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中醫理論有沒有解釋穴位按摩治療疾病的原理和作用?

中醫理論有沒有解釋穴位按摩治療疾病的原理和作用?

穴位按摩是以中醫理論為基礎,根據中醫經絡理論,在人體特定部位(穴位、反射區、疼痛部位等)運用按摩手法或借助按摩工具進行按摩的壹種疾病治療方法。).

中國出土的馬王堆醫書《五十二病證》記載了按摩治療的方法,有使用工具進行按摩治療的報道,如治療疝氣的“木錐”和治療性功能障礙的“中藥”。

經過歷代名醫的不斷創造和總結,穴位按摩已發展成為壹門具有獨特治療體系的臨床學科,並在理論和實踐中得到廣泛應用。古代名醫如扁鵲、張仲景、華佗、楊繼洲等對穴位按摩的治療方法推崇備至,使其在當時廣泛應用於臨床治療。明清時期是穴位按摩的鼎盛時期,按摩專著相繼問世,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小兒按摩治療體系。

民國時期政府推崇西醫,不提倡中醫和穴位按摩,但穴位按摩在民間廣泛使用。名老中醫黃漢儒在1933發表了《黃醫筆記》,記載了臨床治療經驗和心得。筆者認為穴位按摩比吃藥效果更好。壹般來說,藥物總會有壹些副作用,甚至治好了這個病,導致了另壹個病,或者說藥物總會對身體造成壹定程度的傷害,而穴位按摩是沒有副作用的,是壹種自然療法。

中醫理論認為,穴位按摩之所以能治病,是因為它具有調節陰陽、疏通經絡、調和營衛、補虛排實、活血化瘀、調理筋骨的作用。具體如下:

(1)調節陰陽平衡是健康的基礎,陰陽失衡是疾病的根源。無論是內傷還是外感,其病理變化都是陰陽的變化,即陰陽的盛衰。按摩是根據腹脹、積食等不同癥狀,通過經絡、氣血重新平衡身體的陰陽。按摩腹部和背部以及相應的穴位,可以調節腸胃功能,使其恢復正常,同時也可以通過穴位按摩來調節腸胃蠕動,使其恢復正常。按摩調節身體的陰陽與身體的狀態有關。陰虛能補陰,陽虛能補陽,從而恢復陰陽平衡。

(2)疏通經絡會導致疾病,經絡可以表現出身體的不同癥狀,如身體不同部位的疼痛、麻木等。經絡不通會引起肌肉緊張、痙攣,長期緊張會引起肌肉的實質性變化,如纖維化、結疤等。穴位按摩可以疏通經絡,調節肌肉和神經,消除肌肉組織的緊張和痙攣,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現代醫學研究也表明,穴位療法能明顯降低肌電活動直至消失,從而為穴位按摩治療疾病找到了科學依據。

(3)調和魏瑩是氣血運行的主渠道,臟腑的功能失調或病變可通過經絡反映在體表,體表的病變通常反映相應臟器的病變。比如小腿上的膽穴壓痛,通常反映的是膽囊內有炎癥或結石,按壓膽穴可以起到治療膽囊疾病的作用。經絡紊亂,營衛不合,氣血運行障礙,或七情(喜、怒、憂、思、悲、懼、驚)內傷,外生外六邪(風、寒、熱、濕、燥、火),經絡不通,也可通過穴位按摩消除,調和營衛。中醫認為,體表和五臟六腑是通過經絡聯系在壹起的,按摩體表的經絡和穴位,可以調節五臟六腑的功能,消除疾病。

(4)虛證表現為內臟功能低下,實證表現為內臟功能亢進。穴位按摩通過壹定的手法作用於體表,使人體的氣血津液臟腑發生相應的變化,做到虛補虛,實排。小強度刺激按摩可以使人體的生理機能活躍起來,而強刺激可以抑制生理機能的過度活躍。比如同樣是胃病,對於虛性胃病,在治療中,可以對胸腹部的脾俞、胃俞、氣海、中脘穴進行小強度、輕柔、長時間的按摩;對於胃腸功能亢進的患者,如胃腸痙攣,需要對相應穴位進行強烈的短時刺激,通過不同的方法實現虛排。

(5)活血化瘀可引起臟腑或機體的病變。按摩的作用是加速局部血液循環,提高血液流速,降低血液流動阻力,改善心臟功能,增強心臟功能,加速微循環的建立,活血化瘀,消除疾病。

(6)理筋和穴位按摩對骨損傷和肌腱損傷的修復有直接作用。局部軟組織、韌帶、肌肉、肌腱勞損可通過壹定的方法恢復,關節脫位、骨質增生引起的疼痛也可通過適當的方法恢復,以糾正異常解剖位置,疏通肌腱,暢通關節,治療疾病。

總之,穴位按摩是我國古代醫家經過長期探索總結出來的中醫成就的壹部分,是我國臨床廣泛使用的醫療手段,可以治療多種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