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濟陽古城梁豐古鎮——談張家港二期

濟陽古城梁豐古鎮——談張家港二期

公元280年,晉武帝司馬燕統壹天下,結束了三國近百年的紛爭。丁琪媛初,重新整理山川,將國土劃分為19州、137郡、國、1223郡。由此,最早的縣級行政建制——濟陽縣正式在張家港市誕生。當時是西晉太康二年,也就是281年。濟陽縣由濟陽鄉、南沙鄉和無錫縣以北部分地區三大板塊組成,地域範圍廣,東起常熟市浮山、張家港市廟橋,西至江陰市利港、申港,北靠滔滔長江,南至江陰市孤山、湯和,面積不少於2000平方公裏。濟陽縣縣府位於張家港市所在地楊舍鎮。

今天人們能看到的最早的江陰舊誌是《江陰縣誌》(史稱黃之),由皇甫專修,完成於明代弘治十壹年(1498)。據《黃之》“濟陽郡治在今楊舍鎮,建郡而建於此,非秦漢以來之舊鄉!”宋之韻:舊唐地理‘江陰、濟陽、黎城屬常州’。現在歷城在江陰的西邊,所以濟陽應該在江陰的東邊。我爹說楊舍以前是郡,黎城和楊舍去了東西江陰,所以濟陽應該在楊舍。宋離古代不遠,長輩之言應該不假。有了南沙鹽部的參與,楊舍絕對是濟陽老郡!“這已經很清楚地告訴我們,濟陽郡建造了東方的土壤,也就是今天楊舍鎮的領土。《清光緒江陰縣誌》是壹部很好的歷代江陰舊誌集,也印證了黃之“濟陽縣在今楊舍鎮”的說法。將楊舍的設治時間與周邊縣市進行比較,可以發現它比常熟虞山鎮早兩年(虞山鎮設治於太康四年,即公元283年),比江陰澄江鎮早274年(澄江鎮設治於梁少泰元年,即公元555年),比昆山虞山鎮早470年(虞山鎮設治於唐朝天寶十年,即公元775年比吳江松陵鎮早628年(松陵鎮設在侯亮開平三年,即公元909年),比太倉程響鎮早1216年(程響鎮設在明朝弘治十年,即1497年)。楊舍鎮建得越早,在周邊縣市中名列前茅。

晉代皇帝司馬燕在全國各地頒布占田、教田等法律鼓勵耕種,壹度出現了小康局面。當時的濟陽縣屬於揚州的毗陵縣。當時的毗陵縣轄七縣,總人口只有1.2萬。整個濟陽縣平均人口只有2000人,物產豐富,地廣人稀。由於濟陽縣面積大,隨著經濟的逐步發展,人口增加。東晉鹹康七年(341),在濟陽縣東部南沙鄉設南沙郡。南北朝宋元嘉八年(431),在濟陽縣西設立黎城縣。自此,濟陽縣的地理面積大大縮小。梁紹泰元年(555),廢濟陽郡,設江陰郡,轄江陰、涼風、黎城三縣。舊錄說“涼風建在濟陽市場”,所以涼風縣縣治仍在楊舍鎮。清光緒《江陰縣誌》雲:“言梁豐者,顯梁圖之富也。”梁肖王朝將該縣命名為“梁豐”,主要是為了炫耀當時梁朝占據的廣闊領土和眾多的生產。當時的涼風縣只是壹座土城,“環城二百四十步,高壹尺,厚四尺,竹木為格中極品”。雖然範圍不大,但市場繁榮,農業、漁業和手工業發達,居民豐衣足食。同年,吳軍於海縣更名為新沂縣,轄海陽、錢景、新沂、於海、興國、南沙6縣。現在張家港的廟橋地區是南沙縣,鹿苑、塘橋、港口是興國縣。當時縣城規模不大,縣治是土木城墻。

公元581年,隋文帝統壹天下。他以淮河為界,把江蘇壹分為二,南有揚州,北有徐州。揚州下轄丹陽、毗陵、吳、江陰,楊舍下轄江陰縣涼風縣。現在塘橋和港口屬於吳軍常熟縣。隋朝九年(589年)滅陳,朝廷廢郡立州,州統壹郡。毗陵縣改名為常州,吳軍改名為蘇州,新沂縣改名為常熟縣,江陰縣改名為江陰縣。梁豐縣被樊綱收回,壹分為二,西邊是江陰縣,東邊是常熟縣。楊舍並入江陰郡,常熟郡轄於南沙,張家港市廟橋附近。唐高祖統壹天下後,恢復舊帝制,下令改郡為州。唐武德三年(620年),江陰郡改稱冀州,分三郡:江陰郡在江陰郡中部,聽雲郡由郡治;原江陰郡西建黎城郡,郡治黎城;濟陽郡建在江陰郡以東,郡仍由楊舍管轄。同時,將已劃撥給常熟縣的梁豐縣土地歸還給濟陽縣(鮑文燦,2006)。唐武德九年(626),濟陽郡並入江陰郡。除隋唐時期境內31年無縣外,楊舍任濟陽、涼風兩縣縣令314年。自唐武德九年起的1300多年間,張家港境內壹直由江陰、常熟兩縣管轄。北方沙洲堆積成陸後,部分地區曾屬南通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