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北評書介紹
陜北評書是陜北漢族民間藝術評書的壹種非常重要的形式,流行於陜北的延安、榆林等地。起初,貧窮的盲人用陜北民歌演唱壹些傳說和故事。後來吸收了胡美、秦腔、道情、信天遊的曲調,逐漸形成陜北評書。陜北評書的演唱形式是藝人手持三弦或琵琶自唱,說唱交替,分為“三弦書”和“琵琶書”。經過民間藝人韓起祥等人的改革,壹個人可以同時演奏五種樂器:大三弦或琵琶、梆子、演奏板、名為“麻紮”的拍手木片、鑼或鈸。陜北評書歌詞通俗流暢,地方特色濃厚。壹般用五句或七句,但不受字數限制。曲調蒼勁粗獷,富於變化,被譽為“九調十八調”。常用的有單音、雙音、西涼音、山東方言、平調、哭調、反調、武調。說書人善於用不同的曲調來描述人物,表達情感。陜北有許多傳統的評書書目,如《花柳的故事》、《搖錢的故事》、《看燈的故事》、《雕刻壹個樊玲》等。短篇有《張下凡》等。自20世紀40年代初以來,韓起祥壹直在編纂新書,以配合革命鬥爭。幾十年來,創作了《王丕欽的南下》、《劉橋重逢》、《翻身》、《宜川大捷》、《我給毛主席講個故事》等數十部作品。改編的現代書目有《王貴與李祥祥》和《雷鋒參軍》。在陜北評書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許多不同的流派和唱腔風格,有影響的評書家有劉、黨福祥、王進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