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從百草園到三潭印月》的主要內容和主題是什麽?

《從百草園到三潭印月》的主要內容和主題是什麽?

主要內容

百草園的趣味生活和三潭印月的啟蒙學習生活。作者通過對百草園和三潭印月的回憶,表現了作者對自然的熱愛,對知識的追求,以及童年時期天真歡樂的心理。此外,作者還通過對其私塾學習生活的描寫,揭露和批判了脫離兒童實際的封建腐朽的私塾教育。

主要思想

關於這篇文章的中心,大致有三種不同意見,這很正常,這也是語文不同於自然學科的地方。妳同意哪壹個?妳應該從原文中找出依據。)

1.本文以百草園自由快樂的生活襯托出三潭印月的枯燥生活,揭露和批判了脫離兒童實際的封建腐朽的私塾教育。

2.本文將《百草園》中自由快樂的生活與《三潭印月》中枯燥乏味的生活進行了比較,展示了兒童熱愛自然、享受自由快樂生活的心理,表達了對限制兒童身心發展的封建教育的不滿。

3.本文通過回憶百草園和三潭印月的美好生活,展示了孩子們對自然的熱愛,對知識的追求,以及天真、自由、快樂的心理。

壹段的主旨

百草園和三潭印月是魯迅童年生活過的兩個地方。閱讀時抓住地方的變化,可以把全文分成兩部分,每壹部分又可以根據時間和事物的不同分成幾層:

第壹部分(1 ~ 8段):回憶百草園有趣的生活。它可以分為四層:

壹樓(1段):大致介紹壹下白草園的情況。指出是“我的天堂”,充滿懷舊。

第二層(第二段):大熱天寫百草園充滿樂趣。

第三層(3 ~ 6段):寫大媽媽講的美女蛇的故事和“我”的感受。

第四層(7 ~ 8段):寫冬天在百草園的雪地裏捕鳥的樂趣。

第二部分(第9段~結尾):回憶三潭映月的求學經歷。可以分為五層:

壹樓(第九段):是過渡段,告別百草園,去書店讀書。

二樓(10 ~ 11號段):寫入學的事。介紹了書店和先生。

第三層(12 ~ 16段):寫作不允許提課外問題。

4樓(17 ~ 20):後院禁止玩耍。

第五層(21 ~ 24段):寫老師和學生在王老師全神貫註看書的同時看“我”畫畫的可笑場景。

內容簡介

《從百草園到三潭印月》是1926寫的壹篇回憶魯迅有趣童年生活的隨筆,收錄在《晨花夕拾》中。全文描述了兩個不同色彩、不同意境的景點:百草園和三潭印月。作者寫了《百草園》,以“音樂”為中心,用簡單生動的文字描繪了壹個有趣的兒童樂園,穿插了“美女蛇”的傳說和冬天在雪地裏捕鳥的故事,動靜結合,細致貼切,妙趣橫生。三潭印月,是壹個完全不同的世界。作者生動地寫出了三潭映月的陳腐味道,說它是“城裏最嚴厲的書店”,在這裏孩子們被規則束縛著。但是,作者並沒有把三潭映月寫到最後死氣沈沈。而是講述了兩個小故事,即課間學生溜到後院玩耍,老私塾老師上課專心致誌,學生趁機偷著樂,讓三潭映月充滿了幽默,展現了孩子們不可抗拒的快樂天性。這篇短文被選入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級《初中語文》(下冊)。

創作背景

這篇短文寫於9月1926。“三·壹八”慘案後,魯迅被北洋軍閥列入北京文教界50名通緝犯名單。因此無法公開對抗北洋軍閥,被迫於1926年應廈門大學之邀離開北京。魯迅到達廈門大學時,正值暑假,學生們還沒有開學。魯迅在流放和苦悶的時候,常常回憶起青年時代的往事,於是寫了這篇雜文,發表在《莽原》上,副標題是“起死回生”。

作品欣賞

這是壹篇關於童年的美好回憶散文。在這篇家喻戶曉的散文中,作者用詩意的筆觸描繪了壹個童真的世界。

世界是由兩個不同顏色,不同心情的景點組成的。第壹,百草園,顧名思義,是壹個荒涼的地方。就像作品裏說的,“好像裏面只有壹些雜草”,但“那是我當時的天堂”。“草園”變成了“天堂”,其間充滿了童趣,作品就是圍繞這壹點進行構圖的。孩子最大的心理特征是好奇心。自然的形態,自然的情調,自然的聲音,必然會引起他們的興趣,引起無盡的聯想。蟬的“鳴”,油鳥的“鳴”,蟋蟀的“彈琴”,都是孩子對昆蟲語言的好奇想象。魯迅在《百草園》中描述的是自然環境中兒童的樂園。在作者的筆下,百草園是壹個充滿色彩和聲音的生命世界,甚至在綠色的野草中,也有壹個動人的故事。這個故事充滿了聲音和情感,但它金光閃閃,風颯颯,鬼最窄,有很多邪惡的精神,它是可怕的和生動的。有人認為這就像閑書。其實看似用筆打斷,其實很巧妙。眾所周知,這是壹個古老的民間傳說,魯迅饒有興致地從另壹個側面豐富了作品的內容。從結構上看,這個故事是由園中草叢中“有壹條大紅蛇”的傳說引發的,充滿了文學精神,毫無超脫感;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孩子的心理,探索了隱藏在他們心中的奧秘。可以想象,孩子們對美麗的蛇的故事又愛又怕。從技術上來說,這種中斷是將敘事轉化為描述,為作品打開了壹個新的世界。百草園壹滲透人情,就更迷人了。這真是壹個精彩的故事。

白草園林的另壹個景觀是冬天。作者專心只寫雪天捕鳥,如何設置機構,鳥如何入境,潤土之父如何傳授方法,自己又如何做不到。雖然筆墨不多,但相當傳神。是壹部充滿童趣的動畫。從這裏,我看到了孩子們跳來跳去,聽到了快樂的笑聲。寫夏天,用濃墨重彩,寫冬天輕描淡寫,這條路徑的轉換也很巧妙。將這兩個片段連接在壹起,就構成了百草園的全景,呈現出“無限趣味”,是壹個無憂無慮的兒童樂園,可以盡情歡笑。

三潭印月的情況完全不同。由於對它的理解不同,對作品的主題和作者的創作意圖有許多猜測。有人認為魯迅勾勒的三潭印月是壹座封建監獄,禁錮了孩子的身心,所以作者有意批判封建教育制度。

另壹些人則認為三潭印月,如百草園,顯示了兒童的樂趣。是與非,只有正視工作現實,實事求是的分析,才能得到比較準確的答案。三潭印月是壹所私塾,正如作品所說,“是全城最嚴厲的學校”。它的外觀非常古老。所謂“三味”,其實就是經典、歷史、哲人三種書。“三潭印月”這個名字清楚地表明了這所私塾的辦學宗旨和教育內容。在作品中,作者魯迅生動地描述了三潭印月的陳腐味道。學生入校先敬孔子牌位,再拜先生,所以平時只能專心學習經典,其他知識不允許提問。每天的課程安排也非常死板。每天只看書,“中午學漢字,晚上上課”,逐漸增加書的數量,逐漸增加課的字數,“從三個字到五個字,最後到七個字”。書屋打人有尺子,跪著也有規矩。總之,三潭印月絕不是百草園那樣的兒童樂園。是名副其實的“最嚴厲的書房”,孩子被規則束縛,沒有自由;但魯迅並沒有把《房子》這本書寫成兒童的監獄,這不是他的本意。看完這部作品,大家會真切地感受到,枯燥的三潭印月裏流淌著親切的氣息,這是兒童式的幽默。有三張美圖,值得註意。壹個是“園戲圖”。書店後面有壹個小花園,學生們有時會溜出教室在裏面玩耍。然後是“讀書圖”,老師和學生都張開喉嚨讀,但是讀完之後,學生的聲音逐漸降低,甚至安靜下來,只有老師搖頭,大聲朗讀。這壹幕真的很有意思。最後是“上課玩”。課間休息的時候,王老師壹個人“專心讀書”的時候,孩子們就會調皮搗蛋。這三張幽默的圖片,看似與“最嚴峻的書店”有點不相稱,但卻恰恰揭示了魯迅的創作意圖,展現了“嚴峻”環境下孩子們不可抗拒的天性和本能。

作者簡介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 10年10月19),原名周章壽,1898年改為,後改名為育才。中國是20世紀的重要作家,新文化運動的領袖,左翼文化運動的支持者,現代作家、思想家、革命家。魯迅的作品,包括雜文、短篇小說、評論、雜文和翻譯作品,對五四以後的中國文化和中國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毛澤東評價他是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要指揮者,也被人民稱為“國魂”。他是世界十大作家之壹,新文化運動的領導者和支持者,中國無產階級文學的奠基人,中國現代文學的壹面旗幟。

參考數據

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