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姜夔
姜夔(Jiāng Kui 1154-1221),本名張堯,別號白石道士,漢族,饒州鄱陽(今江西省鄱陽縣)人,南宋詞人。他多才多藝,精通音律,能自己作曲,字正腔圓。他的作品,如道士白石之歌,以空靈含蓄著稱。姜夔擅長詩詞、散文、書法、音樂,是繼蘇軾之後又壹位不可多得的藝術全才。
姜夔詞在文學史上有著突出的地位。有些批評家,特別是浙西派的批評家,把他比作詞中的老杜,認為他是宋詞的第壹人。姜夔的詞具有“騷雅”的特點,因此,以姜夔為代表的南宋部分詩人被後人統稱為“騷雅派”。
曾鞏(1065438+200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天喜三年8月25日-元豐六年4月11日)被稱為“南風先生”。漢族,建昌(今江西)南豐人,住臨川(今江西撫州以西)。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壹,“南豐七曾”(曾鞏、曾昭、曾布、曾竹、、曾燮、曾盾)之壹。他在學術思想和文學事業上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曾鞏雖然推崇歐陽修,但他的學術觀點與歐陽修不同。例如,在《雲州薛稷》中,他說:“當周而復始,先王的痕跡就消失了。至漢代,六藝起於秦火,學者百家爭鳴。講道德的人是崇高的,把世界拋在腦後,講政治的人是卑微的,而不是古老的。著名軍事家的藝術是建立在暴力和欺騙的基礎上的,而那些知經者卻是好的,他們爭的是訓詁之學,這是建立在他們的私人見解和穿鑿之上的。故王之道先無名,士子沈迷之。”只不過楊雄的家人可能是第壹個知道王之道的人。"他如此稱贊楊雄,這與韓愈相似,但與歐陽修完全相反。
曾鞏在散文方面成就斐然,是北宋詩歌革新運動的積極參與者,是宋代新古文運動的重要骨幹。作為歐陽修的積極追隨者和支持者,他們幾乎都接受了歐陽修的古文創作思想。在理論上,他也主張“先道,後文”。但比韓愈、歐陽修更側重於陶。在古文理論上,主張文道結合,主張“文以明道為體”。他的文風源於六經,融合了司馬遷和韓愈的長處。古雅挺拔,溫婉飄逸,條條框框,善於講道理,為時人及後輩所教。
曾鞏生前的學術和文章享有很高的聲譽。下至南宋,其名聲經久不衰。在北宋的古代文人中,朱獨從。呂祖謙編著《中國古代文學概論》時,只選擇了曾鞏而沒有選擇王安石,可見當時的風尚。元末明初,編纂了《巴先生文集》,開始將與朝鮮、劉、歐洲、王、並列。明代唐宋時期的王、、毛坤、歸有光等都對贊不絕口。曾鞏被毛坤正式列為唐宋八大家之壹,進壹步確立了他在散文史上的重要地位。清代桐城派始祖方苞、劉大奎、姚鼐等以歐陽修、曾鞏的文章為範本,開始向歐文學習。這種風氣在從到方的幾代桐城作家中並沒有太大的改變。
曾鞏的思想屬於儒家體系。他贊同孔孟的哲學觀點,強調“仁”和“誠”,認為只要虛心自省,按照中庸之道誠心修身,就能認識世界,主宰世界。
曾鞏散文創作成就斐然,是北宋詩歌革新運動的積極參與者。他學司馬遷、韓愈、歐陽修,主張“文以明道為體”,把歐陽修“守信用、言之有道”的觀點延伸到史傳文學和碑刻中。他在《南齊書·序》中說:“古之所謂好史家,必明其道而明其事,其道必適其世,其智必足以明其情而難顯之事,則可隨其名。”他強調,只有“有道德能力寫文章的人”才能大做文章,寫出“明道”。他的文章大部分是明道寫的,他的文筆以“古雅、剛正、和諧”著稱。
他的議論文,分析細語,澄清疑點,自立門戶,分析辨難,不顯鋒芒。《唐論》是其中的代表作之壹,輔助古代事物證辯,重得失,語言流暢,節奏緩慢,可與歐陽修的《朋黨論》相媲美。他的敘事散文信息量大,情感豐富,論點中肯生動。著名的《墨池記》和《越州召公賑災記》博大精深,鏗鏘有力,合情合理。他的書、序、題詞也是好文章。《致歐陽舍人書》和《上福州裁定書》壹直被認為是範文。敘述委婉深刻,語言簡潔凝練,結構非常嚴謹。《戰國策目錄序》氣勢恢宏,備受人們推崇。在昆西風盛行的時候,他和歐陽修的雜文,以雕琢堆砌的風格,趨於樸素自然。
雖然曾鞏不是文人,但他的文章自然簡單而獨特。這是曾鞏文章的特點。這個特點體現在幾個不同的方面。首先,關於事物的文章寫得比較細致委婉,和歐陽修差不多。其次,曾鞏的文章雖然簡單,文章不多,但有時也是搖曳生姿,縱橫開合,就像韓愈壹樣。序言特別有特色。
八:黃庭堅
黃庭堅(1045-1105),本名魯直,晚上被封為伏翁。又名余先生,漢族,洪州汾寧(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詩人、詩人、書法家,江西詩派創始人,與杜甫、、陳並稱“壹祖三家”(黃是其中之壹)。詩歌方面,他和蘇軾並稱為“蘇黃”;書法方面,他與蘇軾、米芾、蔡襄並稱為“宋代四大家”。在歌詞方面,雖然曾與秦觀並稱,但黃在歌詞方面的成就遠不如秦觀。
擅長寫作,詩歌,尤其是書法。詩風奇、薄、硬,難以擺脫粗鄙習氣,造就壹代風氣。早年被蘇軾所知,與、晁、秦觀並稱“蘇門四學士”。詩詞與蘇軾並稱為“蘇黃”,還有《黃先生文集》。與秦觀齊名的還有的《古琴趣聞》、《黃先生詞》。詞風流豪邁,接近蘇軾,是江西詩派的始祖。
像他的前任壹樣,黃庭堅也攻擊了昆西。昆西詩人註重音律、對偶和修辭。為了在藝術上擺脫詩人的影響,歐陽修和梅在立意、運用、切句、寫作等方面都進行了新的探索。他們雖然盡力向杜甫、韓愈以來的詩人學習,卻未能更好地繼承杜甫、白居易以來的詩人的現實主義精神。他們擺脫了昆西式的形式主義,走上了壹條新的形式主義道路。這就是從北宋後期逐漸形成的江西詩派。
黃庭堅的書法最早是宋代周嶽學的。後來,受顏真卿、懷素、楊凝式等人的影響,又受焦山《義和明》風格的啟發,黃庭堅發展了自己的草書風格。黃庭堅的大字行書簡潔有力,結構奇特。幾乎每壹個字都有壹些誇張的長畫,他盡力發出去,形成了壹種全新的中宮合璧,四邊發散的方法,對後世影響很大。
黃庭堅的草書結構獨特,構圖有創意。他經常使用移位的方法來打破詞與詞之間的界限,使線條形成新的組合,節奏變化強烈。因此具有特殊的魅力,成為北宋書法界的傑出代表,與蘇軾並稱壹代書風的開創者。
黃庭堅對書法藝術有過壹些重要的評論,大多散見於《山谷集》。他反對吃老本,強調優秀傳統的精神傳承,強調個性的創造;重視心性、氣質對書法創作的影響;在風格上,他反對別出心裁,強調笨拙。這些想法可以從他的創作中得到印證。
《宋風歌鐵石》是黃庭堅晚年的作品。黃庭堅壹生創作了數以千計的優秀行書,其中最著名的是《宋風歌鐵石》。這本書充滿了長浪、跌宕、曲折,像船夫用力搖槳。無論收筆轉筆,都是楷書。文筆平和淡定,變化很微妙,溫婉柔美,婉約雋永。被譽為世界十大行書之壹,排名第九。
七:柳永
柳永(約987-約1053),北宋著名詩人,婉約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漢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邊,字敬莊,後改名永,字啟慶。他的詞作多描寫城市風光和歌妓生活,尤其擅長抒發遊歷和服務之情,創作了許多慢詞。描寫、情景交融、通俗的語言、和諧的旋律在當時廣為流傳。據說“有井水喝,就有柳詞唱”,這對宋詞的發展影響很大。
柳永作為北宋第壹詞人,是北宋壹位偉大的詞人,在詞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拓展了詞的境界,出了許多佳作,不僅開拓了詞的題材,而且寫出了大量的慢詞,發展了敘事技巧,促進了詞的通俗化和口語化,在詞史上影響很大。很多篇章用悲涼的曲調唱出了盛世某些落魄文人的痛苦,真的很感人。他是北宋初期最有成就的詞人,著有《樂章集》。
在漫長的道路、漫長的希望和孤獨中,柳永寫了很多關於拘留的文字。這類作品歷來為歷代學者所稱道。吳增《改齋隨記》出版16年:吳超責雲:“世人說劉簡是民歌,如《巴生贛州》中說:‘霜降漸寒,江面荒蕪,殘照為樓。“這真的是唐方言,並沒有降低唐人的身高。”“巴生贛州”是壹個禁錮的詞。唐代詩人陳廷焯曾說:“秦寫山水,劉寫逗留之情,都是極好的,有些是無法用語言來描述的。”柳永描寫旅途的詩約60首,占全部字數的近四分之壹。
但細讀柳永的旅詩,會發現其中仍有相當壹部分帶有世俗的尾巴,即壹方面唱出了文人風骨,壹方面又斬斷了揮之不去的相思和與藝妓纏綿的回憶。看“雪梅香”二字:“景色蕭瑟,危樓自有晴空。我對秋天感到悲傷,那時的宋也是如此。漁市寂寞冷,水鄉滿是葉舞的悲哀。楚天闊,波浸夕陽,千裏溶。懷念清風中的美好,不憂容顏,斂眉。可惜當年,敦是個好孩子。優雅婉約,體態豐盈,水在西流,水在東流。沒有仇恨,沒有向往,我會為此付出代價。”秋景,他在詩的開頭寫下了淒涼的詞,引發了他自己悲涼的秋景心情,這與當時的宋是壹樣的。悲秋情結的鼻祖宋玉,寫的就是這種悲情,反映的是有才華的人在老去,願望尚未完成的時候的悲涼和悲哀。柳永多次科舉失敗。最後雖然是個小官,卻沒有開辟出實現夢想的舞臺。此外,由於換官壹波三折,升遷無望。柳永對生活和人生充滿了感嘆。《危樓》、《孤煙》、《殘葉》、《楚天》、《夕陽》等景物更深刻地展現了當時的淒涼景象。但這個風景和作者內心的感受是壹致的。柳永不僅從音樂體系上改變和發展了詞的唱腔風格,而且從創作方向上改變了詞的審美內涵和品位,即變“雅”為“俗”,刻意用通俗語言表達市民生活的世俗情緒。
柳永拓展了詞的境界,出現了許多佳作。很多篇章用悲涼的曲調唱出了盛世某些落魄文人的痛苦,真的很感人。他還描寫了城市的繁華景象和四季的景色,還有遊仙、詠史、詠物等其他題材。柳永發展了詞風,保留了二百余字。使用的聲調多達150個,大部分是前所未見的新聲調,其中78個為長調慢調,為詞的解放和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柳永還豐富了詞的表現手法。他的詞講究章法結構,詞風明朗,語言自然流暢,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他繼承敦煌音樂,用民間口語寫了大量的“俚詞”,開創了金元音樂。柳詞還運用了新穎優美的曲調,韻味十足,貼近感情,充滿音樂美。他的詞不僅在當時流傳甚廣,而且對後世也有很大影響。
柳永是宋代詞壇創作和使用最多曲調的詩人。他有213個字,用了133個聲調。宋代使用的880多個聲調中,有100多個是柳永首創或首次使用的。字傳到劉墉,系統開始準備。序、引、近、緩、單調、雙音、三音、四音日益豐富。形式體系的完善為宋詞的發展和後繼者在內容上的發展提供了前提。如果沒有柳永對慢詞的探索和創造,許多詩人也許只能在後世詩壇上左右逢源,但卻難以創作出《水調頭·明月幾時》、《念奴嬌·赤壁懷古》、《水龍吟·登健康悅亭》這樣輝煌的慢詞篇章。
六: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 ~ 1155年5月12)山東濟南章丘人。宋代女詞人,婉約詞派的代表,被譽為“千古第壹才女”。在歌詞中,他更多地寫的是前期的閑適生活,後期的人生經歷和感傷心境。形式上善用線描,自成壹派,語言優美。在詞論上,強調和諧雅正,提出詞“異於壹家”的理論,反對把詞寫成詩的方法。有《易安居士集》、《易安詞》,已失傳。後人有虞書詞集。今天有壹個李清照文集的校勘。
她不追求美麗的藻飾,而是提煉出富有表現力的“普通語言的八音”,用線描的方式表達她對周圍事物的敏銳感受,刻畫細膩微妙的心理活動,表達豐富多樣的情感體驗,塑造生動傳神的藝術形象。在她的詩中,真摯的感情和完美的形式融為壹體。她把“言不盡,情不盡”的婉約派發展到了頂峰,從而贏得了婉約派詩人“元老”的地位,成為婉約派詩人的代表之壹。
同時,她詩歌的豪放風格使她在宋代獨樹壹幟,對辛棄疾、陸遊以及後來的詩人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她傑出的藝術成就贏得了後世學者的高度贊揚。後人認為她的詞“不只是看不起女性,而是想壓倒男性”。她被稱為“宋代最偉大的女詞人,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女詞人”,有“史上第壹才女”的美譽。
在她的詩中,她充分表達了她孤獨生活中深深的悲傷。比如,武陵春通過寫“物是人非萬物休”的感受,通過寫“尋尋覓覓,冷清寂寞,淒淒慘慘戚戚”的情境,表達了她難以言說的“悲涼”。再比如《清平樂》中“天涯今年遠”的悲涼,《孤雁》中的哀愁情緒,都是在國家苦難生活的基礎上產生的,所以她的分詞是對那個時代苦難和個人不幸命運的藝術概括。
五:陸地遊
陸遊(1125—1210),字服觀,名翁。漢族,殷珊越州(今浙江紹興)人。南宋詩人。
他寫了很多詩,包括九千多首,內容極其豐富。表達政治抱負,反映民間疾苦,天馬行空;描寫日常生活也是新鮮的作品。詞的量沒有詩的量大,但貫穿著如詩般吞殘的愛國精神。楊慎說他的詞美與秦觀相似,他的詞美與蘇軾相似。著有《劍南詩集》、《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安學筆記》等。
陸遊壹生寫了很多詩,現存九千多首,內容極其豐富。表達政治抱負,反映人民疾苦,批判當時統治集團的屈辱和投降,風格豪放,表現了陸遊對恢復國家統壹的強烈愛國熱情。
愛情。《關山月》、《十壹月四日的暴風雨》、《書怒》、《秀兒》、《山溪村遊記》、《臨安春雨初起》、《冬夜讀書》、《秀兒》等。都是後人講的。有很多描寫日常生活的新鮮作品。又名宮詞,楊慎稱其美如秦觀,其美如石。但有些詩流露出負面情緒。他第壹次嫁到唐家,在母親的壓力下離婚。他的痛苦在壹些詩中傾吐,如《沈園》、《釵頭鳳》等,真摯感人。還有《劍南詩》、《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寺筆記》、《情怨》等。他的代表作有《懺悔》、《宮中夜遊》、《鷓鴣天》、《詠梅神算子》、《釵頭鳳》等。
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是陸遊詩歌創作的基本傾向。藝術表現豐富多樣。中年入蜀後,形成豪放之風,晚年詩風趨於蒼涼,時而憤懣。總的來說,藝術特色是宏大、豪放、熱烈。
他的詩歌藝術創作繼承了屈原、陶淵明、杜甫、蘇軾的優良傳統,是我國文化史上具有深遠影響的傑出詩人。
四:辛棄疾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詩人、軍事將領。原字探夫,後改為佑安,別名稼軒,生於歷城(今山東濟南)。他的歌詞表達了恢復國家統壹的愛國熱情,傾訴了自己的悲憤,譴責了當時統治者的屈辱與和平。也有很多作品是歌頌祖國河山的。題材廣泛,善於運用前人典故,風格豪邁豪邁,但又不乏細膩溫婉。作品集有嘉軒的長短句,近人集有辛稼軒的詩和筆記。
辛棄疾現存詞600余首。強烈的愛國主義和戰鬥精神是其詞的基本思想內容。他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豪放詩人、愛國詩人、軍事家、政治家。在文學上,他和蘇軾被稱為“蘇信”,李清照被稱為“濟南二安”。代表作品有《南巷子燈井口顧北亭有懷》、《清平樂村居》等。
辛棄疾壹直很崇拜那位在山中傲然微笑的隱士。住在農村與他的人生觀並不矛盾。而且,由於他過去的職位,他可以過著非常奢侈的生活。但作為壹個熱血男兒,壹個風雲人物,卻在風華正茂之時被迫離開政壇,這讓他無法承受。“別說低音如西風,季鷹未歸?”問田舍,怕羞見,劉郎有才”(《水鄧建康宴館》)。因此,他常常壹邊欣賞著田園風光及其寧靜的意趣,壹邊在心中不斷湧動,時而為自己的人生理想所激動,時而為現實的無情所憤怒和沮喪,時而又強迫自己去安慰自己,作出曠達的思想,在這種情緒起伏中度過了余生。”但天下事之王,贏得了他身後的名號。可憐的白發生了!”(《坡鎮付梓莊詞為陳同福送之》),“但我為我老板的植樹書(《鷓鴣天》)贏了壹萬字,他的深情就埋在這幾個字裏。
強烈的愛國主義和戰鬥精神是辛詞的基本思想內容,這首先表現在他的詞中,他不斷重復著對北方的懷念。此外,在《何心郎》《摸魚》中,他用“剩水剩山”“夕陽西下,柳暗花明”等詞諷刺南宋小朝廷,以表達對偏安壹隅,不思北上的不滿。野心無處用,表現在難以掩飾的言語中。在他的代表作《水龍隱》中,他善於緬懷過去,面對如畫的河山和英雄,在激發其遠大誌向的同時,也表達了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感慨。理想與現實的激烈沖突構成了其詞的悲劇基調。辛詞在蘇軾詞的基礎上,進壹步擴大了題材範圍,幾乎到了無事不可無心入詞的地步。他把豪言壯語推向了壹個高峰。
這是山河破碎的悲哀,是野心空虛的悲哀;時間無情地流逝,更因為這份悲傷而令人震撼。然而,即使詩人寫的是他的孤獨和悲傷,他的痛苦和淚水,我們仍然可以看到他永不沈沒的英雄氣概。
三:歐陽修
歐陽修(1007-1072),本名永叔,謚號“劉壹居士”,冀州永豐(今江西永豐縣)人。因為冀州原屬廬陵郡,所以他喜歡自稱“廬陵歐陽修”。謚號文忠,又名歐陽文忠,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歷史學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壹,與韓愈、柳宗元、蘇軾並稱“千古四大家”。主要著作有周必達等人主編的《歐陽文忠公文集》,153卷,約百萬字。此外,歷史著作還包括趙峰與宋祁合編的《新唐書》和他自己獨編的《新五代史》74卷。
歐陽修壹生寫了500多篇雜文,各有特色,有政治雜文、歷史雜文、筆記、抒情雜文、筆記等。他的散文大多內容豐富,氣勢渾厚,闡釋簡單,凝練通順,敘述推理,表達優美,描寫抒情,引人入勝,平中有奇,文學新面孔。他的許多政治著作,如《本論》、《原弊》、《給高斯的忠告》、《黨羽論》、《新五代史》等。,堅持自己的“明道”和“經世致用”的思想,緊密聯系當時的政治鬥爭,批判時弊,思想犀利,語言明快,表現出壹種匡正時勢,拯救世界的胸懷。他還寫了大量抒情和敘事散文,大多夾雜著情景和搖曳。他的作品,如《詭秘詩序》、《頌》、《蘇選集序》等,悼念故人,追憶往昔,感人至深。他的作品《豐樂亭》、《醉翁亭記》寫得慢條斯理,委婉曲折,文字優美,風格清新。總之,無論是諷世刺政,還是悼念往事,甚至是親臨現場,都充分體現了他冷靜、大度、坦誠的藝術個性。
歐陽修也是宋代筆記創作的先驅。他的筆記有《歸田》、《筆論》、《驗筆》。文章不拘壹格,生動有趣,往往描寫細節和人物。其中《歸田錄》記述了帝王遺風、官制、社會風俗和文人逸事,並介紹了自己的寫作經歷,很有價值。
歐陽修的作品數量眾多,內容豐富,成就顯著。除了文學之外,經學對《春秋》的研究,既能固守前人的學說,又有獨到的見解;《金石學》作為壹部開山之作,編輯整理了從周代到隋唐的金石學器物和銘文數千件,寫成十卷四百余篇,簡稱《集古錄》,是現存最早的金石學著作。尤偉在史學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除了參與修訂《新唐書》二百五十卷外,還撰寫了《五代史》(新五代史),總結五代的歷史經驗,意在起到警示作用。歐陽修的書法也是世界聞名,他的書法深受顏真卿的影響。朱曰:“歐陽公為人做事,外行若素,中則剛強。”
創造應用文的概念。目前評論者都認為,應用文壹詞最早見於南宋張堪的《後記陳後山並復任校官齊諧》:“並行四妻六妻,尤應用文耳。”(《卓選集》卷五)張在應用文中只涉及“四六級”的語言形式,嚴格地說,還不能說應用文的概念是明確的。北宋歐陽修在《詞·唐宓秘與兩院書信》中寫道,嘉祐五年十壹月奉命給當輔使,“學為文用”。這裏的應用文指的是公文的文體。在同年的《五代史》中,他把自己描述成壹個什麽都沒有用的時代。成名後,他“不忍心忘記自己樸素的習慣,有時會犯錯誤,用詞不當。”“字”是文章。這裏的應用文指的是實用文章。可以看出,歐陽修從文體形式和實用性質兩個方面界定了應用文的概念,他已經把應用文作為壹個獨立的文章體裁。構建了應用寫作理論的總體框架。
二: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8年2月18-1086年5月21日),號,世稱王。北宋撫州臨川(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學者、詩人、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壹。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集》等。他的詩各方面都很好,雖然字數不多,但也很擅長,有《桂枝香》等名作。而王最膾炙人口的詩句是“綠在,明月幾時照我?”
11世紀中國偉大的改革家王安石以“自然之變不足為懼,先人之學不足為法,人之言不足以表同情”的精神推動改革,試圖擺脫北宋長期存在的弊端,實施了壹系列富民強兵的措施。他文學成就突出,是唐宋八大家之壹。
他的散文善於說理,簡潔深刻,蒼勁有力,知識淵博;而詩歌則蒼勁清新,充滿豪氣,有力地沖擊了宋初的形式主義文風,對豪放不羈的詩歌產生了直接影響。
作品極其豐富,有《臨川集》、《臨川集集解》、《三經新解》(不全卷)、《唐宋百家詩選》、《詩意鉤沈》等。
從文學上看,王安石的作品在詩、文、詞三方面都有突出的成就。北宋中期的詩歌革新運動由他大力推動,為掃除宋初風靡壹時的浮華余暉做出了貢獻。但王安石的文學思想過於強調“實用”,往往低估了藝術形式的作用。他的很多詩往往表現出論證和推理的成分太重,單薄而生硬,缺乏形象和韻味。還有壹些詩,晦澀幹澀,卻也是中國詩歌史上的壹顆明星。
壹: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畫家。子曰戰,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本人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賦極高,詩詞書畫俱佳。他的文筆汪洋恣肆,流暢自如,與“唐宋八大家”之壹的歐陽修並稱為甌塑;詩歌清新蒼勁,善用誇張和比喻,藝術表現手法獨特。他們與黃庭堅並稱為蘇黃。豪放派對後世影響很大,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有新意。用筆寫得跌宕起伏,童趣盎然。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繪畫和文學壹樣。在繪畫上,提倡神似和“文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東坡樂府》。
蘇軾的文學觀與歐陽修壹脈相承,但他強調文學的獨創性、表現力和藝術價值。他的文學思想強調“有所為有所不為”,崇尚自然,擺脫束縛,“法度創新,外放妙理”。他認為作文應該“像流水壹樣,壹開始沒有確定的質量,但總是做妳應該做的,總是停在妳停不下來的地方。”“自然文理,體態豐盈”的藝術境界(《謝謝民師升官》)。蘇軾散文作品豐富,與韓愈、柳宗元、歐陽修並稱。文章風格簡潔流暢,奔放不羈。施德宏《後記東坡(左遊(xρn)遊雲)池記》說:“其散文潦如水,其浪自然寫。”
蘇軾是繼歐陽修之後主持北宋文壇的領袖,在當時的文學家中享有很高的聲譽。有壹段時間有很多人和他交朋友或者接受他的指導。北宋文學家黃庭堅、秦觀、晁、,都是他培養、獎勵和推薦的,被稱為蘇門四學士。蘇門四學士、陳師道、李贄並稱為蘇門六君子。
首先,在題材上,早期作品主要體現蘇軾“特定的政治憂患”,後期作品則以“廣闊的人生憂患”為主,以惡為怨,壹提到惡,便是“像臺灣的蒼蠅,吐出來”。他行雲流水的作品引發了烏臺詩案。黃州的貶謫生活,使他的“諷刺的冷靜、犀利的文筆、緊張和憤怒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壹種燦爛的溫暖、善良、包容、和諧。醇厚、甜美、成熟、透徹、深入。
其次,文化上,前期提倡儒家,後期提倡道家。前期有儒家所提倡的社會責任感,對民間疾苦深為關切;後來特別是兩次被貶後,他更加崇尚道家文化,回歸佛教,企圖擺脫宗教。受佛教“平常心即道”的啟發,他在黃州、徽州、儋州等地過著真正的農民生活,並樂此不疲。
到了宋代,蘇軾在詩歌、散文、詞、書法、繪畫、養神、開悟、自然等諸多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是中國歷史上不可多得的文藝天才。
蘇軾是宋代最好的作家。望采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