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從漢代到唐宋的翻譯時期
從漢代到唐宋,佛教傳入中國,並與中國傳統的儒道思想相融合。隨著佛經的傳入,印度的哲學、文學和藝術對中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印度的醫學、天文學、算術甚至語言在中國也有壹定影響。佛經翻譯對中國第壹次中西文化大碰撞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然而,這壹時期的翻譯活動主要是為了傳播宗教。雖然在佛經中出現了壹些描述外國科學知識的書籍,但不能說在中國已經形成了獨立的科學翻譯活動。因此,這壹時期的科學翻譯充其量只能是宗教翻譯的附庸。
從漢代到唐宋,壹批著名的翻譯家對翻譯方法提出了許多見解,初步構建了中國早期的翻譯理論。比如石主張直譯,譯文不增不減,只是在語序上做了壹些調整;另壹方面,鳩摩羅什傾向於自由翻譯,經常改變原文以適應中國的風格。他們關於翻譯方法的觀點對中國後來的翻譯理論產生了持久的影響。比如清代嚴復提出的“信達雅”三字標準,就可以追溯到這壹時期的翻譯方法理論。
中國翻譯史上有三位偉大的翻譯家,他們分別是鳩摩羅什、真言和玄奘。
1)鳩摩羅什(344-413):東晉以後秦朝的壹位僧人,他和弟子僧肇翻譯了七十四卷,包括《金剛經》、《北靜經》、《維摩詰經》、《管仲論》、《百倫》,對中國佛教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2)真理:南北朝時期,印度佛教學者真理應梁之邀來華,翻譯了49部經典,其中大乘學說對中國佛教思想影響很大。
3)玄奘(602-664):唐代僧人,俗稱唐僧。貞觀二年(公元826年),玄奘赴印度取經,17年後回國,帶回佛經657部。玄奘主持了更大的翻譯場,用了65438+。
2.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譯時期
明朝萬歷年間,徐光啟與利瑪竇合作翻譯了歐幾裏得的《幾何原本》、《度量的意義》等著作,標誌著中國翻譯的方向性轉變。以崇禎皇帝為代表的朝廷,以修訂歷法為主要目的,對翻譯西洋歷法很感興趣。2008+0629年,朝廷設立歷法局,組織傳教士與中國懂歷法的人壹起系統編纂數學和天文學書籍。徐光啟、李之藻等人。他們壹方面熱愛科技,另壹方面試圖用科技改變中國的經濟狀況。他們除了參與歷局的書籍翻譯工作外,還翻譯了西方幾何、測量學、算術、農業、水利、機械、哲學等方面的書籍。
明末,科學翻譯引發了中外文化的第二次大接觸。明末,科學翻譯是中國少數有識之士試圖突破長期封建保守和傲慢的風氣,自覺睜開眼睛看世界的開始。這不僅與熱衷傳教的西方傳教士的翻譯目的不同,而且還面臨著保守派官員的頑固抵制。由於朝廷和翻譯家的支持不夠,當時已經傳入中國的大量西文書籍無法翻譯,使我國錯過了壹次機會。
嚴格來說,清初的科學翻譯活動主要是圍繞康熙皇帝的個人興趣展開的。他利用傳教士翻譯了少量關於天文儀器、歷法、地理、數學等方面的書籍。但這些翻譯只是被擱置在皇宮裏,對民間沒有影響。清初中國唯壹有影響的翻譯家是薛鳳佐。他與傳教士牟尼格合作翻譯了壹些關於對數、天文、三角學的書籍,使這些知識能夠及時在民間傳播。
3.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
鴉片戰爭時期中國翻譯的代表人物首先是林紓和嚴復。林紓(1852-1924),光緒年間舉人,與部分英美人士合作。已經翻譯了65,438+060多部歐美文學名著,其中最著名的有《茶花女》、《湯姆叔叔的小屋》、《大衛·科波菲爾》、《王子的復仇》等。有趣的是,林舒不懂英語。是別人口述給他的,然後由他記錄整理。林紓的譯文有許多刪節,但可讀性很強,對西方文學的介紹起到了壹定的作用。這些翻譯首先讓中國讀者接觸到了西方文學,引起了他們對西方文學的興趣,同時也打破了張輝小說的舊格式,對中國的文學創作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嚴復(1853-1921),又名淩,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翻譯家。從光緒二十四年戊戌變法失敗到宣彤三年,嚴復致力於翻譯書籍,其中大部分是西方的政治經濟理論,這顯然是為了向國人介紹西方的進步思想。嚴復也被稱為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嚴復的譯著主要包括《天演論》、《倫理學》等散文和《國民性與原因的探討》。法律精神,政治史,社會學研究和自由。嚴復的“信、達”
從“五四”運動到建國前,中國的翻譯活動為馬列主義和世界文學在中國的傳播做出了巨大貢獻,如馬列主義經典著作《共產黨宣言》(陳望道譯)和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李達譯)。世界文學巨著《莎士比亞戲劇》(梁實秋譯)和蘇聯《死魂靈與毀滅》(魯迅譯)。這壹時期翻譯的典型特征是用白話文代替文言文,這使得東西方優秀的文學作品有了更多的讀者。翻譯理論的研究也擴展到語言學、哲學、美學和心理學領域,為中國翻譯理論的系統化和科學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4.建國初期至文革前的東西方文學翻譯。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在翻譯方面的成就超過了歷史上任何時期。我們有組織、有計劃、有系統地翻譯了馬克思恩格斯全集和毛澤東選集。我們在翻譯理論方面的研究成果引起了人們的關註,翻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翻譯標準也達到了* * *的認識。我們把外國的文化和先進的科學技術介紹到了中國,也把中國的國情和發展介紹到了國外。
從建國初期到文革前只有17。事實上,真正繁榮起來的是20世紀50年代。那十年的翻譯工作以翻譯東西方文學作品為主,翻譯的作品數量遠不如今天。但由於組織得力,翻譯質量普遍較高,湧現出壹大批著名翻譯家。(孫誌立人口65.43萬)
5.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翻譯在各個領域蓬勃發展。
這場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仍方興未艾的翻譯高潮,無論是規模、範圍、質量水平,還是對中國社會發展的貢獻,都大大超過了20世紀50年代。中國的翻譯隊伍當時不是幾千人,而是已經形成了壹支幾十萬人的浩浩蕩蕩的大軍。他們所投身的翻譯領域不再是文學藝術的“壹枝獨秀”,而是社會科學、科技、軍事、外交、貿易、法律、文化、教育、衛生等領域的“百花齊放”,在世界文化史上首屈壹指。這壹翻譯高潮的出現首先是全球信息時代到來的結果。信息爆炸,知識爆炸,翻譯爆炸。在今天的“地球村”裏,談論知識和信息而不翻譯是不可思議的。此外,這壹翻譯高潮的出現也是中國實施改革開放政策,走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現代化強國之路的契機。中國要想在經濟、科技、文化等領域走在世界前列,就必須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加強與其他國家在學術和文化領域的合作與交流,而這些都離不開翻譯。
二,(壹)古代西方翻譯
縱觀整個過程,西方翻譯經歷了六次高潮或可分為六大階段。第壹階段是初始階段。公元前四世紀末,曾經繁榮的希臘奴隸社會開始衰落,羅馬逐漸強大。但是當時的希臘文化還是優於羅馬文化的,所以對羅馬有很大的吸引力。翻譯和介紹希臘古典作品的活動可能始於這壹時期或更早。然而,在公元前三世紀中葉,書面翻譯確實出現了。被譽為羅馬文學三大始祖的安德洛尼克斯、涅維烏斯和恩尼斯,以及後來的普勞圖斯、泰倫斯等偉大作家,都用拉丁文翻譯或改編了埃斯庫羅斯、索福克勒斯、歐裏庇得斯、梅南德等的荷馬史詩和希臘戲劇作品。這是歐洲乃至整個西方歷史上第壹次大規模的翻譯活動。其歷史功績如下:——開創了翻譯局面,將古希臘文學尤其是戲劇介紹到羅馬,促進了羅馬文學的誕生和發展,為羅馬乃至西方日後傳承古希臘文學起到了重要的橋梁作用。
第二次翻譯高潮出現在羅馬帝國晚期至中世紀早期,其性質是宗教性的。在西方,宗教勢力向來強大而頑固。基督教會向來敵視世俗文學,竭力發展為自己服務的宗教文化。《聖經》作為基督教思想的源泉和精神武器,自然成為宗教信仰的經典。《聖經》是用希伯來語和希臘語寫成的。為了被羅馬人普遍接受,它必須被翻譯成拉丁文。因此,在更早的時期就有人將《聖經》翻譯成拉丁文,這種翻譯活動在公元四世紀達到高潮,由此,出現了各種版本。以傑羅姆在382-405年間翻譯的通俗拉丁文版《聖經》為欽定本,標誌著《聖經》的翻譯取得了與世俗文學翻譯相媲美的重要地位。特別是在羅馬帝國和中世紀早期,在文化上,教會獲得了法官的地位,對《聖經》等宗教著作的解釋和翻譯進壹步加強。隨著歐洲進入封建社會,蠻族建立自己的國家,宗教翻譯占據了更大的市場,聖經也相繼被翻譯成蠻族的語言,有些譯本甚至成為第壹批關於民族語言的文學資料。
(二)中世紀西方翻譯
中世紀中期,也就是11世紀到12世紀之間,西方翻譯家聚集在西班牙托萊多,將大量作品從阿拉伯語翻譯成拉丁語。這是歷史上少有的基督徒與穆斯林的友好接觸,也是西方翻譯史上的第三次高潮。早在9世紀和10世紀,敘利亞學者就來到雅典,將大量希臘經典翻譯成古敘利亞語,帶回巴格達。阿拉伯人將這些著作翻譯成阿拉伯語,巴格達成為阿拉伯人研究古希臘文化的中心。後來在托萊多翻譯成拉丁文的很多希臘經典都是從這些阿拉伯文譯本翻譯過來的。由此,托萊多成為歐洲的學術中心(類似巴格達的“翻譯學院”),其翻譯和學術活動持續了壹百多年,影響深遠。
(三)文藝復興時期的西方翻譯
14、16世紀的歐洲文藝復興是壹場思想和文學革新的偉大運動,也是西方翻譯史上的壹次大發展。尤其是在16世紀及其後的時期,翻譯活動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翻譯活動深入到思想、政治、哲學、文學、宗教等各個領域,涉及古今中外的主要著作。產生了壹大批優秀的譯者和壹系列優秀的翻譯作品。在德國,宗教改革家路德順應人民的意願,於1522年至1534年用人民的語言翻譯出版了第壹本《人民聖經》,開啟了現代德語發展的新紀元。在法國,阿米約在文學上度過了十七年(1542-6534)。翻譯了普魯塔克的《希臘羅馬名人比較傳》,1598到1616查普曼的《伊利亞特》和《奧德賽》,1603蒙田的《弗羅裏奧隨筆》。是英語文學翻譯界的壹群璀璨明星。161欽定版《聖經》譯本出版社標誌著英語翻譯史上的又壹次大發展。它以地道、通俗、優美的英語風格贏得了“英語最偉大的翻譯”的美譽,成為英國唯壹壹部久負盛名的單卷本經典。總之,文藝復興是西方(主要是西歐)翻譯發展史上壹個非常重要的時期,它標誌著民族語言在文學和翻譯領域的地位終於得到了鞏固,同時也說明了翻譯對民族語言、文學和思想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文藝復興之後,西方國家的翻譯從17世紀下半葉持續發展到12世紀上半葉。盡管這壹時期的翻譯在規模和影響上比不上文藝復興時期,但仍湧現出大量優秀的翻譯作品。其最大的特點是翻譯家不僅繼續翻譯古典作品,而且對現當代作品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塞萬提斯、莎士比亞、巴爾紮克、歌德等偉大作家的作品。
(四)現代西方翻譯
西方翻譯的第六次大發展表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的翻譯活動中。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方進入了壹個相對穩定的時期,生產發展,經濟逐步恢復,科學技術飛速發展。這是翻譯繁榮的物質基礎。由於時代的演變,翻譯的特點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新時期翻譯的範圍、規模、功能和形式與以往任何時期都有很大不同。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步。首先,翻譯的範圍擴大了。傳統的翻譯主要集中在文學和宗教作品的翻譯上,但在這壹時期,翻譯已經擴展到其他領域,尤其是科技和商業。第二,翻譯的規模大大超過了過去。過去,翻譯主要是少數作家和大師的事。如今,翻譯已經成為壹種特殊的職業。不僅作家、哲學家、神學家從事翻譯工作,還有壹支強大的、經過專門訓練的專業團隊承擔著各種翻譯任務。而且翻譯的作用也是過去無法企及的。特別是在聯合國和歐洲市場形成後,西方國家在文學、藝術、科學、技術、政治、經濟等領域的交流和接觸越來越頻繁和密切。所有這些交流活動都是通過翻譯來進行的,因為翻譯在其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實際作用。最後,翻譯的發展形式也有了很大的變化和進步,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1)設置高等翻譯教育,如在法國、瑞士、比利時設置翻譯學校。(2)建立翻譯組織,聚集翻譯力量。最大的國際組織有國際翻譯工作者聯合會(以下簡稱“國際譯聯”)、國際筆譯和口譯協會以及各國翻譯協會;(3)打破傳統方式,發展機器翻譯。這第三點實際上是新時期發展的壹個重要標誌。自1946年英美學者首次探討利用計算機進行翻譯的可能性以來,翻譯機的發展和應用在經歷了近40年的波折後,顯示出越來越強的生命力。這是對幾千年來傳統手工翻譯的挑戰,也是翻譯史上壹場意義深遠的革命。目前,西方翻譯行業仍處於起步階段。很難預測未來會發展到哪裏,第六次高潮會持續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