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漢代和唐代分別用什麽字體?有固定的嗎?

漢代和唐代分別用什麽字體?有固定的嗎?

漢初用小篆,因書寫不便,逐漸改為隸書字體。

唐代使用楷書,所有公文都有固定字體。

漢代大約有三種字體:

(1)篆書,用於石雕、刻字,以及高級公文和重要儀式的書寫,如皇帝的詔令、官方青銅器的銘文、碑上的銘文、宮瓦的文字等。;

(2)隸書,多用於書寫中級公文和典籍,如聖旨、通經、碑文等;

(3)草書,用於低級公文和通稿,如《永元神器書》、《武威醫簡》、《日本禁忌》、《雜簡》等。其他字,如“古文”,適用範圍較窄。

篆書——西漢篆書很少。因為西漢時碑還未立起,所以今天留存下來的印章大多是銘文,其篆書到了秦代也逐漸從圓形轉向了方形。東漢時期,立碑之風興起,碑上刻有篆書,書法疏密,風格與方圓結合,有別於秦代的石刻風格。漢代最豐富多彩的銘文和篆書是銘文,它們有的方方正正,結構奇特,有的雍容華貴,不僅風格多樣,而且用筆不絕,或圓而美,或直而方,或密而疏。

漢代篆書的另壹個豐富寶庫是青銅器銘文。漢器上的銘文大多是先書寫,再由工匠雕刻,所以筆畫多為方折,轉折處斷而不連,使篆書呈現出另壹種風格。但它的結構和筆畫還是呈現出了多種面貌。辛莽時期的青銅器銘文大多為工整挺拔的方正印章,結構挺拔,風格典雅秀麗。

漢代磚瓦字多為篆書,細長,裝飾性強。瓦形字依形而寫,別具壹格,賦予篆書強烈的裝飾趣味。

漢代出土的篆書不多。甘肅敦煌出土的幹竹簡,武威磨子子漢墓的條幅,居延出土的張偉的七信,都是方形結構的篆書,筆細而硬。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中的帛書,有壹部分是漢初的篆書,可以說是帶有隸書含義的篆書。

隸書——隸書起源很早,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秦朝時,隸書在民間很流行。經過不斷的修正和完善,在漢代達到了最高階段,成為漢代的主要字體。秦朝到西漢初年是隸書的古代時期。西漢石刻除了壹部分是隸書逐漸演變過程中的古文字外,大部分都是隸書。它的結構已經是隸書的風格,但還沒有看到典型的筆畫。從西漢末年到東漢,隸書發展到成熟階段。此時的隸書形制由長方形變為寬平,由豎變為橫,筆畫變得工整,波浪更加完美。點畫的俯仰呼應,使隸書的藝術性達到了和諧完美的境界。東漢時期,李殊的筆法更為豐富,在挑波中充分發揮了筆觸的變化,用筆頓挫而停,表現出蠶頭燕尾浪勢的特點。結構上疏密的變化和點畫的呼應,表現出隸書復雜多變的姿態,風格更加多樣。

漢代簡帛是隸書的主要墨跡。從已發現的漢簡來看,工整嚴整的隸書在先秦典籍和官方詔令中較為常見。最能代表隸書成就的是東漢時期的碑刻。東漢時期,立碑刻石的習俗盛行。碑碣本身就是石雕藝術品,碑文作為碑碣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和碑碣形成完美的藝術形式,所以特別重視書法。東漢隸書銘文大致可分為兩種:字形比較方正,法度嚴謹,波浪分明;文筆比較隨意自然,法度不是很嚴格,有壹種無拘無束的趣味。

前者可分為兩種風格:①趨於端莊秀麗的風格,雕刻更細膩,筆法效果更明顯,筆觸分明。結方,筆畫失意。(2)傾向於簡約強勢風格,刀雕效果明顯,筆畫方正,轉折整齊,結構方正。

後者也可以分為兩種風格:①書寫潦草,字體大小不均勻。(2)由於是在懸崖上書寫,受凹凸不平的石面限制,所以用石頭書寫有壹種自然、不拘小節的效果。

漢磚隸書,有壹種犯人墓磚,是記載服苦役的犯人死後埋葬的碑文。字是用刀隨便刻的,和司印的磚文不壹樣。

印刷的文字比較簡單原始,而罪犯墓的磚字潦草隨意,寫刻無線,筆畫隨意散亂,有壹種奔放的趣味,可能是民間書法家或工匠所刻。

從隸書到東漢末年,由於過分追求形式和裝飾,結構萎靡,缺乏趣味,開始走向衰落。這種趨勢在魏晉時期更甚,所以隸書的衰落成為必然趨勢。

秦漢草書是中國草書發展史上的曹彰時期。漢初的草書是壹種簡單快速書寫的隸書(古書)。這種草書可以從神闕四年竹簡中看出,這壹時期的草書是曹禮或曹麗的階段。

東漢時期,草書逐漸出現。此時,草書可以在武威出土的醫學竹簡,敦煌出土的竹簡,以及北侯出土的竹簡中找到。到了曹魏和西晉,草書被書法家不斷加工,形成了正規的草書法。後人把這種草書稱為曹彰,以區別於現在流行於東晉的草書。

曹彰流行於東漢時期。除出土大量草書外,如安徽亳州出土的顓頊磚、公羊顓頊磚、馬磚、曹石墓磚等,均刻有書法,可見東漢在民間頗為流行。

隋代以傳統楷書為主,傳統行書、草書為輔。隋代書法上承南北朝,下啟唐代。書法風格別出心裁,融會貫通,不離章法。在東晉南朝既雍容華貴,在北朝又朝氣蓬勃。初唐大家風範的尺度在這裏已經初步形成,二王書法風格開始盛行。著名的書法家有丁道虎、石靈和智勇。書法墨跡千言萬語,經書千言萬語,龍藏寺碑、齊發寺碑、董年譜等碑刻展現了這壹時期的書法風貌。

唐代楷書,像唐代國家局面的繁榮,真的是前無古人。書法風格成熟,書法家輩出。楷書方面,初唐的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中唐的顏真卿、晚唐的柳公權,都是後人看重其楷書作品,視之為書法的典範。

古代有壹句話,學書法:“學書須從格局入手,寫字須從大字入手。漢字以燕為基礎,漢字以歐為基礎,漢字熟,再聚為小字,為法。”但根據多年實驗研究的結果,初學者先學習太大的字並不合適,比較適合中字母。

初唐三大書法家歐陽詢、余士南、褚遂良的楷書是最適合臨摹漢字的範本。這是壹個簡單的介紹如下:

起源於古代李的楷書,以二王體和六朝北派書風為基礎。它們結構獨特,獨具匠心,權威性強,影響力深入社會,是學書的標配。考察楷書特點,用筆剛勁有力,筆畫工整工整,結構開朗健康。他的楷書碑刻代表作有《九成宮禮泉銘》、《花都寺碑》等。

余士南楷書,飄逸靈秀,承襲了智勇禪師的遺風,是王派的嫡系。雖發源於魏晉,但其外柔內剛,沈郁氣韻壹掃魏晉書風的懦弱。他的楷書代表作是《孔廟碑》。

褚遂良的楷書以疏而強著稱。他雖是右軍始祖,卻能贏得其神韻。它的字體結構看似很奔放,卻能巧妙地調和清靜的風格,創造出前無古人的局面。其楷書代表作是《雁塔聖訓序》。

小楷,顧名思義,是楷書中的小楷,是三國魏代鐘堯創立的。他是最傑出的權威隸書大師,他的楷書風格也脫胎於韓立,筆法十分傳神。但結構寬平,橫畫長直畫短,官分遺風猶存。然而,模型方法已經準備好了,它實際上是官書的祖先。王羲之到了東晉,對小楷書法的研究更加細致,使之臻於完美,也為中國的小楷書法樹立了壹個美好的欣賞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