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外感太陽和腰痛怎麽辦?專家教妳壹個穴位。

外感太陽和腰痛怎麽辦?專家教妳壹個穴位。

大益穴(dàzhü)來源於《黃帝內經·真邪》,又稱背俞、大陀。因為這個穴位位於五臟六腑的穴位之上,所以叫大俞,又因為《靈樞·備書》裏說“背上大膘在骨端”,所以大俞也叫大俞。最大的是大,還有很多。椽子指的是古代用於編織的梭子。大名是指膀胱經的水濕之氣在此吸熱,迅速上升。大益穴的實質是水濕之氣,從膀胱經的背俞穴吸收熱量。達到這壹點後,雖然散發熱量,收縮成水濕成分較多的涼的水濕氣體,但這壹點的變化是進壹步吸熱、膨脹、擴散,轉為強烈的向上大氣。向上方向的水濕氣體像織布機壹樣向上穿梭。此穴為足太陽膀胱經穴位,是督脈、足太陽膀胱經、手太陽小腸經的交匯點。

穴位定位

《銅仁經》記載“第壹椎下部兩側,距離分別為壹寸、五分。針入五穴,灸可七強。”《針灸》也記載此穴位於脊柱區,1胸椎棘突下,後正中旁開1.5寸。其取穴方法簡單,頭下坐或俯臥位,第壹胸椎棘突下督脈旁開1.5寸。

這壹點的跡象:

1.此穴為足太陽膀胱經穴,主要用於治療肺衛太陽經疾病。

《千金翼》記載:頭痛不能顧,胸中煩悶,故懼之。《易信方》也記載:咳嗽、頭痛、脅肋脹滿、脊背疼痛、氣短、胸悶、坐位不舒服,故宜坐大班椅。《太平盛輝方》也記載:風勞、咳嗽、氣短、頭痛、頭暈、腹痛、力痛、不分左右、坐立不安、坐大椅。張仲景《傷寒論》記載“太陽為病,有浮脈,頭痛惡寒強”,“太陽病,不論有無發熱,必惡寒,身痛嘔吐,陰陽兩脈緊,謂之傷寒”,“太陽病,有頭痛出汗惡風,脈緩,謂之中風”。由此可見,大益穴主治頭頸強痛、咳嗽咳痰等。,屬於太陽病的範疇。

現在臨床上常用於治療感冒、咳嗽、頭痛、鼻塞等相關疾病。我們在治療外感風熱、咳嗽、鼻塞時,常選用大瀉穴配合曲池穴、舒菲穴、赤澤穴進行治療,以疏風清熱、宣肺解表。對於外感風寒,可選擇大益穴配合列確穴、大椎穴、肺俞穴進行治療,從而起到散衛散寒、宣肺解表的作用。至於太陽病頭痛的治療,此穴可配合風池穴、風府穴進行治療,有祛邪通絡止痛的作用。

第二,骨頭會大,能治腰痛。

此穴為骨之會穴,骨氣聚集之地。《難經》記載“骨將大。”元末伯仁也說“骨以髓養,髓從腦放於大椽”。陳修園曾說:“從此以後,骨頭向下分支,所以骨頭才會大。”。因此,大鯢可以調理脊柱骨的經絡之氣,刺激此穴激活氣血,滋養脊柱骨,起到活血化瘀、止痛的作用。因此,腰痛常以此穴治療。同樣,此穴是督脈的另壹條絡,刺激此穴可以調整督脈的經絡之氣,也有治療腰痛的作用。平時經常按摩這個穴位,可以預防和治療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胸腰椎骨質疏松等疾病。是中老年人保健的常用穴位。

穴位保健

壹、針刺法:向內斜刺0.5 0.8寸,局部酸脹,針感可蔓延至肩部。(針灸)

二、灸法:此穴可灸(雖然《同仁經》中也有記載,此穴不可灸)。壹般選用艾條灸,灸5 7%強,局部溫熱為宜。艾條灸壹般都是鳥啄的。同時,這個穴位也可以選擇烏頭餅灸或者隔姜灸。三伏天艾灸也可,壹般配合大椎、舒菲治療陽虛、咳痰、哮喘。

三、按摩方法也是日常保健最常用的方法。低頭,用食指和中指找到第壹胸椎,也就是背部突出的高點,向兩側開1.5寸,找到穴位,用手指按揉。每天3-5分鐘,以局部酸痛為宜。可預防頸椎、腰椎相關疾病的發生,特別適合老年人的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