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明代設置內閣制度的古籍如下

明代設置內閣制度的古籍如下

明朝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朱元璋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廢丞相,設“四侍郎”,不久就停止了。

十五年(公元1382年),仿照宋朝的制度,設蓋華堂、申申堂、吳穎堂、文遠閣、東閣等大學士,為皇帝謀士。他還在文華堂設大學士輔佐太子,軍銜都是正五品。

明成祖即位後,派解縉、胡光、楊蓉等人入午門參與維護,稱為內閣。

仁宗年間,楊士奇和楊蓉被任命為蓋華堂和神參堂的大學士,增加了他們的權力。

明朝世宗年間,蓋華殿改為中繼殿,神審殿為建極殿。大學士的地位列在六大臣之前,地位大大提高。

明朝內閣雖然沒有宰相之名,但是有宰相的權力。

明初,廢除中書省,廢除宰相制度,更換了四個輔官,但證明不是副官,就改用內閣制作為皇帝的輔政部門。

內閣最初不是壹個機關部門的名稱。最早的時候,朱元璋在翰林院用學土、編修、審校、編審、讀書等所謂的文學侍從,幫助做壹些文墨工作。具體職責是幫助皇帝閱看各機關送來的章並進行封緘工作,根據皇帝的意圖起草處理意見。這些人不能參與重大政務的研究,更不能處理任何問題。只是因為他們經常在皇宮大殿工作,總是在等待皇帝的傳呼,所以逐漸被稱為內閣學士或大學士。那裏調過來的人,有壹部分叫“入閣”。

早期內閣的職權無法與原中書省相比,內閣大學士與宰相更是天壤之別。當時規定,內閣大學士之下不得設立宮廷幕僚,內閣大學士本身也不過是五品小官,只能服從命令,不能幹預各機關事務,不能參與詔令,不能以部門或個人的名義發布任何指示或命令,各機關不得停辦內閣。由此可見,當時的內閣完全是壹個輔助性的辦公室,所謂的大學士只是壹些更接近皇帝的文書人員。他們的職責只是“闡述各部門的工作”,只能以“翰林院也批駁各部門的文章,為壹個官員工作”為名,說明他們純粹是事務性的,不是政府性的。洪武時期內閣及其大學士“地位低微”,“皇帝自有鹹柄,大學士鮮決”。

朱元璋壹反自秦以來將侍從逐步提升為官臣的做法,而是將既定的國家機關和官員再次降格為侍從。這種模式壹直保持到他去世。朱元璋之所以能設法試行十幾年,主要是因為他本人有著不同於後代帝王的優越條件。他是“民中先鋒”,“難備歷法,通曉物態”。作為創業的開國之君,他享有極高的權威,豐富的政治軍事經驗和才能,對政治事務極為勤勉,所以能夠以這樣的制度推動當時國家機器的運轉。但這是壹個變化,壹個非常情況,可以適用壹段時間,但不能長期適用。因為,事實上,壹個無所不能、至高無上的皇帝是不可能獨攬大權、緊握小權、用雙手履行所有統治職能的。

到了明成祖朱迪統治時期,內閣及其大學士的實際職權發生了明顯的實質性變化。朱迪采取了漸進的過渡形式來修改他父親下令建立的中央輔助政治制度。篡位勝利後,他立即從全國各地選拔了解縉、胡光、楊蓉、楊士奇、胡琰、金佑子、黃淮等七位年輕有為的學者,並加以利用。他就和平與戰爭、倉儲、就業、征兵或免除義務服役等重大軍事事務征求他們的意見,有意識地吸收他們參與討論國家的核心機密。永樂二十二年,朱迪當政時,內閣學士的軍銜還不高,不過是“五品”的軍銜。但事實上,他們經常參與政府重大事務的討論,甚至六個重要的部委也可以在命令中進行更高層次的審議,供皇帝參考。

弘熙(明仁宗朱高熾)和宣德(明宣宗朱瞻基)之後,形勢進壹步變化,內閣的地位和作用進壹步提高。因為朱高熾、朱瞻基登基時,朱迪任命的內閣大學士如楊蓉、楊士奇、楊普等人還在任。以前老臣的地位和熟悉政務的地位輔助政府。年輕的皇帝不得不將大量政務交給內閣,內閣的權力逐漸增大。至於正統之後的皇帝(明英宗朱祁鎮),幾乎都是懶惰或被信任的宦官。有的人20多年不上朝,國家的日常事務只能推給內閣。原來規定內閣只能按命令辦事,內閣大學士只是準備顧問的輔助人員,但實際上他們逐漸代替皇帝接手起草詔書的工作,同時還負責起草奏折的“草案”任務;原來規定六部等國家機關由皇帝直接領導,內閣大學士的職級和權力遠低於六部(原來規定內閣大學士為正五品官,大臣為正二品官),各單位不得因某件事關閣, 但後來的大學士有的還擔任了大臣,有的還享有太保、太傅、少保、少府等崇高的政治頭銜,官階更高,六部大臣都有關系。 按照排名順序,在內閣大學士中,分為第壹戰績、第二戰績、團敗。第壹條記載是“冉彥,漢唐,而他不在丞相名下。”在這種情況下,出現了像、嚴嵩、徐階、高拱、張這樣的“權力相”。事實上,朱元璋永遠廢除宰相的統治被徹底破壞了。

內閣政治地位的明顯提高,主要表現在“拉選票”的權力上。所謂票稿,又稱票稿、條稿,是指全國各界奏折由內閣學士“用壹張小票和墨書”呈送,然後呈送皇帝批示。這其實是壹份供皇帝采納的“禦批”草稿。在君主專制制度下,代替皇帝掌握起草訓令的權力,意義可想而知。所謂“背書部”,代表的是擁有絕對權威的“欽定之言”。“各衙門章都給妳發了罰單,權傾天下,其情不得不重。”但內閣的“草案”畢竟只是供皇帝參考的初步意見,最終的決定還是由皇帝禦批(當時稱“批朱”)決定。內閣的共同權力和內閣的實際地位也主要體現在建議的“草案”被采納的程度上。洪熙、宣德時期,三陽擬定的“票計”和萬歷年間初張擬定的“票計”幾乎都轉化為“批朱”的藍圖,不言而喻。但正統之後,成化、鄭德、隆慶、天啟等朝代的皇帝對宦官格外寵愛,甚至將“批紅”的權力交給宦官首領,內閣的職權也必然受到宦官的制約。其實是有內閣和司儀輔助政府的情況。明中葉以後,王鎮、知望、劉瑾、魏忠賢等宦官得勢後,都對內閣進行了打壓和控制。

大多數情況下,內閣的大學士都是從國子監的工作人員中選拔出來的,比如讀書侍從、講師、編輯等。天順以後,成了“無秀才入國子監,無翰林入閣”的制度。這是由於國子監中的報官大多是從科舉考試中排名最高的人員中選拔出來的。國子監被認為是學者精英的集中地,壹直是禦前的重要著述,所以從國子監中選拔人員入閣是理所當然的。據統計,明代內閣大學士有1,61人,其中1.57人在宮廷考試中考上科舉,占96.3%。157人中,131人通過翰林院入閣,占大學士總人數的80.03%。說明科舉是最高的官階,入翰林是入閣的主要途徑。當然,這些沒有實際領導軍政工作經驗,長期在漢源跳舞的人,入閣後能否有所展,還要看他們主客觀條件的不同。

隨著內閣制的建立及其職權的完善,歷史上君權與相權的矛盾在新的條件下表現出來。皇帝對內閣及其大學生的要求是不折不扣地執行任務,決不允許皇權喪失。當時能否被選入內閣,能否被寵信重用,取決於能否忠實維護皇權並謙恭迎合,能否勝任皇帝獨裁的工具。所以,平庸的人很多,但又急於保住利潤,維護利益,勇於做任何事的人很少。皇帝往往因為自己的愛恨情仇而決定大學生的進退。弘熙、宣德時期以來,在皇帝登頂前做過東方官僚助理、禦史長、講學的人,即與皇帝本人有壹定私交的人,在內閣人員中占有相當比例,如、高拱、張、、朱國卓、袁。另外,有些人把精心的迎合作為第壹步。例如,由於吳宗的首領朱厚照沒有孩子,王太子朱侯為了明世宗而死。他即位後,要求把自己的父親當作皇制,遭到朝臣的反對。在這場宮廷討論沸騰的時候,張聰、桂萼、方顯福等人極力逢迎,主張“沿襲制度而非繼承”,引發了壹場所謂的“議禮”之爭。張、桂、方等人先後因立功被召入內閣。朱侯中年去世後,迷信道教,搞玄學禁欲。李春芳、顏佑、郭璞、魏源、夏衍、顏嵩、徐階等人都因善於寫“綠言”告神,“以綠言知”而相繼入閣。這些人絕大多數是被動的諾諾,他們人手充足,但他們想保持高官厚祿。相反,他們中的少數人入閣後想有所作為,要求有效整頓下滑的政局,希望“興亡”,卻被認為“比震主更有力”。如果他們被懷疑對皇帝不忠,他們往往會被降職,甚至被處死。嘉靖年間的夏衍和崇禎年間的周廷儒是兩個被處死的著名大學生。張是萬歷年間積極主持變法維新的封建政治家,但他的財產也遭到了掠奪。這說明明朝建立後建立的內閣制並沒有成為完全適應封建社會後期高度集權的君主政體的輔助政治制度。許多舊矛盾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正以新的形式表現出來。中國封建輔助政治制度仍處於發展演變過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