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壯族婚禮有什麽特點?

壯族婚禮有什麽特點?

在我國嶺南地區,自古以來就有人類居住。後來,廣西、廣東、雲南等地的人自稱為“莊”,“土”,“農”,“臺”,“班布”等稱為“莊”。

在壯族,青年男女享有婚前社交的自由,但即使意氣相投,也需要征得父母同意才能結婚。

壯族青年男女自由戀愛的方式有唱歌、拋繡球、打木槽。壯族人對青年男女之間的交往持開放態度。有的山唱:老人十七八歲,父母有浪漫的時候。

成年壯男女青年外出趕集,在田間地頭、村頭唱山歌,父母壹般不加約束。在封建社會,漢族人對子女的約束是眾所周知的。真的是說“門不開,二門不準”。因此,對唱成為壯族青年男女自由戀愛的主要方式之壹。

在壯族社會,男女通常要從12歲開始學會唱幾首山歌,到17歲就必須能學會即時情歌。在哪裏唱山歌,有嚴格的規定,無論是在僻靜的山村,還是在繁華的大街上,都要被所有人認出來,或者被任何人看到。時間取決於當地的農業生產季節。每年都在不同的地方舉行。

拋繡球是壯族趕上歌圩的時候。姑娘們手捧五顏六色的繡球,整齊地排隊唱著山歌。如果他們看到壹個喜歡的年輕人,就把他們扔給他。小夥子接過繡球,如果對姑娘滿意,就在繡球周圍包了個小禮物扔還給女方,愛情就這樣開始了。拋繡球是相識,也是相愛的開始。

木制開槽通常在農歷新年開始時舉行。起初,年輕的婦女用木棍做開槽,發出不同的聲音,每個人都很享受。然後幾個女人打木槽唱民謠,然後很多男青年拿著木棍跑到木槽壹起敲。每次敲門,大家都唱著民謠,表達男女之情。

中國雲南壯族的婚禮有四個部分,即接親、送別、結婚、回門。

在為新娘送行的那壹天,新娘穿著大戶人家的服裝,戴著銀項圈、銀耳環和銀手鐲,頭上蒙著壹塊大紅布。許多人為新娘送行,她告別了家人,去了新郎家。廣南地區的姑娘結婚會痛哭流涕,會唱壹首婚歌離家,其他地方的新娘不會哭。

歡送會大多步行,但也有馬車。壹路吹嗩吶。如遇橋梁、溝渠,要“走路線”。歡送會上有很多歌手,壹路高歌,增添了婚禮當天的喜慶氣氛。

到了男方家門口,壹般要等到天黑才能讓新娘跨過男方家的門檻,到那時才能進門。屆時,男方家會點上香,庭院和大廳燈火通明,讓新娘慢慢踏入男方家的門檻。

新娘進入房間後,按照習俗,新娘的嫁妝和結婚用品壹壹陳列,有些地方還要壹壹過磅,以示嫁妝的豐厚和娘家的富裕。之後會舉行祭拜教堂的儀式。

參觀教堂時,長輩坐在大廳上方,親戚坐在下方。新娘和新郎在袖子上系上紅色的繡球,並肩站在大廳中央。在主婚人的主持下,新郎新娘先拜天地之神,然後是長輩和村民。賓客們也祝願新郎新娘白頭偕老,永不分離。

參觀結束後,新娘和新郎被送進洞房。進洞房時,也流行壹些地區新郎新娘先進門。據說誰先贏了,以後就不會被對方欺負了。所以新郎新娘都爭著要高級洞房,逗得賓客們哈哈大笑。

男方家請客,新郎新娘都要來敬酒,先敬長輩,再敬晚輩。這時,客人可以捉弄新郎新娘或讓他們表演節目。

晚上,青年男女可以做愛,邀請歌手唱歌,取笑新娘和新郎。洞房、堂屋、院子裏到處都是笑聲和甜美的歌聲!到了壹定時間,新郎新娘還會把壯族特有的糖茶呈現給大家。喝著香甜可口的糖茶,讓客人心裏暖暖的。

第二天,新婚夫婦會回到女方家。回家時,新郎新娘相伴,男方會帶壹桌酒菜到女方家,壹路提著鞭炮進女方家,表達對父母親人的感謝。有些地方,女方家還會向新郎身上灑水,以示祝福。

在雲南的壹些壯族地方,有婚後不出婆家的習俗,即婚後第三天,新娘會回娘家,只在農忙或節日時來婆家住幾天。每隔十天半月,丈夫會帶著禮物去女方家看望妻子,同時住上壹兩天,幫婆婆幹點活。直到懷上第壹個孩子,妻子才正式來婆家居住。

在雲南的壯族,也有招贅的習俗。就是男的去女的家和老婆壹起住。養子妻被收養後,男方要改姓女方姓,所生子女全部隨母姓,繼承母親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