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研究成果①在新石器時代的研究中,通過1945甘肅丁寧楊窪灣齊家文化墓葬的發掘,確認仰韶文化早於齊家文化,發表了《齊家墓新發現及其時代訂正》壹文,糾正了瑞典學者安特生對甘肅新石器文化的分期,為建立黃河流域新石器文化的正確年代順序奠定了基礎。1977年期間,利用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實驗室測得的大量放射性碳測年數據,撰寫了《碳-14測年與中國史前考古》壹文,對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的年代順序進行了全面系統的研究,得出了相當可靠的結論。②在商周考古中,通過1950河南輝縣的發掘,在安陽以外首次發現了早於安陽殷墟的商代遺址,從地域和年代上擴大了對商文化的認識。1951年春,通過在河南鄭州的調查,二裏崗遺址首次被確認為又壹處早於殷墟的重要商代遺址。通過1951年秋在湖南長沙的發掘,明確了當地戰國時期墓葬的演變過程,為楚文化的研究奠定了基礎。(3)在中西交流史研究方面,從50年代後期開始,先後發表了《鹹陽底張灣隋墓出土的東羅馬金幣》、《新疆發現的古代絲織品——齊、金與刺繡》、《中國出土的博薩三代銀幣概述》等論文。本文根據中國各地出土的絲綢、外幣等具有異域風格的遺物,闡述了漢唐時期中國與中亞、西亞,特別是波斯和東羅馬帝國的經濟文化聯系,並對中西交往路線提出了壹些獨到的見解。④在中國科學技術史研究方面,從50年代末到70年代末,發表了《金周墓出土金屬帶的再鑒定》、《宣化遼墓星圖上的二十八宿與十二生肖》、《中國古代蠶、桑、絲、絹史》等壹系列論文。利用考古材料和方法,發表了壹系列論文,闡明了古代中國在天文學、數學、紡織和絲綢方面的成就。
夏乃(1910—1985)
考古學家和社會活動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如題詞,他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
浙江溫州人。清華大學畢業。65438-0935年赴倫敦大學學習,獲埃及考古學博士學位。他於1941回國。曾任北京大學教授、中央博物館籌備處特聘委員、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所長。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國家文物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考古研究所名譽所長。
因其在考古方面的突出成就和貢獻,先後獲得英國學術院通訊院士、德國考古研究所通訊院士、瑞典皇家文史考古學院外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外國科學院院士、意大利遠東研究所通訊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等榮譽稱號(當選1985)。
主要著作有:《齊家時期墓葬的新發現及年代訂正》、《考古學與科技史》、《中華文明起源》等。主編《新中國考古收獲》、《新中國考古發現與研究》。
1985年6月19在北京逝世,享年76歲。
1985捐贈人民幣3萬元設立“夏乃考古研究成就獎”,授予在全國範圍內做出突出成績的考古學家。1994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再籌7萬元,增加獎金本金至65438+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