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諾族
基諾族1.8萬余人,主要居住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中部的基諾山、景洪、猛海。基諾族屬於民族的自我稱謂,意為叔,諾意為背、背、後代,意為叔的後代或尊稱叔。在中國文獻中,它被稱為“樂美”或“樂美人”。基諾族是當地古老的居民,主要從事農業生產,有著悠久的種茶歷史。基諾族擅長狩獵和狩獵。基諾山是普洱茶六大名茶山之壹,盛產香蕉、木瓜等亞熱帶水果。
基諾族的生活習慣中仍有壹些古老的遺跡。他們喜歡用木塞或小管紮耳朵,耳洞非常漂亮。他們從小學習唱歌,能觸景生情,隨意填詞,節日聚會,即興演唱,動情舞蹈,特色鮮明。樂器以“七克”為主,即七支竹筒七個音階,能奏出多種曲調。當“奇克”響起時,表示野生動物已被獵殺。
阿昌
阿昌族31.500余人(1.998統計),主要居住在雲南省德宏州保山的龍川、梁河、瀘西、龍陵等地。史料中稱之為“常娥”、“霍昌”,使用阿昌語,屬藏緬語族緬甸語支,習慣使用漢語和傣語。阿昌族主要從事農業生產,擅長種植水稻和煙草。手工業非常發達。工藝美術包括刺繡、染織、雕刻和銀器制作,雕刻技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他們制作的長刀出口到雲南和緬甸各地。各種刀具技術含量高,美觀耐用,深得附近各族人民的喜愛。
阿昌族的舞蹈以象腳鼓舞和猴舞較為流行。唱二重唱是青年男女下班後最喜歡的活動。阿昌族婦女壹般穿長袖雙排扣的衣服、裙子和綠布;未婚女性穿長褲,淺色雙排扣衣服,紮辮子。
德隆
獨龍族是雲南特有民族中人口最少的民族,在大元統壹誌中稱為“撬”。明清時期稱為“休”或“屈”。1998年末人口5700余人,主要居住在公山獨龍族、滇西北怒族自治縣獨龍江流域、怒江兩岸。獨龍族語言屬於漢藏語系緬甸語系,與公山怒族語言基本相似。
獨龍族多在冬季和早春狩獵,帶弩、竹棍、帶扣。狩獵的結果全部由原遺產共享。他們還把動物的頭骨掛在門前,作為良好狩獵的標誌。“夜不關門,路不拾遺”是獨龍族的傳統美德。
女(女)
怒族主要居住在雲南怒江地區,人口26800余人。早期,它是由居住在福貢和公山的土著人以及唐代“魯魯曼”的壹部分發展而來的。憤怒語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大部分都用中文。民間文學豐富,詩歌多為即興創作,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民族特色。
怒族主要居住在竹樓和木屋裏。大多數房子在斜坡上分為兩層,樓上住人,樓下養牲畜。每間房子壹般分為兩個房間,外間是給客人住的,裏間是臥室,外人不得入內。大部分村莊都是十幾戶或者幾十戶組成的。對村莊的崇拜以圖騰動物為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