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德州黃河古道文化的特征

德州黃河古道文化的特征

在德州市夏津縣黃河故道森林公園周邊,有很多以“堤”為名的村莊。劉地、楊堤和棠棣...它們是黃河走過這裏時留下的烙印。

兩千六百年前,黃河在淇河和渭河交匯處行刑,洶湧的河水在今年夏天流經天津613年,留下壹片“不適宜種莊稼”的沙丘地。經過2000多年與人類的“土地之爭”,沙丘土地成為森林覆蓋率高達61.8%的綠色屏障,被譽為“北方落葉果樹博物館”的夏津森林公園就坐落其中。

目前,在占地1.28萬畝的黃河故道蜿蜒森林公園內,6000畝古桑樹橫跨元明清,百年、千年古桑樹近3萬株。被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認定為中國最大、最古老的桑樹類群,是我國最重要的種質資源之壹。2065,438+04年,被列為中國重要的農業文化。2018年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列為“世界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先後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國際生態安全旅遊示範基地、國家水利風景區、國家森林公園、國家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點,入選“黃河文明”國家旅遊線路。

為充分展示古桑樹農耕文化,夏津縣註重古樹保護,造福群眾,做好古桑資源開發保護,制定古樹名木保護管理制度,對2萬多株古樹建立檔案,簽訂管護責任書,對農民發放古樹補貼,由政府和當地群眾共同維護。此外,還鼓勵群眾入股桑樹,分享旅遊門票收入,享受旅遊經濟發展的成果。通過在開發中保護,這個古桑樹群體已惠及周邊3萬多人,戶均收入每年增加1萬元以上,實現了農業文化遺產“在發掘中保護,在保護中傳承,在傳承中創新”。

近年來,德州重點扶持生態旅遊項目,支持黃河故道古桑樹群文化園改造項目列入“十五”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程年度重點項目,對夏津黃河故道古桑樹群核心區進行環境整治和旅遊基礎設施升級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