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話出自清朝?康有為的《大同書》?& lt簡介?人不忍心>”,從介紹中得知人有忍心。
《大同書》是近代康有為寫的。始於1884,於1901至1902、1913在《忍不住》雜誌上分兩卷發表。中華書局出版了十冊。以楊公三世的經學理論和《禮記·李雲》中的大同思想為基礎,借鑒歐洲的空想社會主義、資產階級民主主義和達爾文的進化論,指出中國當時處於“亂世”,必須與已進入“升級世界”的歐美資本主義國家平起平坐,才能進入“和平世界”,即大世界。具體描述了“大同世界,天下為公,沒有階級,人人平等”的人類社會願景。
擴展數據:
《大同書》的創作目的:
“我為天而行,想象極樂世界,想象極苦世界,我樂者樂,救苦者樂,我是天道之物,我寧願逃離塵世,獨自享受!”(見古籍出版社,1956版,第4頁)可見康的目的是救民救國。
戊戌變法失敗後,血的教訓讓康有為看到民族的苦難更加深重。他流亡日本,遊歷歐美,尋找治療國家和人民的良藥。西方資本主義進化論和空想社會主義思想對他產生了影響。但康《大同書》的思想仍然是建立在儒家的博愛觀基礎上的,即“不忍人之心”,“以思存之”。
他以《春秋》楊公三世的理論和李雲的“小康”、“大同”理論為基礎,用儒家經典的交易哲學來表達人類歷史的三個階段,即從“亂”到“富”(小康),從“富”到“平”(大同),人變得極其幸福的時候。而這種大同天堂,正如《禮記》所言:“大道之行也,為公,擇才而能,談信而修。”老朋友不僅是親人,更是獨子獨子,讓老人有個歸宿,堅強有用,年輕人有個支撐點,孤獨病痛都能支撐。男的可以有分,女的可以回。如果貨棄於地,沒必要藏在自己身上;妳不必為自己而做。求封閉而不求繁華,賊盜賊盜,是壹個道理。“所以,就是為了大同,外面的家庭不封閉。”康在《大同書》中所追求的理想社會是壹個既有中國社會理想特征又有西方空想社會主義特征的世界。
百度百科-大同書(康有為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