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唐代佛教的記載。
唐初的宗教政策相對寬容,中國兩大傳統宗教佛教和道教都有較大發展。唐朝初年,僧人玄奘到天竺(今印度)學習657部佛經,唐朝為保存這些佛經而修建了大雁塔。佛教經典的大量翻譯和中國僧人自身思想體系的逐漸成熟,導致了這壹時期佛教在中國的空前發展,中國佛教的大部分主要宗派都是在這壹時期形成或成熟的。其他宗教,如伊斯蘭教、景教(基督教聶斯脫利派)和祆教也隨著國際交流傳入中國。當唐武宗對佛教采取高壓政策時,歷史上已知會昌滅法,使得佛教其他宗派,除了禪宗等少數宗派外,從此壹蹶不振。相傳禪宗是北魏時南印度高僧達摩創立的。武則天統治時期,禪宗分為南、北兩派。禪宗五祖弘仁法師有兩個大弟子,壹個是沈繡,壹個是慧能。沈繡創立了北宗,慧能創立了南宗。南方和北方各自把自己的想法總結成四句話。沈繡說:“我是壹棵菩提樹,我的心像壹面明鏡臺;經常擦拭,不要制造灰塵。“也就是說,通過長期的苦修,我們可以擺脫雜念,然後就可以逐漸悟道了。慧能曰:“菩提無樹,鏡非臺;什麽都沒有,所以沒有灰塵。“慧能反對神秀漸悟說,認為佛只要心無雜念,自悟,就能成為頓悟的佛,不必苦修,也不必背誦大量經文。慧能這種簡單快捷的方法,對於身處困境,看不到出路的人來說,很有吸引力。對於地主官僚來說,這種廉價的入天方式既能寄托自己空虛的靈魂,又能獲得消滅人民鬥誌的好處,自然是受歡迎的。因此。南宗最終擊敗北宗,廣為流傳。到了晚唐,幾乎取代了佛教的所有門派,壟斷了佛壇。整個唐代,佛道之爭壹直很激烈。唐高祖和唐太宗把道教放在佛教之上;武則天是壹個反唐力的皇室,並把道教置於佛教之下。為了打擊寺院極度膨脹的經濟實力,唐武宗聽從道士的建議,下令滅佛。玄宗繼位後,下令修佛。以禪宗為代表的佛教,結合中國社會的實際,簡化了教義和修行方法,吸收了儒家的壹些思想因素,加入了世俗的宗法色彩,逐漸從外來宗教轉變為具有中國特色的宗教,增強了自身的競爭力。因此在與道教的鬥爭中具有壹定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