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有助於了解國內外園林植物的研究現狀和發展趨勢。

有助於了解國內外園林植物的研究現狀和發展趨勢。

1、中國綠苗產業生產經營現狀及發展前景①中國綠苗產業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市場出現逃序。地域特征明顯,產品結構具有顯著的地域差異。

生產經營主體多元化,行業競爭更加激烈。

由於生態環境建設、城鄉綠化發展、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等原因,2006 54 38+0-2005年綠化苗木生產規模擴大非常迅速。統計顯示,從2000年到2005年,盆栽和觀賞苗木的平均種植面積分別增長了22.07%和44.63%,高於銷售額20.92%和30.71%的增長率,尤其是觀賞苗木,表明我國綠色苗木市場已經開始接近飽和。據國家林業局統計,從1998到2003年,短短6年時間,苗木花卉種植面積從3.6萬公頃增加到23.3萬公頃,增長了5.5倍。近年來,苗木花卉生產規模擴張非常迅速,有些地方甚至呈幾何基數增長。新建苗圃集中在以下三個區域:大中城市周邊;名苗之鄉附近;“六大林業工程”帶動西部省區

由於近年來苗木面積迅速擴大,苗木數量大大增加,大大超過了城市園林綠化建設的需要。此外,宏觀調控後,國家政策以糧食生產為主,退耕還林面積大幅減少,造林苗木需求減少,導致苗木供大於求,尤其是常規樹種和苗木過剩。目前,我國許多地區出現綠色苗木生產逃逸序列,使苗木花卉產業發展面臨巨大挑戰。

地域特征明顯,產品結構具有顯著的地域差異。我國綠化苗木種植業的生產經營存在壹定的地域性。從全國範圍來看,綠化苗木行業的競爭主要體現在同壹產銷區內企業之間的競爭。我國綠化苗木種植業發展存在地區不平衡,各省由於起步時間不同,產業化水平和規模差異較大。目前,我國已形成綠色苗木種植的四個主要產銷中心,即:壹是浙江、江蘇為主產區,其主要市場為長三角;第二,河南、山東是主產區,主要市場是北京、天津;第三,廣東、福建是主產區,主要市場是珠三角。第四,四川、江西、雲南是主產區,主要市場是西南地區。

由於氣候、資源、區域市場情況的差異,各地品種結構也有很大差異。總的來說,北方省份多以柳樹為主,南方省份各有特色:比如江蘇以雪松、廣玉蘭、柏樹、小檗為主,浙江以黃楊、桂花、杜鵑、紅楓、女貞、木蘭科聞名,湖南以紅花起家,河南以黃楊為市,廣東以熱帶樹種滿足自身需求。各地根據自身優勢發展綠化苗木產業。

生產經營主體多元化,行業競爭更加激烈。隨著國家對生態環境建設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高度重視,苗木花卉生產格局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過去苗木花卉生產的經營主體主要是國有苗圃,現在正在轉向國有、集體、個人參與,社會參與苗木生產的比例越來越大。大量民間資本的投入,成為推動苗木花卉產業生產方式變革、樹種和品種更新、生產技術創新的最大動力。據國家林業局林木種苗統計,近年來,個體苗圃所占比重從1998的45.5%上升到2004年的73.7%,而國有和集體所占比重在逐年下降。

苗木花卉市場的競爭已經演變為規模和技術的競爭。近年來,苗木花卉生產領域出現了幾家資產上億、規模上萬畝的大型民營園林苗木花卉生產企業。如浙江杭州藍天園林集團1.3萬畝園林綠化苗木,投資6000多萬元;山東昌邑金絲達集團有1.1.0000畝園林綠化苗木;河南鄭州鴻寶園林集團投資1.1億元,發展園林綠化苗木1多萬畝。這些大型園林綠化苗木企業在資本運作、品種選擇、市場開發、園林綠化苗木銷售以及“公司+農戶”生產模式的拓展模式上都有所創新。中國苗木花卉產業出現了“資本+技術”的企業運作模式,跳出了以往單個苗圃“低投入、低產出”的發展套路,推動了綠化苗木產業的機制創新和技術創新。

②中國綠色種苗產業市場前景分析。

西部大開發和生態環境建設帶動綠色苗木市場。近年來,國家先後啟動了西部大開發、萬裏綠色通道和六大林業工程。這些生態工程的主要載體是造林,給造林帶來了巨大的空間,也給苗木產業帶來了無限的商機。據了解,2003年全國造林計劃任務為1066.7萬公頃,其中人工造林925萬公頃,年需種子1905萬公斤,苗木226億株,而當年全國實產苗木約288億株。

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城市綠化苗木需求穩步增長。根據《國務院關於加強城市綠化建設的通知》2001,到2010,全國城市規劃綠地率達到35%以上,綠化覆蓋率達到40%以上,人均公共綠地達到10平方米以上。根據2001年全國城市建設統計公報,2001年,全國新增城市公共綠地20093平方公裏,人均公共綠地達到4.6平方米。為達到標準,從2002年到2010年,中國年均城市綠地將增加2萬多平方公裏。除公共綠地穩步增長外,居住區、單位、防護綠地、借地綠化也將快速發展。未來,中國城市非公共綠地的發展將高於公共綠地,城市綠地總量將迅速擴大。

道路綠化和城市森林建設對苗木的需求快速增長。2000年,國務院下發《關於進壹步推進國家綠色通道建設的通知》後,各省(市、區)綠色通道建設迅速發展。2001年,全國綠色通道工程總裏程120500公頃,相當於綠化面積22.79萬平方公裏。“十五”期間,浙江、安徽等省將建設包括公路、鐵路、河流、海堤在內的綠色通道,總長1000公裏。在浙江北部的嘉興,數千公頃農田的植樹造林正在計劃中,上海周圍400米寬的綠化帶也將建成。蘇州、無錫、常州將啟動建設三市九縣“綠色都市圈”,北京“五河十路”走廊工程將加快推進。其他省(市、區)將有綠色走廊和綠色通道,城市森林建設成為綠色苗木市場需求的又壹新增長點。

小城鎮和新農村建設是綠苗產業發展的另壹個潛在市場。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明確提出加快城鎮化進程,走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在壹些經濟發達地區,小城鎮環境整治全面展開。2001年,北京市衛星城和小城鎮完成綠化面積600平方公裏,2002年,小城鎮綠化被列為北京市十大綠化工程之壹。南京把小城鎮綠化列入八大林業工程;2003年,浙江省啟動了萬村整治工程。小城鎮建設的加快為青苗產品市場的持續穩定增長奠定了基礎。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打開了中國花木產業的國際市場。加入世貿組織後,意味著中國經濟將逐步與世界經濟接軌。世界上壹些高檔花卉進口的增加,也為中國苗木花卉產業進入國際市場提供了機遇。如果中國的苗木花卉企業采取積極的應對策略,在產品質量、檔次、規模、服務等方面打造自己獨特的品牌和聲譽,中國苗木花卉的出口能力可以大大增強和提高。同時,通過進壹步改善中國的投資環境,提高外國投資者在中國發展花卉苗木產業的興趣,可以吸引更多的外資投資發展綠色苗木產業。

2、中國花卉產業生產經營現狀及發展前景。

①中國花卉業現狀中國發展花卉業只有20多年。作為壹個新興產業,發展很快。從1984到2003年的20年間,中國花卉種植面積增長了27倍,產值增長了57倍,出口創匯增長了47倍,分別達到43.5萬公頃、353億元和9756萬美元。

花卉產品結構嚴重失衡。我國花卉產品結構嚴重失衡,綠苗、草皮等產品占絕大多數。據介紹,我國花卉銷售額最高年份達到540億元,但80%以上是觀葉植物、綠苗和草坪,鮮切花和盆花所占比例有限。

工業效益低。與壹些花卉大國相比,中國花卉產業的效益還很低。中國花卉種植面積居世界第壹,但花卉總量約占國際市場的3%。據了解,中國大部分大中城市的鮮花60%以上是進口的,自產鮮花的份額微乎其微。由於重視和投入不足,許多地方花卉仍在萎縮。

產業發展缺乏科技後勁和內涵。

中國花卉產業缺乏科技後勁和內涵,面臨考驗。由於不註重科研、更新、凈化、復壯,傳統的大宗商品花卉已經嚴重退化。國際市場競爭力低。近年來,中國花卉產業呈現出超常規的發展態勢。生產面積增長過快,產品結構不合理,導致質量低、效益低,導致國際市場競爭力低下。

②中國花卉產業的發展前景花卉是壹個極具潛力的朝陽產業。

我國的鮮花消費絕大部分屬於團體消費和節日消費。我國城鎮人口年均消費鮮切花3支,按全國人口人均消費不足1支,人均消費不足2元。如果我國人均花卉消費能力提高到人均5元,僅國內個人年消費價值就將增加37億元以上,因此國內花卉市場潛力巨大。

西部大開發戰略將帶動花卉市場的發展。目前,國家正在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專家預測,西部12省區每年僅退耕還林就需要苗木400多億株,缺口很大。我國西部廣大地區退耕還林,治理荒漠化、石漠化、泥石流,建設綠色通道工程,對花卉苗木的需求很大。

小城鎮建設為花卉產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全國城市和小城鎮建設將掀起城市綠化美化的熱潮。以廣西為例,根據規劃,廣西的城市化水平將從目前的23%提高到“十五”末的31%。屆時,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綠地率和人均綠地面積將分別達到36%、30%和10平方米。這為花卉產業提供了較大的產業發展空間。

活躍的國際花卉市場為中國花卉產業開辟了又壹個增長點。目前,國際花卉市場異常活躍。近年來,產業產值(包括鮮切花、盆花、盆景、綠化苗木、草坪等。)每年都有超過10%的增長。就鮮花消費而言,世界人均年消費為3美元,西歐和北美約為100美元。中國也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花卉生產和消費國之壹。特別是中國的盆景和名貴花卉在國際市場上很受歡迎,出口前景廣闊。在過去的10年裏,中國花卉出口創匯超過2.6億元。未來,隨著中國花卉產品質量和規模的不斷提高,花卉出口行業將繼續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