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啟勝精心制定了“剿撫並用”的綱領策略,武力與進攻並用,在鄭軍五萬余人的叛變中取得了顯著的戰果..姚啟勝上任後,不僅竭力籌措經費,加強海軍,還推薦施瑯為福建水師提督,為平臺提供了關鍵的人才保障。
可以說,姚啟勝為平臺做了很多鋪墊工作,應該是平臺的功臣之壹。但康熙二十二年(1683),施瑯繼位後,施瑯因有功被提升為靜海侯。然而,管理平臺事務多年的姚啟勝最終壹無所獲。封臺四個月後,心情憤懣的姚啟勝舊病復發,抑郁而死。
早年,姚啟勝只是廣東象山的壹個七品芝麻官知府。
清初,朝廷為了防止沿海民眾幫助反清的鄭明,嚴格執行海禁。康熙八年(1669),姚啟勝因擅開海禁而失職。康熙十三年(1674),靖南王耿殺了福建巡撫範,發動叛亂。康王舒潔奉命率領軍隊去鎮壓叛亂。
這時,姚啟勝和兒子姚儀出錢招兵,投奔康王。在舒潔的推薦下,姚啟勝被任命為諸暨知府的代理人,以清除當地的土匪。
從那以後,姚啟勝壹路跟隨舒潔。平定耿之亂後,他被提升為福建使節。康熙十七年,在江西巡撫郎的推薦下,姚啟勝出任福建巡撫。
在擔任福建巡撫期間,姚啟勝為平臺做了大量工作,包括鎮壓、擊退鄭軍,招降鄭軍,加強海防等。因功績卓著,被朝廷封為兵部尚書、親王、校尉。
康熙二十年鄭經病逝後,其子鄭克倉、鄭克雙爭權奪利。康熙皇帝決定利用這壹點,著手關閉舞臺。
康熙初年,康熙曾經讓施瑯做副使水師提督,幾次進攻臺灣,都因為氣候原因失敗了幾次。施瑯也被免去了府尹的職務,被賦閑做了內政大臣,被提拔到京師。康熙帝再次決定關臺,福建巡撫姚啟勝和內閣大學士李光地聯名推薦施瑯為福建水師提督,統領陸軍平臺。
由於施瑯的長子施世澤和侄子施被鄭軍俘虜,鄭經故意任用施瑯的子侄為高官,使已經倒向清朝的施瑯受到清廷的懷疑。
所以,對於施瑯對清廷的忠心,康熙還是不放心。但姚啟勝明確表示,願意保證家裏100多名成員的生命安全,施瑯對鄭毫無了解。後來查明,施瑯的子侄已被鄭靜葬於海底。
於是,康熙對施瑯的疑慮消除,施瑯重回福建水師提督的位置,再次投入戰鬥。但姚啟勝和施瑯對打架的看法並不統壹。姚啟勝本身是主戰派,而施瑯是主戰派。兩人在攻臺時機上存在較大分歧。
施瑯主張夏季出兵,姚啟勝則認為冬季出兵為宜。他們倆誰也說服不了誰。於是,施瑯上書康熙,以姚啟勝不熟水為由,要求“特征”。也就是說,他領著部隊,沒有帶著姚啟勝壹起打。為此,施瑯還獲得了大學明珠和李光地的支持。
康熙於是同意了施瑯特征的請求,改派姚啟勝留守廈門,保證施瑯軍隊的軍需。失去了壹個建功立業的大好機會,姚啟勝心裏應該是失落的。
在施瑯大軍的壓力下,鄭軍決定投降。此時,姚啟勝和施瑯爭功,秘密向臺灣派遣使節。之後因為接收站的問題和施瑯發生了壹系列的不愉快。
這時候康熙皇帝也批評了姚啟勝。他說提供軍需不及時,想把施瑯的軍功據為己有。大學士明珠和王茜也附和康熙帝。
康熙本來已經決定養姚啟勝,但是因為康熙反感姚啟勝的成功,決定停止對姚啟勝的考核。姚啟勝和施瑯都是平臺的活躍部長。施瑯背著靜海侯在平臺後面,而另壹個英雄姚啟勝則倒在了壹身。這對姚啟勝是不公平的。
不久,姚啟勝舊病復發,不治身亡。應該說,姚啟勝的死與康熙皇帝的不公正褒獎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