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珊瑚是什麽動物?

珊瑚是什麽動物?

珊瑚是腔腸動物的統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珊瑚是重要的有機寶石之壹,凡是形狀奇特、外形精美的都稱為“珊瑚”,凡是紅色的都稱為“紅珊瑚”。珊瑚通常包括軟珊瑚、柳珊瑚、紅珊瑚、石珊瑚、角質珊瑚、珊瑚蟲、淺色珊瑚和珊瑚礁。有些人錯誤地將軟體的海鰓和群體海葵稱為“珊瑚”。珊瑚是壹種海洋圓柱形腔腸動物,名為“珊瑚”。在白色幼蟲階段,它自動固定在祖先珊瑚的鈣質遺骸上。珊瑚的化學成分主要是CaCO3,以微晶方解石集合體的形式存在,成分中有壹定量的有機質。形狀多為樹枝狀,上面有縱向條紋。每個珊瑚的橫切面都有同心圓和放射狀條紋。顏色往往是白色,但也有壹點藍色和黑色。寶石級珊瑚有紅色、粉色和橘紅色。紅色的形成是因為珊瑚在生長過程中吸收了海水中約1%的氧化鐵,黑色的形成是因為含有有機物。具有玻璃光澤至蠟狀光澤,不透明至半透明,折射率為1.48-1.66。硬度3.5-4,密度2.6-2.7g/cm3,黑珊瑚密度相對較低,為1.34g/cm3。性脆弱。在鹽酸中強烈起泡。沒有熒光。古羅馬人認為珊瑚有防災、給人智慧、止血、驅熱的作用。與佛教關系密切。印度、中國和西藏的佛教徒把紅珊瑚視為如來的化身。他們將它視為祭祀佛陀的吉祥物,常用來制作佛珠或裝飾雕像。這是壹種非常珍貴的珠寶。珊瑚蟲綱的刺胞動物。以鈣質、角質或革質內骨骼或外骨骼為特征。珊瑚這個詞也指這些動物的骨頭,尤其是鈣質的。石珊瑚約有1,000種(1230:Madreporaria或Scleractinia);黑珊瑚和多刺珊瑚約有100種(Antipatharia);約有1,200種〔Gorgonacea〕(或角質珊瑚);只有壹種藍珊瑚(Coenothecalia)。珊瑚蟲只是水螅狀的個體,中空圓柱形,下端附著在物體表面,頂部有壹個被壹根或多根觸須包圍的嘴。觸須是用來收集食物的,可以伸展到壹定程度。上面有特化的細胞(蟄細胞)。當蟄細胞受到刺激時,它們會翻出蟄絲囊,用蟄絲麻痹獵物。卵子和精子由橫膈膜上的生殖腺產生,通過口腔排入海水。受精通常發生在海水中,有時發生在胃循環腔中。通常受精只發生在不同個體的卵子和精子之間。受精卵發育成漂浮的幼蟲,覆蓋著纖毛,會遊泳。幾天到幾周後,它會固定在固體表面,發育成水螅。也可以通過出芽繁殖,出芽形成後不會與原水螅分離。新芽不斷形成和生長,所以它們繁殖成群體。當新的九頭蛇生長發育時,其下的舊九頭蛇死亡,但骨骼仍留在種群中。軟珊瑚、柳珊瑚和藍珊瑚是群居的。群體中每條水螅都有八條觸角,胃循環腔內有八塊橫膈膜,其中六塊橫膈膜的纖毛用於將水引入胃循環腔,另外兩塊橫膈膜的纖毛用於將水引出胃循環腔。骨骼是內骨骼。軟珊瑚分布廣泛,其骨骼由含鈣骨針相互分離組成。有的種類呈圓盤狀,有的種類有指狀突起(如〔Alcyonium〕屬的種類,俗稱死指)。角質珊瑚在熱帶淺水區大量存在,形狀呈帶狀或分枝狀,長度可達3米(10英尺)。角質珊瑚,包括所謂的貴珊瑚(又稱紅珊瑚、玫瑰珊瑚)都可以作為裝飾品,其中常見的種類是地中海的紅珊瑚。藍珊瑚(Heliopora coerula)發現於印度洋和太平洋中石珊瑚形成的珊瑚礁上,形成直徑2米的塊狀。巖珊瑚是最知名、分布最廣的物種,獨居或群居。像黑珊瑚和刺珊瑚,隔片的數量是6或6的倍數,觸須很簡單,沒有羽毛。石珊瑚、黑珊瑚和刺珊瑚與相關的海葵不同,主要是因為它們的外骨骼。從潮汐區到6000米(約20000英尺)的深度,所有海洋中都可以找到巖石珊瑚。群體生活的物種,水螅的直徑是1?30毫米(0.04?1.2英寸)。大多數活著的石珊瑚是淺黃色、淺棕色或橄欖色,這取決於珊瑚上生活的藻類。但它的骨頭永遠是白色的。生活在單細胞中的最大的石珊瑚是Fungia的壹種動物,直徑約為25厘米(10英寸)。石珊瑚的骨架呈杯狀,包裹著水螅,成分幾乎是純碳酸鈣。它的生長速度取決於年齡、食物供應、水溫和物種。環狀珊瑚島和珊瑚礁是由石珊瑚的骨骼形成的,其形成速率平均每年約為0.5。2.8厘米。常見的石珊瑚種類有鸚鵡螺珊瑚、蘑菇珊瑚、星形珊瑚、鹿角珊瑚等,都是以其形狀命名的。黑珊瑚和多刺珊瑚呈鞭狀、羽毛狀、樹狀或瓶刷狀,分布於地中海、西印度群島和巴拿馬沿岸海域。由於環境汙染,壹些珊瑚區出現了壹種使珊瑚容易在空氣中死亡的成分,因此世界珊瑚的種類和數量急劇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