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具有現實性、意義性和挑戰性,應當有利於學生主動觀察、實驗、猜想、驗證、推理和交流。要有效地進行有效的學習,首先要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產生求知欲。我們不能強迫學生坐在教室裏給他們灌輸知識點。只有當學生迫切需要學習的時候,他們才能真正投入到學習中去。創設問題情境是促進學生有效學習的有力手段。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要根據初中生的心理和年齡特點,改變教學方法,創設教學情境。給學生提供開放的、生活化的、生動逼真的信息,讓學生根據教師創設和提供的信息情境主動提出數學問題,然後讓學生主動解決自己的數學問題,通過解決自己的數學問題來獲得數學知識。比如我在學習了六七年級的實用數學之後,設計了這樣壹個練習,用課件呈現了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的場景。“妳認識照片上這些可愛的人物嗎?妳聽過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的故事嗎?”壹年級的小學生都很喜歡白雪公主,然後他們問:“妳能從這幅圖中問出什麽數學題?”讓學生同桌觀察交流。因為學生對圖片感興趣,所以討論交流熱烈。他們根據圖片中的數學信息,提出許多符合圖片含義的問題,並應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去解決。學生自己發現的問題更貼近自己的思維實際,更能引發自己的探究。因此,在教學中創設壹個學生喜歡的故事情境和生活情境,可以激發學生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生活和身邊的事物,從而發現並提出有價值的數學問題。
比如上學期的壹次開放式教學,授課內容是二年級上冊《乘法的初步認識》。首先,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創設了壹個孩子熟悉的操場情境,引導學生觀察:“妳能從中發現什麽數學信息?”學生積極發言,然後引導學生“妳能從中問出什麽數學題?”學生們爭先恐後地提出自己的數學問題。多少人坐了過山車?摩天輪上有多少人?多少人乘火車?然後繼續引導:“那妳會解決這些問題嗎?”在這種和諧輕松的氛圍中,學生會主動解決自己的數學問題。在解決多少人坐過山車的問題時,由於學生的知識面不同,當壹些學生提出加法公式時,又由於大三學生善於表達自己的心理,另壹些學生會非常高興和自豪地提出自己接觸過的乘法公式。面對不同的意見,學生會感興趣,獨立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學習效果很好。通過創設情境,可以有效地引導學生主動提問,在主動解決問題中學習新知識,培養低年級學生主動解決問題的能力。
2、聯系生活,應用知識,提高主動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習數學的主要目的是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讓數學走進現實生活,使學生認識到數學的應用價值,進壹步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和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應緊密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壹堂數學課,如果老師講得太多,那麽學生可能只是壹個聽眾,安靜的機會很多,親身體驗的機會也就失去了。教師要通過壹系列的活動,轉換知識的呈現形式,貼近生活,貼近現實,培養學生思維的自主性。比如上學期“9加幾”的教學中,應用課件呈現了運動會的真實情境,以兒童數飲料的真實場景作為本節課的起點,讓學生觀察情境圖,提出需要解決的數學問題:“壹個* * *,有多少盒飲料?”引導學生列出公式“9+4”,然後讓學生自己思考並與同桌交流,用自己的經驗積極探索算法,組織學生交流總結算法。有的同學用棍子數,有的用“加起來十”的方法,有的用10+4=14到9+4=13的類比。這些多樣的算法不僅有助於啟發學生的思維,也有助於學生在比較中優化算法,尤其是在鞏固練習時,學生可以逐漸體驗並喜歡上“十點法”。這種教學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探究、討論、交流的過程中體驗數學問題的提出,見證問題解決的過程,了解數學概念的形成和數學結論的獲得,使數學學習活動成為生動活潑、積極主動、個性化的過程。
教壹年級第二冊的時候,是多少,應該引導學生用“多、少、多、少”說壹個詞嗎?學生可以積極從身邊的例子入手。壹個男生說:“我的錢只有1元,我媽卻有100元。我媽的錢比我的多得多。”壹個女生看著她和同桌的鉛筆說:“我的鉛筆比吳浩良的多。”通過幼兒之間壹些生活事例的交流,可以促進學生對新知識的內化,提高低年級學生主動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知識來源於實踐,數學教學要盡可能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盡可能給學生提供合作的素材和機會。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只要我們善於學習,敢於創造,數學就會帶給我們無窮的智慧和力量。在掌握和運用知識的過程中,培養我們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我們的積極性和自信心,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深化應用,拓展數學解題能力。
學習數學的主要目的是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讓數學走進現實生活,使學生認識到數學的應用價值,進壹步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和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初壹第二冊教統計學的時候——用1後表示1,有壹個練習是統計班上學生喜歡的水果。當學生遇到縱軸,1表示人數不夠的時候,就出現了知識沖突。這個時候我要求學生獨立思考,妳有什麽好的方法,妳可以在這個統計圖裏給我們班的孩子看看。很快壹個孩子反駁道:“那不行,那太亂了,也沒地方放。”最後在學生的討論中,壹個小朋友說:“我們可以用1網格來代表兩個人,這樣就可以畫出來了?”原本是二年級的知識,很快就在孩子們的爭執中解決了。這樣在應用數學知識的同時,提高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主動性和能力。
在教學中創設鮮明的問題情境,使學生從熟悉的生活情境和童話世界出發,選擇身邊生動有趣、有利於積極探索的事物,根據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通過交流和討論解決問題。讓學生應用數學思想、方法或數學知識,拓展低年級學生主動解決問題的能力。
4.總結評價,內化學生主動解決問題的能力。
解題後,教師要引導學生對解題的過程和結果進行測試和評價,看過程是否合理、簡單,結果是否正確。在總結評價時,教師還要註意引導學生分析是否還有其他方法,有哪些不同的方法。允許不同的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分析問題,用不同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識和方法解決問題。要註意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不打斷學生的回答,給學生提供思考、想象和交流的機會,讓學生在參與中發揮和鍛煉自己的才能,教師要鼓勵回答錯誤的學生。高壹第壹冊,呈現了壹場擂臺賽的場景。知道小紅得了9分,問她三環可能陷了什麽。起初,學生們只想到每個陷阱中得分不同的小動物,答案有兩個:“4,3,2”和“5,3,1”。經過老師和學生的評論,我進壹步受到啟發:“誰的想法不壹樣?”壹個孩子說:“4+4+1=9。”這時我組織學生討論:“兩個圈會不會都是分數相同的動物?”學生的答案是肯定的。然後,有兩個答案:“3,3,3”和“5,2,2”。這時候我覺得這個問題的解決已經達到目的了,但是壹個“小淘氣”把小手高高舉起:“5+4=9,少了壹個圓。”多麽獨特的想法!我沒有馬上表揚他,而是讓學生討論是否有可能。大家同意後,我們給了這個“小淘氣”熱烈的掌聲。解題後進行總結和評價,有助於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分析和解決問題,使學生形成壹些基本的解題策略,體驗解題策略的多樣性,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達到個性發展的目的。因此,總結評價應該是解決數學問題不可或缺的步驟,對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和評價能力具有重要意義,也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在教學中,我們應該做到: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自己討論方法,自己體驗過程,自己體會結果。應用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願意學習數學,相信自己能學好數學,體會學習數學的快樂和成功。在改變學習方式的同時,培養了學生應用知識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發展了學生的數學意識。總之,要關註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為學生創設具有挑戰性和開放性的情境,讓學生在積極探索的過程中合作交流、解疑釋惑;要給學生解決問題的主動權,給學生提供更多展示才華的機會,給學生更多解釋和評價自己思想成果的權利,促進學生形成探究性學習方法,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以上是我多年來在低水平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解題能力的粗淺看法。同時想和大家探討壹下:新教材削減了“應用題”教學這壹相對獨立的學習領域,但並沒有削弱對學生解題能力的培養,反而加強了這方面的要求。每個使用新教材的人壹定都發現,在我們目前的計算教學中,新課是在現實生活情境中引入的。雖然是在學計算,但是對於學生來說,是在解題,而不是單純的為了算而算。這也意味著,在教學中必須著力解決問題。我們在教學中的基本教學模式是以主題圖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觀察情境圖,收集整理有價值的數學信息,激發學生根據數學信息提出數學問題。只有通過獨立思考分析問題,他們才能連續解決問題。然後就可以進入今天學習的話題,學習算術和算法。如果壹個把握得當的老師能夠順利完成這節課的教學任務,但是對於我們大三的孩子來說,孩子的註意力只能集中15-20分鐘。如何才能在創設情境中抓住讓學生發現和提問的環節,讓我們的計算教學更有效率!!去年我在教四年級數學的時候,發現新課改實施以來,孩子們的解題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計算的準確性卻不盡如人意。每次考試分析的原因都是計算量不夠,新教材壓縮了之前的計算教學學時。這是壹個原因,但這不是主要原因。原因是我們在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上忽略了計算,在教學上沒有足夠的時間去練習,在算術和算法上沒有給足夠的時間。下面我和大家探討的主題是:如何在創設情境中把握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環節,讓我們的計算教學更加高效!!希望老師們能在教學中給出自己寶貴的見解,讓我在以後的計算教學中能夠魚和熊掌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