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桂林古本《傷寒論》,其實只是《傷寒論》眾多版本中的壹個,部分內容並非張仲景原著。《傷寒論》和《雜病論》也是兩本書,《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建議買《傷寒論譯釋》(陳毅仁主編)、《金匱要略》(李克光主編)。以上兩本書是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的。
《本草綱目》是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金陵版,不需要翻譯。
以上五本書都有最新印刷出版,可以購買。
《黃帝內經蘇文》第壹版是人民衛生出版社選的(1965),俗稱梅花版,是最好的。
《靈樞經》也是任偉最好的梅花版。全部由劉恒儒先生校勘,所選版本質量最好。
關於《內經》這本書,目前學術界能確定的是,除了《七大論說》成書較晚(不晚於南北朝)之外,其他的文章應該是從戰國到西漢末年逐漸完成的,而且應該不止壹個作者。最遲在漢元帝之前就被編成了壹本書。(班固的《易文誌》抨擊劉向的《七略》,稱之為《黃帝內經十八卷》。雖然沒有確切的證據證明這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內經》,但整體文字應該不會相差太大。).
今天我們所知道的最早編纂《內經》的文獻是晉代皇甫謐編纂的《黃帝三經甲、乙》。他在《A-B經典·序》中說:“據《七觀》、《藝文誌》、《黃帝內經》,有《針經》(靈樞)九卷,《蘇文》九卷,二百九十八卷,即《內經》,亦失傳。”
《內經》由蘇文和靈樞組成。班固的《文藝誌》中雖無此記載,但張仲景的《傷寒論序》中也有提及。
蘇文。關於蘇文,我們知道的有兩本書,最早的壹本是元代齊梁人所作的《蘇文荀解》,但已失傳。段宜山的《元代蘇文研究與編纂》壹書值得我們借鑒。
此版《蘇文》實為唐代道士王冰所編,《蘇文》王冰版為北宋林逋等人所重編,稱為《重廣補黃澍地內蘇靜文》(又稱新修訂)。也就是我們現在常見的書。
靈魂支點。北宋林逋校勘醫書時,靈樞已經失傳。北宋時,朝鮮贈書,朝鮮希望用《靈樞經》換中國的《紫同治劍》,靈樞被送回中國,但這個版本是由
北宋末年的戰爭,已經失敗了。南宋時,紹興義海的松石主編的《靈樞》九卷,擴充為二十四卷,在世界範圍內出版,是現代版本。
另壹本關於《內經》的書是學者們不可或缺的,那就是《太素》。唐高宗幹豐元年至弘道元年間,名醫楊尚善對《靈樞》和《蘇文》進行了整理和註釋,撰寫了《黃帝內經太素》三十卷。林譯學派的這本書曾經風行壹時,在靖康之災中失傳。據《宋史》、《南宋中興亭書目》和王應麟《玉海》記載,原本30卷的《太素》當時僅剩3卷。
幸運的是,鑒真東渡時將這本書帶到了日本,並由日本醫學界代代相傳。但在元代至元年間,這壹研究中斷,各種手稿逐漸失傳。光格帝田明八年(即公元1788年),福井榮庭發現並抄寫了幾卷寧納寺收藏的紙張古抄本《太素》。1830年,小島康譽派壹位古代抄寫員到寧納寺再次抄寫太素,得到了該書30卷中的23卷。
這部23卷本原本只在日本學者中流傳。到19世紀末,由中國駐日使館官員楊守敬先帶回,後由黃壹舟、柯以重金從日本購得。這部23卷本經常遠、肖延平修訂,分別稱為通印堂刻本和蘭陵堂刻本。
1918年,在日本發現了兩部古抄本,第16卷,第21卷,第22卷和(十二刺)。至此,寧納寺古抄本紙本《太素》被發現者* * * 25卷(部分殘缺)發現,並於1912年兩次被日本政府定為“國寶”,長期藏於密室中,直到1952年世人才很少見到其現身。
1981年,日本東洋醫學研究會影印出版了寧娜姬寺的《太素》原稿,這是我們現在能看到的與楊尚山的《太素》最接近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