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漢字在中國是如何產生、發展和變化的?

漢字在中國是如何產生、發展和變化的?

中華民族是壹個偉大的民族。在世界上所有的國家中,只有我們中國的文化沒有中斷地傳承下來,只有我們的“漢字”是世界上唯壹在古代沒有中斷地演變的書寫形式。中華文明也是最獨特的文明。

中國自古就有“書畫同源”的說法,因為文字最早的來源是圖畫,書畫是兄弟,同根生,有很多內在聯系。漢字的起源是原畫,原始人在生活中用來表達自己。它們逐漸從最初的圖畫變成了壹種表意符號。

約公元前14世紀,商代晚期,“表意符號”演變為相對定型的“甲骨文”,被視為“漢字”的第壹形態。動物骨頭和烏龜龜甲上刻的文字,以及殷墟發現的文字,都被認為是“現代漢字”的直接祖先,可以證明中華文明的延續,數千年。中東人看不懂他們祖先的象形文字。中國只有現代人才能讀懂商代的壹些“甲骨文”。這些龜甲上的文字最初是用來預測好運或厄運的。古代人認為壹些關於疾病、夢境、狩獵、天氣等等的問題被刻在龜甲上,然後這些龜甲和動物的骨頭被火燒焦。由此產生的裂縫可以由占蔔者根據這些裂縫的形狀和走向來判斷。

西周時期,青銅器被廣泛使用,銅鐘鼎和石鼓上雕刻的文字為“大篆”,也稱為鐘鼎文和石鼓文。相傳為周宣王太史公所作。現在故宮博物院有十面石鼓,上面刻著十首四言詩。因為封建割據,人物性格不壹樣。直到秦朝..

秦朝時,秦始皇統壹了文字,統壹了度量衡。顯著的成就是當時的宰相李斯李斯把當時的文字收集整理,然後簡化美化。統壹後的文字被稱為“小篆”,也稱為“秦篆”。此時的文字幾乎完全沒有象形文字。

秦代的《小篆》書寫太規範,書寫速度很慢,所以民間出現了很多簡單的字體。這種字體的特點是改變了《小篆》的原有風格,將《小篆》的音樂改為直體,並劃分了壹些偏旁部首,稱為“李芹”。

在漢代,隸書非常流行。李芹沒有完全擺脫小篆的結構特點,但基本上是方的,而韓立充分發揮了毛筆的特點,出現了“燕尾蠶”筆,便於書寫。這種西漢時期流行的隸書叫做“韓立”。

當韓立在漢代流行的時候,楷書還處於萌芽狀態。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非常流行。晉代的王羲之和王獻是楷書的真正創始人。同時,他們吸收了篆書的圓筆畫,保留了隸書的方直,去掉了“燕尾”,基本固定了漢字的結構。當時稱之為“真書”,後世稱之為“真書”。

唐代“楷書”尤為盛行,當時的書法家如盛振清、劉公權、歐陽詢等都很傑出,他們的書法作品至今仍被作為典範加以研究。

由於楷書的工整,書寫快速的需要,以及書寫者在筆尾抒發自己的思想感情的創作,產生了壹種流暢、極富節奏感和藝術感染力的字體——“草書”。

楷書和草書之間是“行書”。行書沒有楷書那麽正式嚴肅,也沒有草書那麽奔放難辨。它優雅開朗,字體靈活貫通。也是最流行最常用的字體。小時候不認識字體的時候,讓我練行書。

宋代發明了中國四大發明之壹的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宋體字”也應該產生了。最早出現在北宋,由楷書改來。有胖的有瘦的,但無論胖瘦,都是橫的,瘦的豎的,方的方的,看起來簡潔端莊。

“仿宋體”也是壹種仿宋體的字體。這種字體出現才七八十年,但是發展很快。它是人們最喜歡使用的標準字體,已廣泛應用於印刷品和各種場合。

與此同時,“黑體”誕生。這種字體加粗大方,字跡都是壹樣的粗細,結構加粗嚴密,筆畫剛勁有力,筆畫等筆畫不尖,讓人讀起來很輕松。因其醒目的特點,常被用於標題、導語、標誌等,豐富了漢字的表現形式。

建國後誕生了各種字體,如綜合體、整塊、浮體、變體等。這是祖國文化繁榮的具體表現,也是漢字發展的必然結果。【編輯此段】發展階段與發展方向西南師範大學中文系劉教授負責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漢字發展史大綱》,其最終成果是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出版的專著《漢字發展史大綱》。

1.漢字發展史的三個階段。

在漢字發展史上,有不同的發展階段。傳統階段根據漢字的字體變化分為四個階段,即大篆、小篆、隸書、楷書。基於這種認識,這壹成果提出字體變化不是漢字發展的本質變化,不能解釋漢字的歷史發展規律,而應從漢字構造方法的變化來解釋漢字的本質變化。進而提出了漢字發展的三階段說,即第壹階段是象形階段。商代以前的人物應該屬於這個階段。第二階段是以表意文字為基礎,以表音為主的表音階段。從甲骨文到秦代的文字都屬於這個階段。第三階段是以形聲字為主體,仍保留部分形聲字和表音字。從秦漢到現代漢字屬於這個階段。

2.漢字的利與弊。

目前世界上流行的文字有兩種:壹種是用幾十個字母記錄單詞發音的表音文字;第二,形聲字和象形字各有利弊。不能說哪個絕對好,哪個絕對不好。歐洲有學者認為,拼音文字最先進,漢字落後。這種偏見被中國的壹些學者所接受。他們在書刊中談漢字時,很少談漢字的優點,這是片面的。

漢字的優勢。漢字最大的優勢就是超級方言。中國是壹個幅員遼闊、方言復雜的國家。在古代,規範語言是不可能的,即使現在推廣普通話,也不是短時間內就能完成的。但是,漢字是全國通用的書面語言交流工具。語言不同,但完全壹樣。如果單詞是拼音,就會出現粵語、閩南語、上海話、北京話。它阻礙了人們的思想交流。漢字的另壹個優點是理性。文字是壹個符號系統,可分為理性文字和非理性文字。所謂不合理,是指純粹的表音文字,如借詞、音節字、字母字等,純粹是符號,與要表達的事物沒有直接聯系。所謂理性字,比如漢字,代表的不僅僅是單詞的讀音,還有事物的類型。它是從象形文字水的形狀演變而來的。它有兩個功能:象形和音韻。再如“王”“陽”字,其中“水”字表示屬,“王”“陽”字表示讀音。它叫形聲字,是漢字的主體。這種形聲兼顧的特點,便於識別和記憶。

漢字註音的弊端。漢語表意文字的壹小部分長期以來作為外來詞使用,在漢字中經常使用。因為它的數量少,我們不能談論它。這裏只說形聲字的註音功能。形聲字的音標多為可以獨立使用的形聲字,不如字母表的音標準確。漢字在註音功能上有很多不足。形聲字的音標不能區分聲調的差異,同壹個音標往往表示不同的聲調。比如“胡”字是上聲,但混淆的“胡”字讀作上聲,而混淆的“胡”字讀作降調。b、形聲字的音標常因語言變化而失去或減弱語音功能,如“上”。第三聲“當”讀“當”,第二聲讀“”和“常”,第三聲讀“常”。c、漢字壹字多讀的重音現象。比如“參”“訪”等詞讀“申”字。

3.關於漢字的簡化。

漢字是由圖畫和文字演變而來的。如果把它們畫成物體,就會有很多筆畫。從漢字的發展史來看,簡筆畫壹直是漢字演變的壹個明顯趨勢。1956年公布了漢字簡化方案,1964年擴大了簡化字的範圍和數量,這是兩千多年來第壹次大規模的漢字改革。經過40多年的實踐,在普及教育和寫作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另壹方面,簡化字也不是完全沒有討論的余地。例如,“登”、“環”、“南”、“舒”、“Xi”和“對”等詞的成分是“有”,而不是“登”,壹些草書也是如此。隨它去吧。漢字是中國優秀文化的載體,是中國文化的重要方面。我們應該像對待中國傳統文化壹樣對待漢字。壹方面,我們應該繼承傳統而不是切斷它;另壹方面,要根據漢字的發展規律對其進行改造,使其成為更好的交流工具。由於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和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在學習漢字。在各國教中文的老師中,有壹部分來自臺灣省。他們有的來自大陸,教漢字的時候自然會有繁簡兩套教學方法。是否或如何統壹這兩套教學方法,需要兩岸及海外的相關人士、專家學者聚集壹堂,共同探討解決。

4.漢字不能走拼音的路子。

1958年,國家公布了漢語拼音方案,作為推廣普通話和註釋漢字的工具。目前,拼音方案的應用範圍可能會擴大。比如小學生在書寫中遇到不會寫的漢字,可以把這個字用拼音寫出來,書刊中的難詞可以加上拼音。在引用外國地名時,有人主張用拼音方案拼寫和翻譯等。這是可以預測的。這個方案會像漢字壹樣長期存在。但曾經有人認為,人類語言中所有的書寫符號都應該是拼音文字,不符合這個標準的文字都應該被視為倒寫文字。這是沒有科學依據的偏見。漢字是中華民族創造的優秀文化之壹。它不僅是中國幾千年的文化載體,也是全國人民和海外華人的交流工具。現在國外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已經認識到了這壹點。

5.淺談漢字教學

按漢字教學法教漢字的原則是正確的。但舊的“六書”(指物、象形、音韻、會意、轉註、借詞)理論必須改革。這壹成果是在比較文字學研究和唐蘭先生“三書”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表形、借音、音韻的“新”。外來詞就是外來詞。改名為外來詞或形聲字是因為有人認為外來詞中還有另外壹個外來詞,無中生有,混淆視聽。在唐蘭先生的“三書”中,把借詞排除在外,把用象形字法造的字分為象形字和象形字,是不妥當的。在“新三書”中,既吸收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也吸收了其他的研究成果。

劉先生在1997年7月1日的《香港回歸日記》中寫道:“這本書終於寫成了,算是過去五六十年的壹點小心願。本書是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的項目。因為壹點資助,完成了這本書。我們焦慮地交上了這份答卷。我希望我們沒有白白浪費人們的寶貴資金。”著名語言學家、中央民族大學教授馬學良先生說:“這個漢字發展大綱是多年漢字研究的成果。它是和它的後繼者合著的,並被公開。它不僅闡明了古今漢字的本質和發展規律,而且從漢字發展的必然趨勢出發,提出了漢字改革的方向、漢字教學等壹系列重要問題。它是對漢字歷史和漢字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