵出土的文物大部分已經失傳,只剩下壹些石刻。慶陵三陵出土喪書15平方米,為石制。喪書的形式有倒鬥和倒鬥。* * *分為書皮和書石兩部分,呈墓誌銘形狀。其中書皮8石,書皮7石。封面和書的材質都是漢白玉,呈正方形,邊長130 cm,厚約30cm。其中,漢文《哀宗》、《仁德皇後》、《欽愛皇後》、《道宗皇後》、《宣儀皇後》共三卷,其中《哀宗皇後》壹卷只留有印章封面。1922年,興宗、仁義契丹小字喪卷抄自鐘靈,原石遺失。
《喪書》刻有契丹和漢文兩種文字,各有近2000字,其中有四種是契丹文字,已被公認為失傳已久的契丹國語,對研究契丹小字有重要價值。碑高雄偉,雕工渾厚婉約,工整含蓄,堪稱遼代書法精品。在書皮和書石的側面,有線條雕刻而成的精美生動的紋飾。書皮四角刻雙龍或牡丹。周圍雕刻著端莊典雅的頭像和身體,整本喪書豐富多彩。永慶陵3方喪書也填補了遼代聖宗和兩位皇後的史籍空白。這些悼念契丹小字的書籍和書名是契丹小字中發現最早的材料,首次證實了契丹語的存在,為研究遼代歷史文化和開展契丹文字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是不可多得的珍品。其中《道宗宣儀皇後悼書》(漢文、契丹文)為國家壹級文物。
保護級別:
1998 1,慶陵被國務院定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評價:由於陵墓本身屬於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如果妳真的有其中壹個& gt如果是這樣,至少值壹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