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記是東亞史書的壹種形式,是以傳記和人物為綱,以時間為緯度,反映歷史事件的史書編纂體例。傳記類史書的突出特點是以大量的人物傳記為重點,是背單詞和記筆記的進壹步結合。從體裁形式上看,傳記體是傳記、傳記、記錄、表格的綜合。這部編年史基本上是編年體,也記述了皇帝本人的事跡。家族,主要記錄王公貴族的歷史。傳記是各方面代表人物的傳記。書籍的記錄是關於法律法規以及自然和社會的歷史。表格是用來表達復雜的社會情況和很多無法壹壹寫進傳記的人。優秀的傳記類歷史書將這些體裁結合在壹起,在壹部歷史書裏形成壹個互補的整體。它是各種流派的混合體,有自己特殊的規格。中國最早的傳記史書,也是中國最好的史書。是西漢司馬遷編撰的《史記》。《史記》始於傳說中的黃帝,止於作者生活的漢武帝初年。歷時三千年,壹百三十篇,書名分別是傳記、表、書、世家、傳記。這部編年史以歷代皇帝為中心,是壹部重大事件的年表,包括秘書禮儀、官制和經濟制度、世家大族的傳記以及武帝以前各種重要歷史人物、少數民族和鄰國的傳記,其中世家大族和傳記就占了壹百部。為了完成這部巨著,司馬遷花了20多年的時間,走遍全國各地考察名勝古跡的民俗風情,並為此傾註了壹生的心血。《史記》的古代史料極其珍貴,許多記載成為現代人研究古代歷史的珍貴文獻。《史記》的歷史分析和評價也比較客觀,具有壹定的普及性和科學性。比如古史家很少肯定農民起義領袖陳勝的進步作用,用“世家”這種體裁作為傳記。《史記》不僅是壹部不朽的歷史著作,也是壹部優秀的文學作品。司馬遷善於深入淺出地刻畫人物,魯迅甚至把《史記》稱為“史家絕唱,離騷無韻詩”。但《史記》只持續到漢武帝,所以漢代補錄《史記》的人很多。其中,班固的《韓曙》最受後人推崇。這是壹部紀傳體年表,描述了西漢229年的歷史。自《漢書》成書以來,以紀、表、誌、傳為主要形式,以年代為史的史書體例成為後世“正史”的標準形式。中國官方《二十四史》的其他史書,都是按照《史記》的體例,以紀傳體的方式編寫的。二十四史還附有記錄和表格作為附錄。韓國和日本的壹些歷史書也是用傳記體寫的。但傳記體也有其弊端,即“同壹件事看幾篇,主客分不清”,把人物分開講,歷史事件都記載在人物傳記中,造成反復矛盾。直到南宋才出現了原始的、最終的編年體,克服了編年體和傳記體的缺陷,綜合了其優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