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修心養性

修心養性

修身在正心,修身必先修心。修養主要是指言行舉止要符合道德規範。修身,就是用壹種社會規範和道德,讓自己和其他社會角色和諧相處。正是在心與心的對比中,心是不對的。

這句話出自古代文獻曾子的《大學》,是中國古代壹部重要的教育理論著作。南宋朱在受到北宋程顥、程頤的推崇後,撰寫了《大學章句》,最終與《中庸》、《論語》、《孟子》並稱為“四書”。

大學的目的是弘揚高尚的美德,關愛人民,達到至善的最高境界。只有知道自己要達到“至善”的境界,才能設定目標。只有定了目標,才能靜,才能穩,才能不亂。只有穩而不亂,才能有思想,有思想,才能達到“至善”。

在古代,人們要想在世界上發揚高尚的美德,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欲治其國者,必先調其家;欲調家者,必先修身;欲修身者,必先正己心;欲正其心,必先使心誠。

作品的影響力

《大學》作為《禮記》中的壹篇文章,對漢儒思想有著直接的啟發。特別是宋代理學興起以後,借助科舉考試,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宋代以後,幾乎每壹個讀書人都受到大學的影響。

大學強調學習者自身道德修養的提高,也強調關心和參與社會的精神,對於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促進社會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大學提出的“修、均、治、平”的理念,幾乎成了學者們唯壹的標準理想。這種思想主張積極入世,註重自身修養,關心人民疾苦,努力改善民生,維護社會穩定,支持團結,對社會繁榮穩定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