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從公元前2世紀到公元15世紀,中華民族享有非常高的生活水平,超過了地球上任何壹個民族。事實上,在基督教旅行者來到東方之前,中國的佛教徒就“發現”了歐洲和印度。在公元前2世紀到公元5世紀之間,中國文化“在將自然知識應用於有益目的方面是世界上最有效的”。中國的地理研究,像其他學術領域壹樣,在當時已經取得了巨大的進步,超過了基督教歐洲所知的任何東西。毫不誇張地說,中國古代地理學在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但中國的古地理學也有自己的特點和不足,即受中國儒家文化“天人合壹”哲學的支配。中國古代地理學更註重對生命和自然事物的地理觀察,認為人是自然的壹部分,融入其中。沒有上帝預先制定法律來創造世界,也很少考慮脫離人的本性和整個地球的法律。博學的孔子曾經遇到過這樣壹個難題:孔子東遊時,看到兩個孩子在爭吵,問他為什麽。壹個兒子說:“太陽初升的時候我離人很近,太陽在中國的時候我離人很遠。“另壹個孩子認為太陽升起的時候離太陽很遠,中午的時候離人更近。壹個兒子說:“早晨大如車罩,中午大如碟子。這難道不是因為遠的小,近的大嗎?"壹個兒子說:"太陽升起的時候,涼爽涼爽;及其日,如探湯。這不是近熱遠冷嗎?“孔子聽後,無法判斷誰對誰錯。兩個孩子笑著說:“智虎是誰?“這個例子生動地說明了中國的文化特點,地理也無壹例外地受到它的影響。中國的地理著述極其豐富,對地理事物發生過程的分析也相當深刻,但對地球的數學知識研究還不夠。
(壹)春秋戰國時期
這是壹個百家爭鳴的時期,是中國古代學術史上最活躍的時期。“地理”壹詞最早出現在《易經》中,有壹句“仰望天空觀察天文,俯視地理”它的“地理”是指地球表面。
最早的地理學著述主要有:《山景》是《山海經》最早的成文部分,具有最大的地理學價值(《山海經》由山景、《海經》和《黃達經》組成,《海經》和《黃達經》為後世所補)。《山經》可能在戰國前後,《山海經》可能形成於漢代。全書210000余字,傳承了自古以來積累的地理知識。它描述了400多座山。首先分為南、西、北、東、中五個區域。每個地區又分為若幹個山地系統,每個山地系統又與許多山脈相連。該記述以山脈為綱,全面描述了水、動植物、礦產、特產、神話傳說等。,還提到了潮汐和月亮的關系。它的描述覆蓋了黃河和長江流域以外的廣大地區。雖然《山經》有壹些不準確和錯誤,但對於這樣壹個漫長的歷史時代來說,它是壹部有價值的地理著作。
《龔宇》寫於戰國前後。全書雖然只有1189字左右,但作為壹部地理學著作,其學術價值在《山經》之上。全書由九州、山導、水導、水力、五服五部分組成。“九州”以大禹治水時劃分的疆界為幌子,將全國分為河北、青海、徐、楊、荊、禹、梁、雍、燕等九州。實際上是由河流、山川、海洋等自然邊界劃出來的,帶有自然分裂的萌芽。九州仍然是中國的代詞之壹,它的壹些州名仍然用在今天的地名中。“導山”部分描寫的是山,“導水”部分描寫的是河,“水公”部分描寫的是大禹治水的功績,“五服”部分分為典、後、隋、堯、黃五服,以都城為中心,從整個地域的角度描寫政治和社會生活。
除了上述兩部專門的地理著作外,早期著作如《尚書》、《周易》、《詩經》、《周立》、《左傳》、《管子》、《孫子兵法》中也有不少地理內容,如《管子》中的地圖、地理、地理等。
(二)秦漢——明清
秦漢以後,中國形成了長期繁榮統壹的國家,為地理學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它的地理知識、地理典籍、書籍數量和地理實踐都是世界上最豐富的。中國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雖然也受到佛教和道教的影響,但以儒家的“君權神授”思想為主體,基本上是人治社會。相對於15世紀前歐洲“社會由上帝統治”的思想,當時的學術環境要寬松得多,地理科學仍然像其他領域壹樣,在世界舞臺上處於領先地位。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與百家爭鳴的時代相比,學術思想在某種程度上仍然受到束縛。
1.地理探險和遊記式的地理作品
公元前138年後,張騫受漢武帝之命,第二次出使西域。第壹次從隴西(今甘肅臨洮)經河西走廊、大灣(今費爾幹納河谷)、康居(今賽勒河流域)、大月氏、大夏(阿姆河以南、興都庫什山以北)回長安,兩次被匈奴俘虜,耗時65438+。這次旅行獲得了豐富的地理知識。除了親身經歷,我還間接了解了烏孫(伊犁河和巴爾喀什湖周邊)、蔡妍(鹹海和裏海以北)、安息(伊朗高原)、條支(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裏斯河流域)等地。
公元前119年,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到達烏孫後,又派遣數十名使臣前往大灣、康居、大嶽、大夏、安息、身毒(印度)、於闐(今和田)、前漢(今天科力牙市)等地。張騫之行豐富了當時中國及西域其他國家民眾的地理知識,擴大了中國民眾的地理視野,到達了羅馬東部和印度北部。同時,也促進了中國與西域的經濟文化交流。此後,雙方使臣、商人往來頻繁,張騫西域之行的意義不僅限於其本身,對地理和人類文明的發展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司馬遷(公元前145-86)是壹位偉大的歷史學家和傑出的地理學家。他走遍了當時中國的名山大川,北起河套,南至湖南,東至會稽,西至四川。我領略了祖國的壯麗風光,觀察了當地的風土人情,收集了許多國外的地理和區域地理資料。他的代表作《史記》是壹部歷史和地理的百科全書,其中《貨物價值傳》是我國最早的經濟地理的完整記述。此外,在氣候、水文方面還有專門的自然地理描述,如《法書》、《河書》,還有外國地理和國內區域地理的描述,如《大宛列傳》、《秦本紀》等,在人物傳記等部分也廣泛描述了地理知識。
公元76年至102年,班超(32-102)在西域進行友好活動。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到大秦(羅馬),被阻在波斯灣。這是中國旅行者第壹次到達波斯灣的頂端。班超的兒子,班勇的繼父,從出使西域開始,幾乎壹生都在西域度過。他的《西域記》至今仍是研究西域歷史和地理的重要資料。
漢朝時期,中國的地理視野相當廣闊。我幾乎對整個亞洲了如指掌。比如《漢書地理》記載了廣東到印尼、緬甸、印度、斯裏蘭卡的路線。
東漢時期,還開通了從雲南經緬甸到印度的陸路交通“永昌路”。《東漢列傳》描述日本“住在山島上,那裏有壹百多個國家適宜稻麻養蠶?三多丹徒。氣溫30,生菜冬夏。”
晉代高僧法顯(約337-422),65歲從長安出發,經玉門到印度,南下錫蘭、蘇門答臘繞過南海回國(圖6-7),歷時12年。回國後寫了壹本書《佛教故事集》,描述了西域、印度、東南亞的自然、社會、經濟狀況。他筆下的沙漠是:“天上沒有鳥,天上沒有動物,妳無法知道自己想要什麽。”帕米爾高原的風景是“草木皆異,唯有竹子、石榴、甘蔗與漢相同”;斯裏蘭卡島是“沒有冬夏之分,植被永遠郁郁蔥蔥,田野隨人走,沒有季節之分”;海上航行無邊無際,懵懂無知,只盼日月星辰。如果是下雨,那就是被風吹走了,不準確。當夜黑了,卻看到大浪打來,是火,是龜,是怪水。“其生動壯觀的地理風光躍然紙上,不愧為地理學的傑作!
唐朝著名高僧玄奘(公元602-664年)於公元627年西行求法,從瓜州(安西)出關至玉門關,穿越漠河巖沙漠,取道伊吾(哈密)至高昌(吐魯番),沿天山南麓,越過叢林山北角的靈山,經大清池(伊塞克湖)北岸,再西行至蘇葉(蘇葉)。玄奘遊遍了印度的烏天竺、恒河、印度河流域。回家的路上,過了青埂,改走南路,經庫沙(喀什)、曲薩丹那(和田)、敦煌、瓜州返回長安(圖6-8)。耗時18年,經歷了110多個國家,行程5萬多裏。回國後,他根據口述整理了《大唐西域記》,全面介紹了所經各國、各國的面積、都城、氣候、地形、水利、物產、交通、風土人情。可以說“推山河,究土,明國風之剛柔,乃水土之風氣”,不僅在中國地理史上,而且在世界地理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西遊記》是壹部以玄奘在西方的行為為題材的浪漫主義文學作品,被翻譯成數十種文字,唐僧玄奘的名字為世人婦孺所熟知。
唐朝是我國歷史上的盛世,國際交流頻繁,地理實踐最豐富。不僅陸上與西方國家有文化和經濟交流,海上交通也非常發達。在唐代,遠洋泊位以其巨大堅固的船體和嫻熟的航海技術而聞名。來往於國際貿易的阿拉伯商人都乘坐中國船只。《新唐書·地理誌》中記載的“廣州通海易圖”詳細記載了從中國到波斯灣的航行,顯示了當時廣闊的地理視野。至於北方的情況,在《新唐書·列傳》中有“北方離海最遠,離京師最遠,而北方離海較遠,晝長夜短,日熟羊肩,東明,蓋最近自來”的說法。記載的海指的是貝加爾湖,晝長夜短的程度是“白天煮羊肩”。
宋代使用指南針導航,海上交通和貿易更加發達。宋朝和日本之間的航行非常頻繁,幾乎壹年都沒有中斷過。同時,通往南洋和印度西部的航海也極為發達。周曲飛和趙收集了當時的地理資料,分別撰寫了《答嶺外之輩》和《各種迷錄》,內容涉及、東南亞、南洋群島、南亞、西亞、非洲和西班牙。元朝時,成吉思汗的遠征使歐亞大陸遼闊疆域上的中國與西方的交流更加便利。忽必烈汗在中原建立元朝後,盧野楚才(1218)、長春真人(1221)、常德(1259)出征、出使或遊歷西域。周大官(1297)走海路去了柬埔寨,王大元(1341)去了東南亞群島、印度洋沿岸、東非各國。這些人寫的遊記都是重要的地理文獻。在西方“地理大發現”前半個世紀,明朝宦官鄭和(1371-1434)七下西洋,到過東南亞、印度、阿拉伯、東非等幾十個國家(圖6-9)。
鄭和率領的船隊有200多艘,其中大船60多艘,每艘長44尺,寬18尺,可載數千人,船員最多時達27000多人。這是哥倫布、麥哲倫幾十人、幾百人的“地理大發現”船隊無法比擬的。在馬歡、費信、龔珍的陪同下,他們講述了這七次航行的盛況和經歷。馬歡的《英雅勝覽》記載了19個國家,費信的《興茶聖覽》記載了40個國家(含22個國家),龔珍的《Xi楊凡吉果》記載了20個國家的風俗。這些記錄之豐富是前所未有的。鄭和下西洋制作的航海圖,起於南京,到達非洲東海岸蒙巴薩,地名500多處,在當時世界上首屈壹指。遺憾的是,由於封建思想的束縛,鄭和下西洋的目的主要是在海外宣傳皇帝的德行和威望,而沒有更多地關註工商業和海上貿易的發展。如果不是,現代中國肯定比西方發展得早。
綜上所述,中國的地理實踐歷史悠久,規模宏大。說到“發現”,中國人可以毫不避諱地說,遠在西方所謂的“地理大發現”之前,是中國先發現了印度、非洲,後來是歐洲人“發現”了我們。
在古代,旅行和探索是推動地理學發展的主要形式,也是地理學家的寶貴傳統。在中國古代,那麽多的使者、僧侶、文學家、地理學家,他們把自己的壹生都獻給了旅行和探險事業,表現了中華民族堅忍不拔的優秀品質。
在現代,世界上許多地理學家仍然保持著這種精神。幾乎每年,他們都在探索山脈、海底、兩極和偏遠地區。他們從事著被人類所關註和崇敬的事業,致力於人類對未知世界的了解。建國後的珠峰科考、神農架野人科考、長江科考、南極科考,都體現了地理學家不畏艱難險阻的傳統精神,體現了人類探索和求知的偉大品質。對今天的地理學家來說,學習和傳承這種精神尤為重要。
2.理論地理學著作
上面說的遊記主要是介紹觀察地區的山川、河流、物產、風土人情,當然也包括壹些有價值的地理觀察和分析推理。在古代,兩者往往是壹體的,很難分開。相對而言,當時也有壹些理性的著作致力於探討地理現象的成因和發展規律,其中比較有影響的是李道元的《水經註》、沈括的《孟茜筆記》和徐霞客的《遊記》。
《水鏡》成書於三國時期,是壹本專門描寫水路的書。它繼承和發展了龔宇“導水”部分,專論水系,從龔宇35條到137條,豐富了我國水系分布的知識,但多限於出處和脈絡,還比較簡略。北魏的李道元(466-527)繼承了古代文人重視水的傳統,認為水流是“萬物無所不在”的對象。他決定給《水經典》加註釋,他把它加到了65,438+0,252條河流。全書達到20多萬字,長達40卷,是當時中國陸地水文知識的壹次大綜合。基於“以水驗地”的精神,他“把脈其枝,診其纏沿路,訪瀆搜渠,奪之,貼之。如有錯誤,他把考試當成了附文中沒有的東西。”①他以流經河流的山川、湖泊、註入的海洋為線索進行了連貫的記述,並對河流的變遷進行了考證,對黃河之前的三次改道、水系區域的水進行了考證。遺憾的是,在壹些河源(如黃河)問題上,李道元仍然繼承了傳統的錯誤觀點。
沈括(1031—1095)是北宋時期壹位博學的科學家。他寫了壹部綜合性的科學著作《孟茜筆談》,其中有許多關於自然地理的論述。在氣候方面,他指出了氣候的水平和垂直分布規律。他說:“山中草微,冬不雕;還有,汾阿伯,看秋初隕;朱越冬天桃李滿天下,朔漠夏容桃李滿天下。這裏的氛圍也不壹樣。”意思是南嶺的草冬天不枯萎,山西的樹秋天落葉。福建、廣東沿海地區的桃、李,冬天能結果,北方沙漠地區只有夏天能結果,這完全是由於溫度的地理分布。雖然有些地方有點誇張,但還是道出了自然分化的大趨勢,這在近千年前的宋朝可不簡單。沈括還指出了氣溫隨高度降低的規律,正確解釋了白居易“四月花滿人間,山寺桃花始開”的道理。在自然環境的變化方面,他根據化石解釋了滄桑巨變。他說:“我要送河北壹份禮物,我要北上太遠。懸崖之間,經常拿著貽貝和鳥蛋之類的石頭的人,像帶壹樣隔著石墻站著。這是過去的海濱。如今,東方離海千裏,所謂的大陸人都是渾渾噩噩的。余姚在玉山,古語曰在東海,今在平陸。“沈括對華北平原成因的論述是精辟的。
沈括的思路很開闊,他以潮汐和月亮在時間上對應的理論來強調月亮是潮汐形成的主要原因。他說:“如果妳總是測試妳的行程,每個月都在孩子和中午附近,那麽潮汐就會誕生,妳永遠不會錯。”這是在等待大海,是時候該退潮了。去海原就是按地理加時間,和現在的“港口平均高潮差”壹模壹樣。在制圖學方面,他編輯了世界各國郡縣圖,用“兩寸折百裏”的大比例尺制圖,用面糊鋸末和熔化的蠟做地形模型。在礦物方面,他首先描述了石油的性質和用途,並將所謂的“石液”命名為“石油”。
徐霞客(1586—1641年)是中國古代偉大的地理學家。首先,他的偉大之處在於他把田野調查法放在了首位。正如著名歷史地理學家侯仁之所評價的,他的研究方法和成果“使地理學向前邁進了壹個新階段”。徐霞客從小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看了很多地理書。22歲開始旅行,30年來走遍了祖國的名山大川。為了掌握第壹手材料,他獨自壹人鋌而走險,“不需要有路可爬”“不需要有天津”,寫出了六十九萬字的巨著《徐霞客遊記》。他努力收集植物、巖石和化石標本,並在臨終前研究長途旅行帶回的巖石標本。他是壹位致力於地理事業的偉大學者。徐霞客研究最多的是石灰巖地貌。他用了三年時間,遊歷了湖南、廣西、貴州、雲南,共計976天,占他1463總旅行天數的壹半以上,字數達到56萬字,占總遊記的2/3。這四個省是喀斯特發育最好的地區(圖6-65,438+00)。他的研究比歐洲最早研究喀斯特地形的斯珀早100多年。徐霞客在以下三個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
(1)確定喀斯特地貌的類型和名稱。它將漏雨地貌分為“姬靜”(天坑)、“盤窪”或“環窪”(圓窪、漏鬥),以“石山”為峰林地貌,將石芽、石溝、旱谷等地貌稱為“石脊”、“石脊”。此外,還采用了“天生橋”、“丸石”等常用名稱。
(2)指出了熔巖地形發育的區域性差異,如峰林地形,他形象地指出了滇黔桂三省的不同特點:“粵西山地有純石溪流,其枝獨立而不雜。雲南南部的山都是土峰環繞,中間有石頭,也有十個不同,所以周圍有很多窪地。黔南的山在兩者之間,本身就令人驚奇。”
(3)分析了巖溶地形的成因,指出“在地下兩三尺以下,巖石和骨骼全部被淹沒,甚至骨骼開裂,土壤爆裂,於是巖石冒出,洞穴沈入洞穴。”解釋洞頂塌陷形成的峽谷和天坑的地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