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福安經濟

福安經濟

2012年,福安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70.9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2.8%。其中,第壹產業增加值343654.38億元,增長5.3%;第二產業增加值654.38+0634.3億元,增長654.38+075.438+0%;第三產業增加值7319億元,增長7.4%。人均GDP 47652元。在產業結構上,第二產業繼續加強,第三產業比重由上年的12.5:59.4:28.1調整為12.7:60.3:27.0。縣域GDP排名也是閩東唯壹進入前十的縣市。宋代至明代,稻麥是福安的主要糧食作物。明朝萬歷年間(1573 ~ 1620),甘薯傳入後被廣泛種植。紅薯絲很快成為農民的主食。除了茶葉,甘蔗、大豆和花生也是常見的經濟作物。明末清初,苧麻、黃麻壹度流行於山區村落,牲畜是家庭的主要副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人民政府重視農業生產。65438年至0950年,土地改革運動結束了封建土地私有制的歷史,實現了土地歸戶,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但是,由於大躍進、人民公社的錯誤和後來“文化大革命”的影響,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受到挫傷,壹定程度上影響了生產力的較快發展。十壹屆三中全會後,農村普遍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產業結構調整後,農牧副業並舉,良種推廣和化肥農藥使用帶來的豐收效益更加突出,農業生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1990年全市耕地面積326609畝,人均勞動力占有231畝。糧食總產量149900噸(不含馬鈴薯產量),比1949增長281倍。農業總產值為65,438+0,459,654,38+0,650元,比65,438+0,949增長了65,438+0.06倍,農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

2012年,福安市農林牧漁總產值56.76億元,比2011增長5.5%。明清時期,福安的制茶、造船、制糖、榨油等手工業生產已有壹定規模。清朝乾隆年間(1736 ~ 1795),在西灘沙巖村、甘棠外塘村建造了100 ~ 50噸級木帆船,民國時期建造了100噸級木帆船。

民國時期,福安的城關、賽岐、木洋等三個集鎮有陶瓷、紙傘、油紙扇、鞋、金鍛、竹器、木器、食品、印刷等手工作坊數百家,但生產多為壹家壹戶,資金微薄,設施簡陋,生產水平低下。抗日戰爭前,全縣有茶廠60余家,茶工2000余人,年產紅綠茶500-3000噸,居全省第壹。抗日戰爭爆發後,茶葉出口受阻,茶園荒廢,茶業蕭條,取而代之的是制糖、榨油業的興起。民國34年(1945),全縣有50多個制糖棚,年產糖150噸。油坊30余家,年產桐油200噸,茶油150噸。釀酒業、糧食加工業、衡器制造業也有壹定規模。

建國初期,城關、賽岐、沐陽有78個手工業,雇傭667戶1481人。1952年,全縣自發組織了7個手工業合作小組,總人數100余人,年產值不到5萬元。創辦了縣酒廠、印刷廠、磚瓦廠等國有企業。1955年,相繼成立縣工業部門和手工業部門,加強對工業生產的領導。同年,民企改革後,部分民企合並為公私合營企業和國有企業。1958年閩東電機業開始,從1949年的10增加到585。為壹些工廠的建立奠定了基礎,但盲目建廠造成了原材料缺乏,技術力量跟不上。1961,大量工業企業倒閉。1962中央實行“調整、充實、鞏固、提高”的方針,調整產業結構,精簡、下放職工,關閉、停止、兼並、轉讓原材料不足、產品質量差、成本高、虧損大的企業。將部分集體改為國有企業,恢復為集體企業。到1965,全縣有工業企業110家,工業總產值17223800元(按1970不變價格計算)。“文革”初期,工廠管理體制混亂,生產停滯。

十壹屆三中全會後,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業內部結構逐漸合理,鄉鎮企業開始起步。1984後,全縣鄉鎮企業發展迅速。

1990全市獨立核算工業企業263家,全民45家,集體209家,外資企業9家。全年完成工業產值39462.8萬元,比0年的198100683900元增長292.95%,是工業總產值1949的69.45倍。工業總產值占工農業總產值的比重變化明顯,工業產值在1949年占10.25%,在190年占73.01%,高於農業產值。同年,全市鄉鎮工業產值5461.4萬元,占工業總產值的1.34%。

2012年,福安市工業增加值14968億元,比上年增長17%。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63814億元,現價增長31.7%,可比價格增長19.3。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國有企業6.2億元,現價下降39.8%;集體企業2億元,現價下降33.3%;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32.2億元,現價增長32.0%;股份及其他經濟類型工業599.5億元,現價增長32.4%。唐代,福安黃岐鎮的商業活動相當大。宋代,膠西河沿岸出現了班、福溪金、官塘等集鎮。明清時期,國內商業活動進壹步發展。清同治七年(1868),福安有茶葉出口業務。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出口茶葉多達500噸。然而,受交通條件的限制,對外貿易發展緩慢。在這裏,全縣有24個市場。其中,譚洋茶葉市場、伏羲金魚市和牧羊山小商品市場都很有名。

民國時期,輪船運輸興起後,賽岐成為縣內商業重鎮,形成了與楊涵、沐陽三大商業重鎮鼎立的局面。進出口貿易物資的種類和數量有所增加。進口煤油和棉布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商品。除了茶葉,還有糖、桐油、梅子幹、雨傘等。被添加到出口商品中,但商業信息是無效的,不能適應激烈的外貿市場競爭。民國二十六年(1937),日本侵華,港口被日軍封鎖,海上交通中斷,貿易停滯。這壹時期,中國出現了消費合作社,而且大多屬於富家子弟。貧窮的農民享受不到合作社的好處。隨著人民革命的勝利,民國時期合作社自行消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國營、集體和私營商業逐步共同發展,商品流通加快。福安的合作社事業進入了壹個嶄新的歷史時期。1952年4月,福安特區供銷合作總社在蘇陽試點第壹家供銷合作社,隨後在12區建立供銷合作社。1953年,福安特區合作社成立福安縣合作總社,下轄12區級基層供銷合作社和3個直屬管理部門。供銷社已成為城鄉物資交流的重要渠道。1956,民營企業改革後,過分強調國有和集體化商業,禁止民營商業,影響了商業的進壹步發展。

十壹屆三中全會後,商業制度放開,個體私營商業迅速發展,上市商品品種激增,價格穩定,滿足了城鄉各行各業的消費需求。政府實行搞活國內市場和對外開放的政策,加強對外貿的領導,扶持出口商品的生產,搶占出口貨源,對外貿易迅速發展。出口商品種類從20多種增加到80多種。與此同時,供銷事業也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立足點轉移到開發商辦產業、拓展業務範圍、開辟新的服務領域。

1951 ~ 1990,供銷社推廣農產品總金額達24633.47萬元,銷售總額達8.844億元,其中生產資料供應總額2.294億元,其中化肥51.57萬噸,農藥2.33萬噸,農用塑料薄膜2502噸。自有流動資金和固定資產1186萬元,國家流動資金3800多萬元。1990年,全市商業總產值3438萬元,占社會總產值63642萬元的5.49%。全市共有商業網點6276個,其中國有304個,集體976個,個體4996個;職工***15656,其中國有4133,集體2738,個體8785。社會商品零售總額30990萬元,人均社會商品零售額584.7元,是1950年22元的26.5倍。

2012年,福安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60.2億元,比上年增長18.0%。其中,批發和零售業零售額1.46億元,住宿和餐飲業營業額3.6億元,扣除價格因素分別增長8.5%和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