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綱內容,《內經》為八綱的分化奠定了基礎。張仲景更專用於傷寒雜病的診治。《凈月全書》包含陰陽、六變等。,進壹步闡明了八位樞機主教。
疾病的臨床表現千變萬化,錯綜復雜。根據八證的辨證,任何疾病都可以用陰陽來分類,以寒熱為特征,以表裏反映,以虛實來解釋。八綱是分析疾病本質的辯證方法,是各種辨證的總綱。在診斷疾病的過程中,具有抓簡控繁、提綱挈領的作用,適用於臨床學科的辨證。具體來說,就是在八綱的基礎上深化各科辨證。
在辨證的八綱中,陰陽、寒熱、表裏、虛實八個證候之間的關系是不平行的。壹般來說,表證、熱證、實證都屬於陽證的範疇。內證、寒證、虛證都屬於陰證的範疇。所以在八綱辨證中,陰陽二證是概括其他六證的總綱。此外,八類證候並非相互獨立,而是相互混合、相互交叉,反映出復雜的臨床表現。
在壹定條件下,表裏病位和虛實寒熱屬性往往可以發生不同程度的轉化,如表邪入裏,裏邪出表,寒證化熱,熱證化寒,由實入虛,虛則實。當疾病發展到壹定階段,可能會出現壹些與疾病本質相反的錯覺。如真寒假熱,真熱假冷,真假,真假等等。因此,在辨證八證時,不僅要熟悉八證的特點,還要註意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
陰陽
尹和不僅總結了整個病情,而且還用於分析壹個癥狀。在《蘇文·陰陽應象大論》中提出:“望色脈象,先不言陰陽。”又說“陽病治陰,陰病治陽”。張仲景將傷寒分為陰證和陽證,以三陰三陽為總綱。明代醫家張景嶽也強調“凡診脈必先察陰陽,此為治病之綱”。這個陰陽是八綱辨證的總綱領,可以指導表裏、寒熱、虛實三對綱領,所以有人把八綱稱為“兩綱六要”。因此,陰陽辨證在疾病辨證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陰證和陰證
所有在內,在血液中的疾病,屬於寒冷,正氣不足,身體的反應大多是下降屬於陰證的範疇。其癥狀為精神萎靡、面色蒼白、畏寒、氣短、聲音低沈、不渴、大便溏泄、小便清長、舌淡苔白、脈沈緩等。其病因病機為年老體弱,或長期內傷,或外邪傳於臟腑,導致正氣虛弱,陽虛陰盛。
表證、氣證、真證、熱證、正氣證和身體反應亢進的所有癥狀都屬於陽證的範疇。其癥狀為煩躁易怒,面赤熱,氣息濃烈,喜冷飲,口氣稠厚,腹痛便秘,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浮或強滑。其病因病機為邪氣入侵,邪強正盛,正負之爭。
陰虛和陽虛
陰虛和陽虛是人體臟腑陰陽兩虛引起的證候。在正常生理條件下,人體應保持陰陽相對平衡,即“陰為秘,神為正”(《蘇文通奇天論》)。壹旦陰陽失去這種相對平衡,就會出現陰陽盛衰,從而產生疾病。
陰虛證的癥狀是潮熱盜汗,手足發熱,形體消瘦,口幹咽燥,小便短赤,舌紅少苔,脈弱。其病因病機為久病,或房室勞損,導致精血津液不足,陰不控陽。
陽虛證的癥狀有神疲乏力、面色蒼白、氣短懶言、畏寒肢冷、自汗自汗、口淡口渴、大便溏薄、小便長、舌淡苔白濕、脈弱等。其病因和發病機制是慢性疾病,或勞損,或出汗,嘔吐,腹瀉等。,導致陽氣不盛,陽氣不能制陰。
陰之死與陽之死
陰死和陽死大多是疾病發展過程中的危急證候。陰之死,多發生在高熱出汗等陰道液迅速流失,吐瀉劇烈,失血過多的情況下。常見有多汗粘稠、氣短、手腳溫熱、煩躁不安、喜冷飲、面色潮紅、舌質紅燥、脈弱等;陽氣之死,常因邪毒過盛,或內臟疾病嚴重消耗體內陽氣所致,也可因出汗、嘔吐、腹瀉、出血等引起。常見冷汗如珠,面色蒼白,呼吸微弱,四肢畏寒,精神萎靡,舌淡苔潤,脈細。
內外兼修
表裏是區分病變深淺和疾病嚴重程度的兩個類別。表裏是身體結構的概念。在《內經》中,表稱為表,包括皮毛和肌肉。稱內為內,指的是內臟。《論蘇文與咳嗽》說:“苔與肺合,苔先受邪氣,邪氣與之合。”這種皮毛受邪影響,屬於表證。《蘇文至真大論》也提出了“雖在肌膚,卻在發汗”的規律。這就是表證辨證論治的由來。除表證外,其他病證均屬裏證。壹般來說,皮毛、肌癰、經絡方面的疾病屬於表證,病情較輕;該病屬於臟腑、血管、骨髓的內證,病情嚴重。
表面綜合征
表證是指六淫從皮毛、口鼻侵入人體而引起的壹種證候,是由皮膚和經絡的疾病引起的。具有起病急、病程短、病位淺的特點。
臨床癥狀:發熱、惡風寒、身痛、頭痛、苔薄白、肺浮、咳嗽、鼻寒等癥狀。
病因病機:六淫之邪在皮毛、肌肉表面,妨礙衛氣宣發,引起抑郁發熱;而且楊燦不暖皮膚,所以它討厭寒冷;肺主皮毛,鼻開竅。皮毛口鼻受邪,肺氣不利於鼻塞咳嗽。邪氣郁於經絡,氣血不旺,故頭痛身痛;善惡沖突,導致脈象浮浮,舌苔薄白。
表證可分為以下幾類:
表寒:風寒侵襲,善惡爭肌表。癥狀包括嚴重惡寒,頭痛身痛明顯,舌苔薄白濕,脈緊。
風熱邪侵肺衛。癥狀包括輕度惡寒、發熱、咽部紅痛、舌苔薄白黃、口渴、舌紅、脈數。
表虛:風邪侵犯肌表,表守功能不固,癥見風重、汗出、脈緩。
外部現實:風寒從外襲,善惡相爭,未央收緊原則。癥狀有惡寒、無汗、頭痛身痛、脈緊。
內證
裏證是指外感邪氣由表入裏,或直接入裏,以及七情、飲食、勞累等引起的內傷的壹類證候。,而疾病是由臟腑、氣血、骨髓等引起的。臨床表現多樣,具有病程長、病位深的特點。
臨床癥狀:不惡風寒,不浮脈,多為舌質、舌苔變化。
病因病機:壹般受三個因素影響,壹是表證發展,即表證入裏;二是表邪是由臟腑引起的;三、情誌內傷、飲食、勞累等導致內臟功能失調。
裏證可分類如下:
內寒:外寒傳於內,或陽虛。癥狀有惡寒喜暖,四肢不溫,口渴,惡心嘔吐,腹痛腹瀉,小便長,苔白滑,脈遲。
內熱:外邪入內化為熱,或熱邪直入臟腑,或五感化為火。癥狀包括惡寒、惡熱、高熱、口渴、易怒、多汗、便秘、小便短赤、苔黃幹、脈數或沈。
裏虛:臟腑陰陽氣血虧虛,功能下降。癥狀:精神萎靡,低聲膽怯,食欲不振,腹痛,頭暈,心悸,便溏,舌淡,苔白,脈弱。
裏實:外邪入內,與胃腸道相結,或由臟腑功能失調所致。癥狀:脘腹脹痛,拒按,便秘,小便黃赤,手足多汗,舌苔厚幹暗,脈沈實。
表證與裏證的關系
由內而外的綜合征:由於機體抗病能力增強,或治療護理得當,致病因素由內而外到達肌表,即由內而外。如果裏證因內熱、咳嗽、胸悶而煩躁不安,繼而發熱出汗,煩躁減輕,或出現斑疹,這是邪氣由表及裏的現象。
表證入裏:表證入裏可能是由於抗病能力低下或致病因素過多,或治療護理不當所致。如果出現發熱惡寒,而不是惡寒,則會出現煩渴多飲、舌紅苔黃、小便赤等癥狀,說明此病已由表轉裏熱證。
表裏病:指在壹定時期內表證和裏證同時出現。疾病早期除了表裏兼證外,多因表裏兼證;或表病未解,並發其他疾病,如外感疾病、食物損傷等;還是內傷在先,外感病在後。
半表半裏證:指在疾病發展過程中,邪氣相互抗衡,使邪氣既不能入內,正氣又不能驅邪出表,邪氣處於表裏之間。臨床表現為感冒發熱、口苦、咽幹、頭暈、胸脅脹滿、心煩嘔吐、忌食飲、脈細。
寒戰和發燒
寒熱是區分疾病性質的兩個範疇。壹般來說,寒證表示身體陽氣不足或感寒邪,熱證表示身體陽氣過盛或感熱邪。《內經》中有很多關於寒熱的論述。比如蘇文陰陽要相象,明確指出“陽勝則熱,陰勝則寒”,《蘇文至真大論》提出“寒者熱,熱者寒”的治療原則。
寒冷綜合癥
寒證是表現為感受寒邪,或陽虛陰盛,機體功能活動減弱的證候。其臨床癥狀為:惡寒喜溫,口淡不渴,面色蒼白,小便長,大便溏薄,舌淡,淡滑,脈遲。其病因病機如下:感受寒邪或楊琪不足,可引起人體內溫熱不足,故現惡寒、面白、喜溫;陰內盛,津液不傷,故口淡不渴;陽虛不能溫小液,所以小便長,大便稀;陽氣不足,寒濕內生,會看到舌淡,苔白潤;陽虛氣弱,血管衰弱無力,脈遲。
熱證
熱證是指熱邪的感覺,或陽盛陰衰,表現為身體機能亢進。其臨床癥狀為:發熱惡寒,口渴惡寒,面紅目赤,大便幹燥,舌苔黃燥,脈數。其病因病機如下:其病因可為外感邪火,也可為七情郁結,或積食,或房室勞損,陰精受損,導致陰虛陽亢。如果陽熱過盛,則身體忽冷忽熱;火傷陰,津液消耗,故口渴冷飲,小便短赤;大腸津液不足導致大便幹燥;陽熱過盛,迫使血流加快,所以脈率高。
寒證與熱證的關系
冷熱混合
寒熱夾雜,即寒熱兼見。臨床上壹般有上熱下寒,上寒下熱,表寒裏熱,表熱裏寒。
上熱下寒:陽上盛,陰下盛。癥狀包括胸部不安和頻繁嘔吐(上發燒);腹痛如壓迫感,大便稀(下寒)。
上寒下熱:陰盛於上,陽盛於下。癥狀包括上腹部冷痛、嘔吐和消瘦(上寒);小便短赤,大便幹燥(低熱)。
表寒裏熱:表被寒邪侵襲,表裏不解,邪入內化為熱;或者裏面有熱,又感覺到寒邪。癥狀:惡寒、發熱、無汗、身痛(表寒);氣喘、煩躁、口渴、冷飲、小便赤赤、便秘(內熱)。
表熱內寒:外感風熱致內傷風寒,或外感風熱致脾胃虛寒。癥狀:發熱、頭痛、咽痛(表熱);小便長,大便稀,四肢冰涼(內冷)。
冷熱轉換
臨床上寒熱的轉化,先是寒證,再是熱證,寒證逐漸退去;壹、熱證先轉為寒證,熱證逐漸退去。這種轉化主要取決於善惡雙方的興衰。凡由寒轉熱者,正氣尚盛而邪氣盛,陽氣旺盛,但由陽轉熱。如果感到寒邪,開始感到惡寒、發熱、身痛、無汗、苔白、脈緊,這就是表寒之證。隨著病情的進壹步發展,寒邪入裏化熱、惡寒等癥狀消退,出現心煩口渴、苔黃、脈數等癥狀,表明證候由表寒轉為內熱。由熱轉冷者,多為邪熱傷義,正氣勝邪,陽衰所致。如高熱患者,由於出汗過多,陽排出汗外或頻繁吐瀉,陽下有津液,出現四肢冰冷,面色蒼白,脈遲,說明熱證轉化為寒證。
真假寒熱
寒熱真假,說明疾病處於危急階段,臨床癥狀往往與疾病性質不同,即熱證見寒象,寒證見熱象。
虛實寒熱:陽熱郁於內,外達不到,陰在外。癥狀呆滯滯澀,但目明,唇紅燥,神昏但有時煩躁,手腳舉甩,氣血熱,聲音洪亮,口氣腥臭,大便腥臭,口渴畏寒,體寒不想穿衣服,小便短赤,便秘重, 脈沈按硬,手腳冰涼胸腹灼熱,舌質紅紫,苔褐黑,幹燥多刺。
真正的寒假熱:陰盛於內,陽盛於外。癥狀與熱證相似,如體熱、面紅、口渴、脈大,但熱時想加衣加被,面紅肢冷,口渴喜熱飲,且飲酒少,脈強,小便長,便溏,舌淡苔白等。
真實與虛假——實際情況
虛實之辨,是辨別邪盛衰的兩大基本原則。任何由於機體功能下降、低下、不足或維持生理活動的物質缺陷而引起的證候,稱為虛證;凡邪氣盛而正能量不足不明顯的病證,均可稱為實證。虛實定義的由來是蘇文《虛實論總論》中的“邪實為實,本虛為虛”。
虛證
虛證多見於久病或大病後,或體質虛弱、後天失調,導致正氣不足,導致臟腑氣血失和、陰陽失調等證候。其癥狀為:神疲乏力、面色蒼白、神疲乏力、四肢冰涼、氣短或五感心煩、自汗、盜汗、便溏、尿頻、舌淡少苔、脈細數。該病的發病機理為:虛證或先天稟賦不足,或後天營養不良。如飲食失調,脾胃受損;或七情疲勞,內傷臟腑;或房室過度,浪費真元,久病損正氣。經過臨床實踐,自然引起的虛更為常見。陽虛不溫不堅,可見面色蒼白,體寒肢冷,神疲乏力,氣短自汗,大便失調;如果陰血不足以控陽,陰虛就會導致內熱,也就是說五氣心煩熱,盜汗;氣血兩虛,氣不足以鼓脈,血不足以充脈,故脈細而弱;舌淡苔少是因為氣血津液不足,所以不能在舌上得到滋養。
虛證可分為表虛和裏虛,也可分為寒證和熱證。
虛寒證的病機是:陽虛衰,溫補無權。癥見畏寒肢冷,腹痛,神疲乏力,小便長,大便稀,氣短,氣短,舌淡,苔白濕,脈微。虛熱證的病機是:陰津虧損,虛熱內生。癥狀包括潮熱、盜汗、消瘦、五官發熱、血燥咽幹、舌紅少苔、脈數。
真實綜合癥
實證多為邪氣過盛的癥狀。雖然實邪充足,正氣可以抵禦邪氣,但還沒有達到虧損的程度。所以往往是邪正鬥爭的激烈階段,多是由於外邪侵入人體,或臟腑功能失調,代謝紊亂,導致痰、濕、瘀等病理產物滯留體內所致。其癥狀為:常見發熱、腹脹疼痛、拒按、胸悶、易怒,甚至譫妄、氣短、痰多涎多、便秘、排尿困難、脈強、舌苔厚膩等。其病因病機如下:無論是外邪入侵,還是痰濕血瘀所致,都屬於邪實。對抗邪惡,甚至發燒;熱擾神明,或濁眩心神,可使人頭暈目眩,煩躁不安,神誌不清。如果邪氣受阻於肺,就會異常而引起胸悶氣短;痰濕較重者,會痰涎過多,邪實積於胃腸道,傳導障礙,故腹脹滿,疼痛導致拒按,便秘。如果濕了水就停了,不氣化就不好排尿了。正邪相爭,鬥脈時,脈強;濕濁積於舌,故苔厚膩。
在臨床實踐中,有兩種類型的實證:表實證和裏實證,也有實熱和實寒。
實熱,即熱盛邪盛。癥狀有熱盛,煩渴,譫妄,腹脹,疼痛,拒按,小便赤,大便幹燥,苔厚而幹,脈滑而實。實寒,即寒邪過盛,陽氣受抑。癥狀有惡寒肢冷腹痛便秘痰多氣喘咳嗽,苔厚膩,脈沈或弦緊有力。
虛證與實證的關系
虛證與實證有三種關系:虛實夾雜,虛實轉化,虛實真假。
虛實有六種臨床表現:
1.表虛裏實:身體衛陽不足,感外邪後飲食失調。癥狀包括多汗、惡風(表虛);腹脹、疼痛、拒按、便秘、苔黃厚(內實)。
2.表裏不足:表邪未解,內氣不足;或因外感因素導致脾胃虛弱。癥狀:發熱、惡寒、無汗(表裏);精神疲勞、四肢乏力、厭食或食後腹脹疼痛、喜按壓(內虛)。
3.上實下虛:痰濁肺,腎虛。癥狀有咳喘、痰多涎多、胸悶腹脹、不能平臥(上實);腰膝酸軟,四肢冰冷,精神不振,頭暈目眩(下虛癥)。
4.上假下真:心虛上上,濕熱下註。癥狀有心慌、心悸、失眠(上虛);腹痛,腹瀉,膿血,急裏重裏(下實)。
5.虛實夾雜:脾腎陽虛,水濕泛濫。癥狀包括膝蓋冷痛、食欲不振、便溏、小便不利、臉腫腹腫。
6.現實中的虛:氣血凝滯,正氣不足。癥見脘腹脹痛、肝脾腫大、大便不利、腹部青筋、面色蒼白、舌質紫、形體消瘦、食欲不振、氣短乏力、脈細數。
虛實轉換
臨床上,由實證轉為虛證的患者,多數往往是由於實證治療失敗、虧待或腹瀉後出汗、嘔吐、耗氣、耗血、耗津液所致。比如高熱、口渴、煩躁、脈沈等患者。由於治療不當,他們會出現氣虛和津液不足,如消瘦,面色萎黃,飲食缺乏,疲勞和脈弱。由虛證轉為實證的人很少,大部分是因為正氣不足,陽氣不足,導致痰濕血瘀。
對還是錯
在疾病發展過程中,當實證達到頂峰時,可出現類似虛證的癥狀;當虛證發展到壹定階段,也會出現類似於實證的癥狀。臨床上需要綜合分析才能做出正確的診斷。
真假:正氣不足,氣血不足,運化虛弱,陰不斂陽。癥狀包括腹痛、脹痛和脈弦;或者高燒、脈沈之類的(偽實)。但腹脹疼痛有時緩解,不拒按,脈弦重按弱;或見舌質淡或肥嫩(真虛)。
真假虛:實邪在內,陽郁。癥狀有腹脹疼痛,拒絕按壓,幾天不能排便(真);但精神虛弱,脈搏微弱(虛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