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建築的地域性,何教授認為,建築是壹個地區的產物,世界上沒有抽象的建築,只有特定地區的建築,建築總是植根於特定的環境,受所在地區的地理氣候條件的影響,受城市特定的地形條件、自然條件、地形地貌和現有建築環境的制約。從廣義上講,建築首先受地理氣候和地域的影響;從狹義上講,建築的地域性主要是指城市周圍特定的地形、地貌條件和建築環境;建築的地域性還體現在地域歷史和人文環境上,這是壹個民族、壹個地區的人們長期生活決定歷史文化的傳統。
關於建築的文化性質,何教授認為,建築具有雙重性,既是物質財富,也是精神產品。它不僅是技術的產物,也是壹種藝術創造。壹個優秀建築的精神內涵的作用往往超越了功能本身。建築作為壹種文化形式,不僅是人類文化體系的組成部分,而且與社會經濟、科學技術、政治思想密切相關。各種觀念壹直制約著建築文化的表達和發展。
關於建築的現代性,何教授認為,建築是壹個時代的寫照,是社會經濟、技術、文化的綜合反應。現代建築創作要適應當今時代的特點和要求,建築要用自己特殊的語言表達時代的本質,表達這個時代的科技觀念,揭示思想和審美。時代精神決定了建築的主流風格。建築只有把握時代的脈搏,融合優秀地域文化的精華,才能創新向前發展。
何教授還認為,建築的地域文化時代性是壹個整體概念,三者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地域性本身包含地域人文文化和地域時代特征;文化是地域傳統文化和時代特征的綜合表現;時代是地域特色、傳統文脈和現代科技文化的融合發展。如果建築師能夠很好的理解並綜合運用建築的三大特性,強調整體性和統壹性,創造出有特色的建築。
1:創造性地提出“兩觀三性”的建築理論體系,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兩觀”——整體觀和可持續發展觀——地域性、文化性和時代性的概念是壹個整體概念。
地域性是建築的基礎,文化決定建築的內涵和品位,時代體現建築的精神和發展。三者相輔相成,不可分割。
該理論成功指導了華南理工大學設計團隊在中國不同地區的建築創作和規劃設計實踐,並獲得了諸多成功,在建築領域得到了廣泛認可。基於這壹理論,何鏡堂院士發表了55篇學術論文和5部專著。
2.作為壹名頗具影響力的建築師,何鏡堂院士在設計實踐領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主持設計了壹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國家標誌性建築。
何敬堂教授從事建築設計實踐20余年。主持設計重大或復雜項目200余項,獲國家、部委及省級以上優秀設計獎80余項,其中國家金獎2項,銀獎2項,銅獎4項。30多項省部級獎勵。何鏡堂教授因此獲得了中國建築師的最高榮譽——首屆“梁思成建築獎”。
3.何敬堂院士作為當代嶺南建築的旗幟人物,為廣東省設計了壹大批具有突出社會影響力的重要公共建築,包括珠江新城西塔(廣州國際金融中心)、廣州國際會展中心(廣州國際會展中心)、廣州大都會廣場和廣州市長大廈、廣東奧林匹克體育中心、佛山世紀蓮體育中心、佛山電力大廈等。,為廣東省的建設和建築技術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4.何敬堂院士長期致力於當代大學校園規劃設計研究,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全國100多場校園規劃設計競賽中中標,包括廣州大學城(校園二組)、浙江大學、武漢大學、華南師範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北航、華中科技大學、重慶大學、國防科技大學、鄭州大學、上海大學等知名高校。建了很多校區,獲得了國家級和省級優秀設計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