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可以說,它引起了中國的學術思想,經過了長時間的爭論。然而,在中國歷史上,佛教從未直接參與政治。隋唐時期,只是為了學術地位,為了當老師的尊嚴。幾經爭論,結果得到歷代帝王政權的認可。對於僧尼來說,在宗教地位上壹直以師相待,可以提問,不用向皇帝跪拜。這個傳統壹直延續到清朝末年。
佛教早期,人才輩出,尤其是隋唐五代宋時期。歷代高僧都是博學多識。盛唐時期,多次通過考佛經來選拔僧人,史稱“某某僧人,以考其經”。體制就是這樣,所以和尚也是素質好的。但在唐玄宗時代,政府還用“度牒”(出家證書)充實財政資金,相當於把官員或監獄捐給清末科舉考試。
總之,在中國的政治史上,佛教因其重視教育,從不幹預政治,在民間壹直受到尊重,被允許自由信仰。雖然在佛教的歷史上,在南北朝和唐代,出現了“三軍壹案”。平心而論,對歷史的仔細研究,並不完全是出於帝王的政治見解,或者純粹的宗教鬥爭。那時候佛教徒自己真的有很多問題。
比如唐代著名的儒家韓愈,他對史實的詳細研究,以及他的流傳文章思想。而不是他嚴格排佛的思想,他厭惡的是佛教的風格。當然,政治措施也是很大的因素之壹。
不過,他曾經和著名的佛教高僧交過朋友也是事實,比如佛教高僧大典。可見,對事物和人的輕判是極其困難的,不可能跳出偏見。
然而,宋徽宗曾經拒絕佛教,這是真正受到道教的影響。此外,在中國歷史上,佛教壹直與儒教、道教同生共滅,形成了中國文化思想儒釋道的巨流。
至於佛教思想,尤其是禪宗風格,對中國文化的貢獻是巨大的,貢獻不止於此,而且是美好的。比如政治、社會、哲學、文學、建築、藝術、繪畫、雕塑,甚至中國人的生活藝術、衣食住行,都充滿了禪宗的余味,甚至對日本的影響更大。
就學術和文學貢獻而言,自曹魏時代起,曹子建通過聽梵文,自創《玉山梵唱》,為中國音韻和音樂作出了獨特的貢獻。鳩摩羅什兄弟開創了佛教文學的風格。南北朝時期,由於佛經翻譯,高僧發明了聲韻反切,這就是中國音韻學的起源。用了幾千年,後來改了,現在有音標了。
梁代編纂的《音韻學》、劉勰對批評文學的巨大貢獻以及《文心雕龍》都源於佛教的影響。陸羽的《茶經》,唐代壹批大師的陰陽術,宋代程太極圖的發現,都與佛教有很大的因緣。
少林寺武功輔佐唐太宗亡國,元代楚才對醫學的貢獻,元代劉對君臣的影響,明代姚對永樂暴的勸阻,都是歷史上的壹般貢獻。雲岡石窟、敦煌壁畫等藝術的貢獻,舉世聞名。
總之,由於佛教高僧大德的優越性,佛教對中國的學術和文學影響很大。可以說,縱觀歷代文人學者的專藏,與佛教高僧無關,不滲透少數佛教思想的,是極少數的事情。比如清代女詞人蔡寫過壹句名句:“赤手宰鯨千年,光頭終回佛心”,道出了過去中國普通知識分子的誌向、最高思潮、人生最終境界,也充滿了禪宗的余味。
這是具有權威性和代表性的。
2.佛教史版本《中國佛教史》由任主編,任、、楊、易撰寫,分別記述了兩漢、兩晉、南北朝三國時期的佛教史。這本書首先討論了秦漢時期中國流行的宗教迷信和魔法技術。佛教進入中國以來,壹直被置於中國本土傳統文化的從屬地位,探索佛教流行的社會歷史條件,以及中國文化從依附到融合、成長、壯闊、停滯、衰落的發展演變過程。每卷都附有漢三國兩晉南北朝譯經目錄、歷代佛經記載的譯經數量、中國佛教大事年表、印度佛教哲學、索引等資料。第二卷也有四幅插圖,包括十六個國家的簡要名單。
推薦版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65438+6月0985、65438+10月065438、65438+5月0988。
中國佛教史籍概論,陳遠著。作者對六朝以來歷史研究中常被提及的佛教史書按成書年份進行了介紹,並運用豐富的史料對書名、簡稱、同義詞、作者簡歷、卷數異同、版本源流、內容體系等問題進行了分析,糾正了《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有關佛教史書的錯誤。對研究佛教史和其他歷史典籍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推薦版:中華書局1962 11版。
3.佛教史妳好釋迦牟尼佛,即如來佛,約公元前624- 544年,說公元前564- 484年,原名喬達摩悉達多,(巴利文:悉達多瞿曇;;梵文:Siddhārtha喬達摩),意為“壹切正義的成就者”,佛教創始人。
成佛後被稱為釋迦牟尼,被尊為佛,意思是完全明白的人。民間信眾稱他為佛。
最初,他是古印度卡匹羅威王國(在今天的尼泊爾)的王子,釋迦牟尼,屬於恰特裏種姓。父親是凈飯王,母親是莫耶夫夫人。
菩薩是巴利語“菩薩(拼音:duǒ)”音譯的縮寫。梵文是Bodhisatva,“菩薩”的中文翻譯是“覺醒”,“薩禪”的中文翻譯是“眾生”或“眾生”。除了壹般的菩薩,還有觀音、地藏、文殊、普賢等“大菩薩”。梵文為Mahāsattva,中文音譯為Mahasa,也譯為“達實、史聖、石開”。
十八羅漢指佛教傳說中永生於世、護法的十八羅漢,出自十六羅漢加二尊者。都是歷史人物,釋迦牟尼的弟子。
十六羅漢主要流行於唐代。唐末開始出現十八羅漢,宋代盛行十八羅漢。十八羅漢的出現;這可能與中國文化中對18歲的傳統偏好有關。
4.佛教的歷史3038年前,釋迦牟尼佛在印度菩提樹下悟道成佛。
(這是中國近代禪宗高僧徐允大師倡導的,現在主流是2554。)我們稱釋迦牟尼佛為佛、佛、佛。佛陀成佛後,天帝請佛陀告訴他,佛陀講經四十九年,然後他就死了。
僧侶在西周就已經到過中國,佛教在漢代傳入中國。佛教在中國慢慢分為五宗。南北朝時,禪宗創始人達摩將禪宗傳入中國,為禪宗始祖,傳至六祖慧能。禪宗也分為五種情況。唐宋時期,禪宗在中國興盛。元朝以後,由於人們的基礎不如古人,凈土宗開始比禪宗傳播得更快。近代有凈土宗的尹光、禪宗的虛雲、玄化宗等大師。
5.兩漢三國南北朝時期佛教的發展史。在兩千多年的歷史中,佛教的繼承者中國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擊,沒有什麽比“三武壹案”(三武壹案分別是北魏的太武帝、北周的武帝、唐朝的武帝和後來的周世宗)的教義更難的了。
壹、法律之難簡要分析“三絕壹案”給當時中國的佛教帶來了沈重的打擊,也給當時的社會發展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據歷史記載,北魏皇帝吳泰對佛教非常尊重。他曾經邀請沙門高德贊美佛教。
尤其是在四月初八的浴佛節,佛像經過時,他親自登上城樓觀看慶典,並撒花以示敬意。後來,他聽從了的奉承,逐漸皈依了寇的“石天道”
公元445年,興城蓋武之亂演變為長安之亂,太祖親自領兵鎮壓蓋武。到了長安,看見壹個沙門在廟裏種麥種馬。此外,神廟裏還有弓、箭、矛和盾等武器。
皇帝大怒,認為薩滿和蓋武合謀造反。在廟裏發現了釀酒器具和大量財物,還有藏女人的山洞。太祖皇帝被長安廟裏薩摩亞人的不道德行為激怒了,崔浩緊隨其後,敦促皇帝毀佛。
於是,太祖采納了崔浩滅佛的建議,斷然上書廢佛,殺了薩滿,燒了佛經,下令全國各地廢佛。然後在446年,太祖下令主管部門通知地方官員焚燒佛經,坑害薩摩亞人。
雖然當時執政的皇子黃多次反對處死薩滿、焚燒寺廟佛像,但太祖視佛教為虛妄,斥佛教為“西榮假生,生妖”,接受了的排佛思想。他痛恨佛教,說:“沒有我,誰能除掉這歷代的偽造品?”整個北魏時期開展了壹場激烈的廢佛運動。據《高僧傳》卷十《譚石傳》,“太平七年,滅佛,發兵燒掠寺院,全系統僧尼皆知。”
逃出來的都被派去追捕,逃出來的會被貓頭鷹斬首。在壹個領域內,沒有再薩滿。“明朝繼承的太祖皇帝,因寇道士和的假話煽動,遭受了中國佛教光輝歷史上的第壹道傷痕。
為什麽這麽難?原因如下:第壹,佛教是外來的宗教,是外來的意識形態和文化現象,它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必然會引起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沖突。第二,佛教的發展需要巨大的經濟力量做後盾。寺廟經濟的過度發展侵害了統治階級的利益,引起了他們的不滿。
各種矛盾交織在壹起,導致統治階級用政治手段來解決。比如僧尼享有免於稅徭役的特權,他們在當時大多不直接從事生產。
所以僧尼太多會影響國家的稅收和勞動。此外,大量的寺廟和城樓也會消耗巨大的人力物力,也會影響國家的經濟實力。
總之,佛教勢力的過度擴張給封建統治勢力帶來了壹些不利因素。再次,在意識形態方面,佛道鬥爭的加劇也是太祖滅佛的原因之壹。
當時的道士寇通過司徒雷登的途徑向太祖宣傳道教,使太祖逐漸信奉道教。440年,改國號為“太平真君”,證明他接受了道教,後來到道壇受封,正式成為道士。
此外,篤信道教的司徒崔浩,博學多才,深得太祖信任,堅決反對佛教。所以,太祖滅佛,可以說是佛道鬥爭的結果。然而,促使太祖皇帝反對佛教的直接因素是壹些佛教僧侶的違法行為。
雖然因為黃太子的秘密庇護而減少了損失,但這壹行動對佛教徒的思想和心理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直接影響了佛教後來的發展。2.北周武帝滅法後,北周初信佛,因為迷信,知道黑為王,又怕薩滿,道士張斌,計劃滅佛。他把著名的薩滿道士聚集在文德殿,衡量三教優劣,以廢之。
薩滿道安寫了《兩教論》,說“救形的宗教叫外在,救神的宗教叫內在”。皇帝問群臣,有拒絕就放棄。六年後,皇帝掀起了佛道論戰。法師玄奘與道士張斌針鋒相對,客人不服委屈。皇帝親自和玄奘爭論,也無法讓玄奘屈服。皇帝於是下詔廢除兩教,得知薩滿要回歸世俗,實際上是滅佛立道,北方地區的佛教壹度消失。
太祖皇帝在滅佛後不久,被侍從宗哀等人謀殺。452年,魏即位,上書復興佛教,立即激起了佛教徒對佛教運動的狂熱。
人們目睹了崔浩的斬首,以及太祖的突然死亡,確信佛教中有因果報應,但他們都感到害怕。因此,北魏佛教再度興盛。
然而,我們在北周時期再次遇到的卻是佛教史上的第二個佛法難。北周武帝起初並不反對佛教,但為了滅齊,統壹北方,建立功業,強兵應該先富起來。
於是采取了“僧中求兵,塔寺下取地”的佛教政策。對於日益奢華的佛教,必須進行整頓和改革,再加上世俗派高僧魏的上述計劃,道士張斌的策劃,最終導致了佛教的滅亡。
當時世俗化的薩滿寫道:“唐瑜無佛圖安,齊梁失廟。”說明國家的治理不在於佛教,恥於佛教,指責佛教非正統的漢武帝也同意。
因此,梁武帝多次召見薩滿、道士和官員,以辨別好壞。577年10年間,周武帝主持了七次三教之辯,其中以佛道之辯為主。
570年,薩滿真鸞提出笑論揭露道教的謬誤,笑論被武帝當場燒死。另壹方面,道安的“兩教”痛斥道教,認為“佛家,格言窮盡,生於歧途。”
但漢武帝尊儒教為三教之首,認為“六經中儒教之大政術,忠孝,順乎天下,故必存之。”但他們討厭和尚,說和尚尼姑崇拜偶像,愚弄百姓,濫用公款,還說佛教來自國外,不應該崇拜。
他說:“佛生於西域,傳於東夏。
6.《中國佛教史》,任主編,任、、楊、易等編著。,分別描述了三國、兩晉、南北朝的佛教歷史。
這本書首先討論了秦漢時期中國流行的宗教迷信和魔法技術。佛教進入中國以來,壹直被置於中國本土傳統文化的從屬地位,探索佛教流行的社會歷史條件,以及中國文化從依附到融合、成長、壯闊、停滯、衰落的發展演變過程。每卷都附有漢三國兩晉南北朝譯經目錄、歷代佛經記載的譯經數量、中國佛教大事年表、印度佛教哲學、索引等資料。第二卷也有四幅插圖,包括十六個國家的簡要名單。
推薦版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6月1985、10月165438、5月1988出版的《中國佛教史籍概論》,作者陳遠。作者對六朝以來歷史研究中常被提及的佛教史書按成書年份進行了介紹,並運用豐富的史料對書名、簡稱、同義詞、作者簡歷、卷數異同、版本源流、內容體系等問題進行了分析,糾正了《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有關佛教史書的錯誤。
對研究佛教史和其他歷史典籍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推薦版本:中華書局1962 11版。
7.宋元明清時期中國佛教的佛教史,中國佛教經歷了晚唐五代兩次法律困境,以及改朝換代戰爭後,由於典籍流散、寺院被毀、僧人被逼等原因,,佛教幾乎沒落了。直到宋代才有了壹絲恢復的跡象。只有宋元到八百年盛世清朝的佛教,因為國運不旺。佛教雖延續,但不如隋唐興盛。此後,佛教改變了傳統形式,逐漸趨向於生活實踐和宗派和諧的路線。佛教已經融入中國的文化,這是宋元以來中國佛教的特點,從托米佛教信仰的結社,農林寺廟經濟生活,到與儒道的和諧,禪、凈、教、戒的和諧。總的來說,佛教在北宋時期(1960-1126年)興盛,南宋至明朝世宗時期(1127-1566年)平淡。從明末到清朝,穆宗又興盛了壹段時間,但佛教又衰弱了太久,仍然沒有北宋那樣興盛。在道安和慧遠兩位佛教界領袖的努力下,本期經典翻譯工作進展順利。道安首先在長安招募易學高僧,組織翻譯場。所需資金由傅堅保障。他對翻譯風格提出了“五失三難”的論點,要求“不要失義”,以達佛旨,開啟直譯翻譯的新時代。慧遠繼承了道安的野心,以廬山為中心,在天竺招募了許多西域高僧翻譯經文,如僧伽提婆和佛馱跋陀羅。所以有“蔥外有奇聚,關中勝,故來聚此者遠矣”之說。雖然二師本身不是翻譯家,但卻是真正推動翻譯的開國元勛。
鳩摩羅什是這壹期最重要的譯者。秦末洪帝第三年,姚興以國師之禮,迎羅師到長安,在逍遙園組織了聲勢浩大的翻譯講習所,這就是國師翻譯講習所的創建。當時由項翻譯的顧問有三僧、、齊、法琴、道表等800人。根據開元佛教的記載,師徒翻譯的經典有《阿彌陀佛經》、《維摩詰經》、《火眼金睛》、《金剛經》、《十住毗婆沙》、《上》和《十二》。總的來說,由於他精通漢語,知識面廣,羅氏的譯作采用意譯,重視簡潔和精華,達到了原文的目的,通順易讀,樹立了經典翻譯史上新的裏程碑。他是歷代最受歡迎的翻譯家,他的譯本流傳最廣,後人尊稱他為中國四大翻譯家之壹。羅氏翻譯經典的事業帶來了很多翻譯家,包括泰莎,羅氏身邊還有幾十個人,比如佛馱跋陀羅和曇無讖。南北朝時期,翻譯業依然興盛,部譯作品尤為出彩。東晉時,羅師專修龍樹般若學知識,但這壹時期逐漸強調對世界的知識本位學習,其中有真意翻譯說、取大乘說、中土辨華說、舍壹切說、大乘覺悟說等。,都是法律的關鍵。在紀在華的二十三年間,* * *翻譯了六十四卷儒家經典,影響卓著,也是中國四大翻譯家之壹。經典二次翻譯的特點是由於國家的重視和保護。在龐大的翻譯機構的優勢下,高僧雲集,協助翻譯,因此可以發展為系統翻譯和介紹大經的能力,使得典籍翻譯呈現出高速發展的趨勢。這壹期翻譯經典的特點在於,主要譯者由外來和尚變成了國內和尚,以玄奘和易經為典型代表。唐太宗貞觀三年(629年)玄奘西行求法,17年後回國,帶回502部佛經,657卷。唐太宗在吉恩寺為玄奘設立了翻譯院,並招募高僧負責撰寫、證義等職責。翻譯領域的組織比以前更加完整。玄奘自律甚嚴,壹日不曾懈怠。十九年間,他翻譯了七十五部經典,1335卷,數量為歷代之冠。他翻譯的經典,如《王公經》和《大菩薩》也是傑作,還有許多唯知著作,如《瑜伽師地論》和《唯覺論》。玄奘對經典的翻譯達到了頂峰。易經是繼法顯和玄奘之後西行的僧人。他在印度留學20余年,精通梵文和漢文,在長安和洛陽主持翻譯界工作10余年。* * *翻譯了56卷名著,翻譯的數量和質量都很優秀。他與玄奘並列為中國四大翻譯家之壹。
此外,蘇哈卡拉辛哈、金剛之和不空翻譯了大量的深奧經典也是這壹期的特色。總之,這壹期在經典翻譯前兩版成果的基礎上,創建了更為完整的翻譯機構,使經典翻譯達到了頂峰。在接下來的200年裏,翻譯行業逐漸衰落。直到北宋太宗太平五年、興國五年,才復興翻譯界,並設立印刷書院。翻譯領域的組織和體系更加完備,但經典翻譯理論與前期相比已無足輕重。時至今日,宋元時期已有翻譯,但大多不是從梵文翻譯成中文,而是從日文、藏文、巴利文和西文翻譯成中文。翻譯經典不是壹件容易的事情,從譯者、經典的來源到語言和文字的選擇、翻譯的風格等等。,這些都很難確定。因此,在翻譯經典的過程中,為了適應時代的需要,不斷提出改進和創新的方案。比如東晉的道安說“五書失三不易”,閆妍主張譯者要有“八備”的資質,在審慎嚴格的管理下,典籍翻譯成就了浩如煙海的中國三藏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