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三藏的分類起源很早。相傳佛陀滅世後不久,他的弟子們就開始收集佛陀的教理,即通過會議來統壹、固定佛陀所說的話。佛經是經過幾次集(編)會形成的。
在佛教流傳至今的2500年間,經典的傳播大體經歷了三次:誦讀、書寫、印刷。印度人習慣於記憶。他們最初集結三藏的時候,只是把佛陀提到的教法,以問答的形式編成短句,讓佛陀的弟子們壹起背誦。直到那時,文字才傳播開來。
中國現存的漢譯《大藏經》是從後漢(公元壹世紀)以來從印度和西方國家輸入的寫在貝葉(貝都羅葉)上的各種原始佛經直接和間接翻譯而來的。從漢代到隋唐,通過寫書的方式傳播。直到晚唐(九世紀)才有了佛經的刻本。《金剛經》是唐憲通九年(868年)王鈞所刻,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印刷精美的佛經。
由於佛經翻譯越來越多,自晉宋以來產生了許多經書,記載了歷代佛經的卷數、譯者、復譯和不同譯法。在現存的眾多經典中,以唐代智勝所著《開元佛教與教育誌》最為詳細。該書記載了當時已流傳的佛經5048卷,用梁周思行所寫的《千字文》編號,每字壹信(又稱壹信),每信收佛經約10卷。《千字文》從“天”字到“英”字,* * * 480字,每個字壹個字母,480個字母。中國大藏經的規模基本上是由歷代經書的刻制和存放所塑造的,相位沒有變化。
《大藏經》的內容非常豐富,是佛教及相關文化的大叢書。在《大藏經》中,有許多在印度失傳已久的佛教經典,包括中國學者對佛教原理的創造性闡釋。《大藏經》不僅是佛教徒研究佛教的重要書籍,也是普通學者研究古代東方文化的非常重要的資料。
此外,在西藏,自唐宋以來,由梵文和漢文翻譯成藏文的經典也被編入《西藏大藏經》。其中佛說的經,叫甘珠爾。佛教弟子和祖師的作品稱為“丹珠兒”。從元代到近代,拉薩、日喀則、西藏乃塘、甘肅卓尼、四川德格、北京等地都有不少版畫。西方西藏大藏經的內容,大約有十分之八是中國大藏經所沒有的,尤其是密宗部分。到了清代,藏經也被翻譯成蒙文和滿文,並刻成蒙古大藏經和滿文大藏經。這種藏經很少見,很珍貴。
流行於雲南傣族地區的佛教《上座經》,用巴利語寫成小乘三藏。壹般都是以文字流傳,八裏大藏經在中國沒有刻過。
《大藏經》是用雕版印刷的,壹直保存至今。卷帙浩繁的《大藏經》是眾多書籍中最好的壹部。其中關於雕版,其對材料要求之嚴格,數量之巨大,絕對令人驚嘆。雕刻總重量為480噸。《青幹龍版大藏經》是唯壹壹部由皇室印制的宮廷版大藏經,被稱為《龍藏》,又稱《青藏》。清朝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決定用中文印刷《大藏經》。雍正十壹年(1733),在北京賢良寺設立藏經閣,由和碩莊王琴雲路、和碩、洪州太子主持。雕刻始於雍正十三年,完成於乾隆三年。全集724封,分上下兩部分,數千字。485封正藏,從田字到七子編了幾千字;繼續收集239個字母,千字編機字。共有79,036個經盤,由梨雕刻而成,重約480噸。
大正新編《大藏經》,始於大正十壹年(1922),由高草俊二郎博士等人開始,創立於十三年,完成於昭和七年(1932)。85封信,3053個部分,11970卷,80634頁。每頁分上中下三欄,每欄29行,每行約17字。壹本方形的書。註:除李、宋、元、明四部藏書外,校聖字藏於宮廷、敦煌、古佚書及各種流傳書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