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厥陰病的發病機理和癥狀是什麽?

厥陰病的發病機理和癥狀是什麽?

外感病後期出現以寒熱錯雜、四肢厥脫為主要臨床特征的證候,即為厥陰病。

厥陰的病理變化主要與肝衰竭和心包功能障礙引起的病理變化有關。當邪氣侵入厥陰,肝臟失去了散氣的功能,心包火發炎,無法溫腎水滋養肝木,氣郁不暢,則臟腑功能失調,陰陽楊燦不平衡,導致疾病的發生。

厥陰在三陰之末,其陰寒之氣達到極致,所謂“兩陰盡”,“昏者亦極陰。”也包含了陽氣開始生成的機制,所以厥陰本身就具有陰盛陽極而歸的特點。厥陰的病理變化表現為寒熱、寒熱混合、兩極轉化,臨床表現也較為復雜。總結起來,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證型:

1.寒證——邪氣由寒變,出現心尖疼痛、幹嘔、吐白沫等癥狀。,如肝胃虛寒、濁陰上行;或者看血虛寒凝證,主要是四逆,暈厥,寒脈。

2.熱證——邪氣由熱而變,表現為壹系列實熱的癥狀,如肝熱逼腸熱之證。

3.寒熱雜證——可見口渴難耐,氣沖心,心熱疼痛,饑餓不想吃東西,吃東西時嘔吐,或嘔吐,通便等。如痰證、寒熱嘔吐證、痰濁流膿證等。

4.氣滯證——邪氣入厥陰,肝郁不舒,胸脅脹滿,手足不溫。

5.厥熱勝於復熱證——表現為厥熱交替,或厥熱等量,或厥熱多而厥熱少,或厥熱。此證是厥陰病的臨床表現之壹,並非單壹疾病。

暈厥的病機見《傷寒論》第337條。仲景在此明確指出,厥證的病機在於“陰不相合”,但前人對陰的概念有不同的看法,或從陽經、陰經的經脈,或從肝、脾胃的病理變化,都是混亂的,而陳平伯的解釋是準確的。他認為“四肢受氣,五臟受陰,陰與楊琪相交。寒厥則陽不接陰,熱厥則陰不接陽。”這是陰陽不相容的基本道理。

具體來說,在正常的生理條件下,人體表裏之氣是相互聯系的,如無止境的運行,維持和協調機體內環境的相對平衡,這就是所謂的序貫聯系。在病理狀態下,陰陽失去平衡,表裏之氣不能相通連絡,就會出現厥證。或者陽虛達不到四時之末,或者食積、肝郁、邪熱等實邪不能阻止陽氣滲透到四時之末,說明陰陽不和。可見,陰不和是各種厥證的共同病機,而手足冰冷是厥證的典型癥狀,是《傷寒論》不同於《內經》的獨特理論,對臨床具有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