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李建國告訴記者,嫦娥不是真人,嫦娥本來不叫嫦娥,叫嫦娥,在統治時期,“衡”字成了禁忌,世界上所有帶“衡”字的名字都要改。因為嫦娥和恒在古代發音相同,所以嫦娥改名為嫦娥。
關於“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趙之珩說,據考證,最早見於戰國時期的《歸藏》壹書中:“昨日,嫦娥吃了西天不死皇後的藥,然後跑到月亮上去當了月亮的精。“後來張衡的靈仙也有類似的記載。“嫦娥變癩蛤蟆”的故事在《靈仙》中有記載:“娶了老婆的嫦娥,偷了太後的長生不老藥,跑到月亮上去了。“嫦娥被托付給月亮,變成癩蛤蟆,被罰做苦工。
六朝以後,嫦娥的價值逐漸上升。六朝《樂府》中有壹句“玄兔引帝臺,素娥聚後院”,嫦娥被安置在天帝的宮廷裏。唐代以後,詩人、文人對嫦娥深表同情,如李白《飲酒問月》說:“大白兔在秋天搗藥,誰是嫦娥的鄰居?”杜甫《月》說:“慮姮娥寡,天冷九秋。“李商隱《嫦娥》詩:“嫦娥當悔偷仙丹。
民俗學專家說,嫦娥地位的變化當然與詩歌的描寫和贊美有關,人們對月亮的美好感情也是壹個原因。月亮是美麗的,溫柔的,安靜的,可愛的。嫦娥,壹個古今同譽的美女,住在月宮裏,融合了月亮和嫦娥美麗可愛的形象。
妳為什麽在中秋節吃月餅?專家闡述起源
“八月十五是滿月,中秋月餅又甜又香。”自古以來,月餅作為家人團聚的象征,是中秋節不可或缺的節日食品。那麽,中秋節為什麽要吃月餅呢?專家最近對此進行了解釋。
天津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羅說,關於中秋節吃月餅習俗的最早形成時期,史書上沒有確切的記載。其實月餅已經成為中秋節必不可少的節日食品,有壹個發展過程。
起初,月餅是用來祭祀月神的。到了漢代,有了蒸餅、胡餅、湯餅等小吃,但在當時還不是節日食品。在古代,中秋節時,人們用精制的糕點來祭祀月神。祭祀結束後,全家人會分享蛋糕以示家庭團聚。
專家指出,“月餅”作為壹個特殊的名稱,最早見於吳的《梁璐夢》和宋代周密的《武林舊事》。在當時,它只是壹種普通的蛋糕狀食物。現在,月餅已經成為中國的傳統糕點。由於中國制作月餅的歷史悠久,各地使用的原料和工藝不同,形成了獨具地方風味的月餅,其中最著名的有京味、廣式、蘇式和雲南式。
月餅成為中秋節的官方食品,始於明朝。在明代的各種書籍中,開始出現大量關於中秋節吃月餅的描述。
專家表示,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也與歷代越來越流行的賞月活動分不開。從最早的只是壹種普通的蛋糕狀食物,到後來成為人們寄托美好感情的節日食品。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把中秋節和品嘗月餅聯系在壹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