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為什麽古代稱“社會”為江湖?

為什麽古代稱“社會”為江湖?

桃李春風,壹杯酒,十年江湖夜雨。都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可見“江湖”二字包羅萬象,最直白的就是武俠小說中的“江湖”。我們知道古人把“社會”叫做江湖,但這是什麽道理呢?

江湖稱謂最早是莊子提出來的,出自壹代宗師莊子。原句是“春幹,魚在陸,不如江湖相忘。”

泉水幹涸後,兩條魚沒有及時離開,被困在陸地上的壹個小窪地裏。兩條魚不能動,它們用泡沫互相打濕,以保持彼此濕潤。這時候,兩條魚就會想起過去自由自在、江湖陌生的生活。

於是,古龍在壹本武俠書中,借殺手顏之口說: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成了驚世駭俗的語句。至此,江湖這個稱謂被更多人接受,有了更深更廣的內涵。最後古龍先生總結了江湖的稱謂: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

追溯到莊子,玄妙的道理壹直是以寓言的形式來闡述的,可謂“壹寸壹寸”。江湖,不是溪海,只是因為溪容不下更多,才給人潺潺流水、晶瑩剔透的感覺,我們不忍見濁;大海,太巨大了,狂暴而令人恐懼,我心中只有敬畏,我感到氣餒。

只有江湖才能真正表達意境。江河溪流雋永綿長,有奔流渤海之勢,水環境復雜夾雜泥沙;湖,除了大海的深邃,還蘊藏著無盡的生命。

“江湖”的詞源:從陳平原的《儒林外史》到中國第壹部江湖文化詞典《莊子》。

陳平原對“江湖”壹詞的解釋是:“江湖原指長江、洞庭湖,也可指三河五湖。”這種模糊解釋的癥結在於,他找到的最早出處是秦以後的《史記》:“史記?貨殖的傳記中寫道,範蠡“駕著小船漂浮在河流和湖泊中”。"

他顯然知道這不可能是“江湖”的詞源,於是自己否定了:“江湖是指五湖。所以,“國語?夏,也就是,乘著獨木舟在五湖中漂流,不知道最終的目的是什麽。"

“將”和“胡”分別使用時,就成了單獨的詞。作為專名,指的是長江和洞庭湖,作為* * *名,指的是三江和五湖。但“江湖”二字既不是兩個專名的簡單相加,也與“三江”、“五湖”的* *名無關。

在中國文化中,“江湖”是壹個有特殊含義的專有名詞,“江”、“胡”只是語素,不能成詞,也不能單獨解釋。

更重要的是,專名“江湖”的特殊意義,絕不是這個詞從唐代俠義小說到當代武俠小說的事後添加,而是在唐代以前的先秦時代就已經存在:民間社會的江湖文化與專制朝廷的廟堂政治相對立。

所以,在“江湖”之前並沒有“俠客”,而是先有了特殊含義的“江湖”,再有了笑傲江湖的“俠客”。這是因為這個詞真正的詞源來自《莊子》,這部中國第壹部從未被儒家傳統認定為正式經典的文化大詞典。“江湖”這個詞,在十三經和所有先秦典籍中,從來沒有出現過。

《莊子》中使用的“江湖”是漢語中最早的“江湖”,順序如下:

這個子裏有五塊石頭,為什麽不認為大瓶子在江湖飄,而擔心它掉下來呢?——(“內?輕松出行第壹”)

春幹時,魚相在陸,相?江湖相忘,不如濕濕。(“——內?大師6”

魚忘江湖,人忘道家。(“內?大宗師第六》)

以鳥養鳥者,宜居深林,遊於壇陸,浮於江湖。(“外部文章?智樂十八。

伏的,住在深山裏,蹲在窯洞裏,安靜;夜住晝住,戒;裘德·徐丹雖然饑腸轆轆,卻不顧江湖,四處乞討食物,因此意誌堅定。但是,難免會出問題。(“外部文章?第二十座山的樹林》)

有意思的是,莊子和韓非是兩個針鋒相對,不* * *的先秦思想家,雖然韓非是在莊子死後幾年才出生的。但莊子主導江湖文化,韓非主導廟堂政治。

陳平原說:“‘江湖’的文化意義,在範仲淹的名句中表達得最為清楚:住在廟裏,就會為妳的人擔憂;若遠在江湖,必憂夫。”

儒道兩家對“江湖”理解的最大區別在於政治立場的不同:

孔廟宣揚的政治人格是忠臣牧民的“君子”,道家江湖宣揚的文化人格是鄙夷諸侯的“自由人”。“江湖”的文化意義自然與範仲淹的儒家思想格格不入,所以範仲淹的“江湖”不是文化中國的“江湖”,而是政治中國的“江湖”。

“遠在江湖,便為夫憂”,揭示的只是因失意而暫居江湖的儒家政治人格,而遠未揭示那些生活在江湖、樂在江湖、傲立江湖的“自由人”的文化人格。

說到底,江湖的主導權到不了廟堂,廟堂之下有江湖。從古至今,有人追求廟堂之高,也向往江湖之遠。由於誌向和立場的不同,他們對“江湖”的理解必然有所不同。

但是寺廟和江湖的界限就那麽清晰?都說‘山林’少了煙火味,‘江湖’多了血腥味。“廟堂之高看似平靜道貌岸然的現實,誰說不是妳死我活的勾心鬥角?只是明暗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