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於歷史上的史料和事實。《子同治簡》中的漢史多來源於《史記》和《韓曙》。我們對此無能為力。即使是現在,人們來編《通鑒》這麽大的書,也是難免的。因為《史記》和《漢書》已經做得夠好了,沒必要現在重寫,效果肯定不會好。《唐史》是通鑒中最好的史料。這和編輯的水平有很大關系。另外,壹般的鏡蓋時間比較長,但是和二十四史比起來,還是挺短的。比如《北宋史》可以讀作《續資治通鑒長編》,《南宋史》可以讀作《建言以來歲月錄》。非常支持樓上的這個觀點。另外,明史和清史的草稿,還得讓真正對歷史感興趣的人去讀。因為明清是中國這個有著悠久文明史的國家的末世,它是如何墮落到今天的世界,值得深思。比如漢武帝時期,往往有幾十萬騎兵,但明末清初,明朝基本沒有騎兵,騎兵素質也不如清朝新興的、比較粗放的騎兵。明朝和漢朝相差近兩千年,人口經濟是漢朝的很多倍。為什麽會變成這樣?值得思考。所以明史和漢史對現代更有歷史意義。建議讀完《史記》、《鏡鑒》後精讀。
2.熟悉史實後,可以選擇多看壹些歷史理論方面的書籍。比如胡三省的《資治通鑒》,不知道妳看的《資治通鑒》裏有沒有胡三省的筆記。胡註中有許多獨到的見解。此外,王力可的賦誌中,有壹篇專門的《資治通鑒》,後有四分之壹。這很值得壹讀。另外,除了陳光嶽,司馬光還引用了很多其他人的評論,比如《長江法眼》,基本上是歷史理論,還有裴,他的書我還沒看過,但從引用的理論來看,他也是壹個很有見地的人。妳可以找他們的書來讀。
3.關於戰爭藝術、政治和外交的書籍。鏡子的主要內容是戰爭、政治和外交。所以胡壹林的《讀史》和顧祖禹的《讀史紀要》與佟健等史學有很大關系,也是值得推薦閱讀的。像國語,戰國策,要多讀。
4.《史記》中有很多記載和書籍,基本上都與經濟、金融、人口的研究有關。所以,有十本書可以讀。其中最值得壹讀的是杜佑的《通典》。我覺得壹定要看。毛主席當時在貴州的時候,了解到壹個地主有壹套三通,花了很多手段才得到,他壹輩子都視若珍寶。
5.歷史的靈魂是百家爭鳴的理論。妳可以閱讀更多關於百家爭鳴的文章。
6.讀歷史的目的是為了向今天學習。如果史學水平達到壹定程度,就可以開始研究近代史和當代的東西了。
我隨便說了壹句,請大家批評指正。
我看了樓主的補充,值得鼓勵!但是,看書不建議看印刷本。書裏的空白處可以自己批,很好保存。當妳重讀的時候,可以重新確認之前的想法,非常有益!嶽麓書社、中華書局之類的書很便宜,比如20多本的《史記》、100多本的《通鑒》、《漢書》只要50元!但如果打印不花錢,那就另當別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