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著特殊的地位和作用。這種特殊地位和作用的核心在於人性美的揭示和顯現。
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尤其是改革開放十年來,我們是如何發展民俗的?
在風情遊和加強美育方面積累了壹些經驗,值得總結和發揚。這篇文章的重點是
就這三個問題,進行了討論。
(1)
中國旅遊的審美對象壹般按順序排列為:山水、名勝古跡、民俗風情……
...民俗排在風景和名勝之後,這是不無道理的。這是
因為中國幅員遼闊,地質地貌多樣,名山大川遍布全國,山水之美壹直享有盛譽。
當然是排名第壹。同時,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壹,有著輝煌的歷史。
文化遺產;帝王將相,名哲聖賢,道士高僧,文人墨客,在名山大川留下了許多人。
有許多名勝古跡。所以我在中國旅遊壹直堅持“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密不可分”。
的觀點。現在要單挑出“第三地”,改變傳統模式,開辟新的旅遊領域。
具有壹定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從旅遊美學的角度來看,民俗與山水、名勝等壹般是壹致的。
都是“心有靈犀”的感官開放與接納,高級的精神享受,都是動靜結合的休閑娛樂。
快樂的活動。但民俗,相對於景點、古跡,在旅遊審美上。
自身特點:
第壹,陌生和新奇。
我國有55個民族組成了壹個平等、和諧、繁榮的大家庭。論旅遊資源
在分布上,五嶽、佛教四大名山、道教四大名山都在漢族的居住地,屬於少數民族。
民俗旅遊比山水旅遊的開發利用更有優勢。關於國內旅遊客源的構成
妳看,因為漢族占全國人口的絕大部分,他們去漢族文化覆蓋的旅遊景點,而且
與少數民族的民俗旅遊區相比,由於新奇和神秘所帶來的陌生感而大相徑庭。
去外國的感覺比在外國好。本來,旅遊就是壹種生存和生活時空的運動或置換。經過
新鮮感和神秘感帶來的陌生感是相對於日常生活和工作的環境而言的。蔡元培曾透露
人都有壹種“長見識的心理”。“生活在繁華城市的人,到了農村會覺得特別安靜。
"(《蔡元培美學文選》第172頁)美是在發現中發展起來的,然後在比較中變化。
活得更堅強,更新鮮。要知道人類是不會回到舊石器時代的,可以在良好的環境下定居。
來滿足。遊客的陌生感和新鮮感,既能拓展“新知”,又能喚起樂趣。就像沈壹樣
明編著的《遊記》壹書指出:
中國是壹個多民族的地區,各民族都有獨特而吸引人的習俗。
為了習俗而在居民區旅行,了解那裏的歷史變遷、生活狀況和習俗,收集那裏的民俗。
文學珍品,直接感受特定的民族文化氛圍,對於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會更有形象。
知識。總之,旅遊充滿了知識,只要妳註意學習,妳壹定會受益匪淺。(廣西民族出版社)
她1990版,第29頁)
第二,參與是親切的。
山川是自然之物,古跡雖然可以“見物思人”,但畢竟是伴隨著歷史的回聲,沒有遊客
直接參與,面對面交流。但是,民風不同。它們是多功能的。
群眾活動可以把遊客放進去,學者、農民、商人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忘乎所以。像火壹樣
“巴節”的習俗在中國西南十幾個少數民族中廣泛流傳。在節日那天,人們穿上盛裝。
民族服飾,殺動物慶祝,舉行各種娛樂,晚上舉著火把,排成火龍,在山野裏。
在野外漫遊,並互相“扔火”,交換好運。這種“潑火”類似於雲南傣族的“潑水”。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它提供了壹個特定的氛圍,讓所有人都參與其中。這樣,“旅行體驗才會新鮮。”
並將舊習慣的可靠性與環境變化產生的興奮聯系起來”(
羅伯特?麥金托金和沙希·肯特?《旅遊博格事》,第81頁),促進整個
健康的身心,得到美的享受。
第三,節日表彰。
任何審美活動都是通過個體審美主體來進行的,其目的是發現美、體驗美,
認同美。這種發現之美、體驗之美、認同之美,存在於山水、古跡、民俗之中。
在旅遊活動中,也是如此。香港華莎的《母女漫遊與中國》壹書中的風景,名
他在勝跡、民俗中作出了壹系列發現美、體驗美、認識美的忠實記錄。
充分體現了《龍的傳人》尋根求美之心。比如敦煌的鳴沙山,就從“簡單壹致”變成了
從形式美的角度來看,傍晚這座金山的色彩、線條和整個畫面都是生動的,
晶瑩透亮,沒有深度,沒有雜質,沒有穿透力,給人壹種美的驚喜和愛的震撼。所以,
她說:“如果說草原象征著青春的歡樂,沙漠象征著老年的辛酸,那麽鳴沙山就像。
盛年勝利的喜悅。”(第98—99頁)然而,民俗和風景,
名勝古跡的審美認同還是有差異的。主要在審美方面,山水(比如,
桂林、西湖)趨於美麗,歷史遺跡(如萬裏長城、秦始皇兵馬俑)趨於崇高,而
民俗大多與節日活動有關,但往往是喜劇性的。普天同慶,其樂無窮。
和諧,使審美認同與其他旅遊審美對象相比,來得容易,來得自由,沒有任何思想。
這種審美認同,從央視壹年壹度的春晚就可以看出來,越來越火。
其感染力和凝聚力被稱為“新民俗”。(廈門晚報1995 2月16)
期刊《新華社發表春節晚會筆談,認為電視觀眾欣賞心理已經成熟》)
(2)
民俗美屬於壹種社會美。但它不同於社會美的社會事物之美。
社會事物(如勞動產品和工具)壹般采取物化形式,所以很難直接看到創造的過程。
而民俗,大多是壹種社會群體活動,有創作者自身的全過程參與,可以
直接溝通、交流、對話。因此,正如人的美是社會美的核心,社會的東西
當然,美好的程度沒有民俗那麽美好。具體來說,有四個方面:
第壹,民俗與人的形體美。
在民間習俗中,許多古老的遺跡被保留了下來。當時,生產力極低,
古代人面對生存和生活的艱難困苦。為了社會生產和自我生產,我們必須擁有健康
強壯的身體和靈魂。這在壹些民間藝術表演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比如泉州的捶胸舞。
“表演者赤膊上陣,頭戴草帽,上肢隨節拍有節奏地拍打胸部、腋窩和大腿。
有時候會上躥下跳,腦袋幽默地擺動。舞曲伴隨著流行的南方歌曲“3200”
金”或其他汽車鼓樂。基本動作有擊掌呼應、八拍雄姿、玉驢跳躍、金雞獨立、善良。
隨便抓卡,青蛙出洞,小閹雞線,大閹雞線等等。”(廈門市思明區文學藝術協會“福建
臺灣民俗,廬江出版社,1989,第219頁)試想壹下,如果表演者都是。
魯迅的“駝背五少”有的可以裸著幹癟,有那麽難嗎?
舞蹈動作呢?同樣,民俗中的壹些節日蘊含著旅遊的審美意義,也與參與者有關。
身體的健康和強壯有壹定的關系。我在“爬山、散步、徒步旅行(旅行)”
根據美學意義)”,指出:
中國古代旅遊的大眾化趨勢與西方並不完全相同。西方現代旅遊業依賴於
運輸中火車的出現及編組管理手段。中國宋元明以後,旅遊大眾化的趨勢,
主要利用民俗節日。爬山和重陽節、遠足和清明節早已成為民間習俗。徒步旅行,
壹般也安排在公休日。(中國旅遊報1992年3月24日)
至於壹些民間體育,已經成為健康、力量、美麗的象征,規模龐大,深入人心。
心。“比如端午節,這幾年發展成了跨縣跨省的大型體育比賽,而且是跨國公司贏。
主辦單位。1988廣東番禺縣舉行的蓮花杯、希爾頓杯龍舟賽,吸引了兩位觀眾。
十萬人的人群。近年來,每年重陽節約有30萬人攀登白雲山。”(葉
春生的民間美,海南人民出版社,1987,第3-4頁)。
第二,民俗和人們的裝飾美。
服裝是人類裝飾的主要方面。服裝不僅是人的“第二皮膚”,也是文化的象征。
還包括區分少數民族的外部特征。在中國55個民族中,除了西北少數民族。
除了白人,大部分都是黃種人。我看了壹本人類學的書,說中國是黃色的,北方是
蒙古種,南方馬來種。也就是說,壹個標準的北方人和壹個標準的南方人在
體質還是有差別的。而且我們少數民族的聚居地分散在全國各地,不可能用北方。
方人,還是南方人這個標準來衡量。服飾往往成為少數民族的外在標誌。換句話說,
壹個民族有什麽樣的衣服,就是什麽樣的民族。這是民俗旅遊的審美對象
,也很突出。
維吾爾花帽、傣族服飾、滿族旗袍、瑤族花褲、藏族哈達、
蒙古馬靴等。,都裝點了旅遊景觀,營造了特定的審美氛圍,並保持了它。
迷人的魅力。有些人受了壹定的教育或者長期在其他城鎮生活,不願意佩戴自己的國籍。
作為壹種文化現象,我不想也不能在這裏討論。但有壹件事,既然做了。
旅遊部門組織的民俗遊,接待區各少數民族都要按照民俗要求著裝。
只有這樣才能表現出壹定的風情,這是肯定的。
第三,民俗與人的儀態之美。
在民俗之美中,有兩部分,即社會習俗之美和婚姻習俗之美,涉及到人們的禮儀。
外形美觀。我們國家被稱為禮儀之邦。無論是在行為舉止上,還是在待人接物上,都有
優良傳統和現行規範。他們有的沈澱在民俗中,時而清醒,時而瘋狂。
範,襯托出人本身和人與人之間的美。例如,廣西金秀瑤族自治縣的花籃瑤族牢房
壹個非常禮貌的人,他們有壹個歡迎儀式,這是所謂的“離開滲透和等待國際象棋”在瑤語,字面翻譯為“遙遠”
朋友”,直譯為“禮歌”。再比如,我國很多民族都有“打同年”的習俗。幼苗
它被稱為“嘎江”,直譯為“老樹的根”,意思是“結交最親密、最忠實、最可靠的朋友”。
朋友”,俗稱“結拜兄弟”、“結拜朋友”。不僅在同壹個族群,在不同的族群也是如此。
成了團結的紐帶,友誼的橋梁,留下了很多人生的故事。
第四,民俗與人的精神美。
民俗的形成和流傳與其所包含的民族深層心理有很大關系。
人格精神。清明和祭奠介子推,端午節和祭奠愛國詩人屈原都是老少皆知的。
至於“在我們源遠流長的民間禮儀中,婚俗是最復雜最有趣的。”成千
多年來,這些習俗隨著人們觀念的更新而不斷變化,從生活的壹個側面反映了人們。
人的心理、德性、性格都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具有強烈的地方和民族色彩。
很多場景本身就是壹幅精美的民俗風情畫,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民俗學》
美”,第141頁)
以上只是對民俗和人情美四個不同層面的簡單探討和研究。
無非是說民俗在旅遊中的真正用途在於人的美。人美是壹種民俗。
情感美的核心。作為民俗旅遊的組織者、策劃者和實施者,我們應該明白這壹點。否則,這
壹個活動,要麽是形式上的擂臺,要麽是俗不可耐的好奇癡迷。
(3)
大力開展民俗旅遊,充分發揮旅遊美學中的人文資源。基於以上理解,
結合開發利用的實踐,總的來說要註意處理好三組關系。
第壹,拳頭產品和聯合電影開發。
每個民族、每個地區都應該對自己的民俗旅遊資源進行綜合塑造。
排隊,由學者專家論證什麽是這個民族的拳頭產品,什麽是這個地區的民俗。
努力做到“妳無我有,我有妳。”前段時間廈門文化界的人聚在壹起,討論到南方。
聲音問題。泉州有南音,廈門也有南音。兩地的南音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有所不同。
隨著,開始形成壹個流派。有人主張有。有些人主張沒有區別。這說明它是客觀存在的。廈門
南音要鼓勵自己的流派更加成熟,拿出壹整套節目,形成拳頭制作。
產品。
但是旅遊是有日程的,不能太單調。形成拳頭產品後,再進行相應的操作。
聯合電影開發,點對點組合,可以留住遊客。這裏的民風有自己的寬度和深度。
也可以積極配合,穿插山水、名勝等。,它不能單獨完成。
第二,保持傳統,發展新項目。
日本進入現代化後,非常重視民俗的發展,將傳統註入新時代。
意義。在東南亞,民俗是他們旅遊的強項。近年來,山東曲阜的祭祀洞,
濰坊國際風箏節,廣東春節花市,廣西三江口歌會和福建媽祖文化節,公祭。
客家母親河(汀江)和土樓文化節為中國旅遊業增添了光彩。我們應該看看。
對,民俗有兩重性。壹方面有可變性和創新性,另壹方面有不良習慣和慣性。
該報報道:“中國今年禁止燃放煙花爆竹的城市已達40多個,主要是北京和南京。
沈陽、石家莊等大中城市。”(《廈門晚報》1995二月13),是皮革。
革除陋習的壹個例子。在組織、策劃和實施民俗風情遊時,要堅持這種先入為主的美國標準。
具有審美理想的準和諧將更好地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服務。
第三,旅遊搭臺,經貿唱戲。
據新華社報道,“國家統計局、國家旅遊局最新統計數據顯示,1994。
2000年,中國旅遊外匯收入達73.23億美元,國內旅遊收入達950億元。
兩項加起來相當於6543.8+060億元,說明旅遊業已經成為我國重要的新興產業。…
根據世界旅遊組織的統計,中國已躍居世界十大旅遊目的地的第八位。”(“公館
門日報1995 2月10)這說明旅遊業本身不僅給社會帶來了經濟效益,
還帶來了社會效益。因為民俗作為壹種旅遊審美資源,與山水、名勝、古跡是和諧的。
與之相比,它具有很強的民族性、地域性和參與性,幾乎是民族,是它所依附的那個民族。
該地區的人們必須參與進來,應該更加重視這壹旅遊項目的開發和利用。
民族和地區帶來經濟利益。而“旅遊經貿唱戲”是比較好的壹組。
編織形式。在上面引用的新華社電報中,還有壹段話是這樣說的,“中國旅遊資源豐富。
改革發展以來,旅遊業的發展受到了各級政府的重視,旅遊資源優勢正在逐步轉化為
現實生產力。”(廈門日報1994二月10)這段話的第二句,
“各級政府重視”,旅遊業也反過來為經貿的發展提供了充分的條件。因為
旅遊、經貿唱戲,實踐證明是比較好的活動方式,所以要遊民俗。
盡量融入其中,又要得到風吹雨打,構成良性循環。當然,任何問題都不可能是絕對的。
改變。我們強調旅遊與經貿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不否認民俗的存在。
獨立的審美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