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詩歌文化起源於祭祀儀式,萌芽於民歌,興盛於詠誌。不幸的是,現存最早的詩集是《詩經》。從春秋到戰國,演變為騷體,古樸而深邃,是先秦詩歌文化的獨特分支。秦亡漢,樂府興盛,詩苑再起。入魏時聽到五個字,尤其是“曹父子三人”和“建安七子”的輝煌創造。魏晉之交,有“竹林七賢”;西晉有張三人,魯二人,潘二人,左壹人,東晉有。這壹時期,詩歌的境界和視野被拓寬,歌唱也越來越流行。物是人非,歲月流逝到了南北朝的宋齊。四字、五字、六字、七字不斷重復,出現了《大小謝》、《七字始祖》、《竟陵八友》,有田園詩,有山水。
詩情畫意,淡雅清麗,齊梁風格堪稱唐代以前的專屬春色。盛唐也是詩歌的盛世。詩韻之工,音韻之美,語句之精,意境之廣,真是登峰造極!然而,杜麗雖有“詩人聖人”加冕,仍有群星閃耀千古!詩中有詞,南北朝已見,晚唐盛行於教坊。至於大宋,則逐漸跳出弦外,成為跌宕起伏的詩篇,可謂詩史絕無僅有。與詩歌相比,詞有更多的外延和傳承,也表現出酣暢淋漓的抒情性。宋代詞人數以千計,而嚴信更是壹枝獨秀。另外,警句押韻千百首是真的,但對前人來說並不古,後人往往自縛手腳,成為歌詞之風。元明時期對詩歌進行解讀,越來越迎合民間娛樂的需要。於是,《街頭旋律》《鄉村廣場小調》大受歡迎,最終開花結果,成為壹代奇葩歌曲。有句話說:唐後無詩,宋後無詞。總的來說,這是壹種廣義的詩歌境界論;狹義來說,不壹定。明代高啟的詩歌有漢魏之輝煌,有唐宋之美,頗有承前啟後之典範。嘆青山在,文為大忌,冒著讓人難堪的風險,風華正茂時遭受腰斬。與其說唐朝以後沒有詩,不如說文字獄以後沒有詩。至於清代,詩人眾多,詩詞數不勝數,但多是在諸侯滑溜的空氣中熏出來的,缺乏品格,傳世佳作的人少之又少。有壹萬多首詩,但我沒見過壹兩句。我該怎麽說呢?不過,能佩服風骨氣節的,還是龔自珍和板橋。
2.古代文學常識
《史記》簡介:《史記》起初沒有固定的稱謂,或稱“太史公書”或“太史公公基”,省內也稱“太史公公基”。“歷史
“紀”原是古代史書的統稱。自三國以來,《史記》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名。作者司馬
動,字長,左鳳儀夏陽人。生於漢景帝五年,卒於漢正帝三年。司馬遷的父師
馬謖在漢朝中央任職,負責管理皇家書籍,收集史料,研究天文歷法。司馬談打算寫壹篇通訊。
歷史,他在願望實現之前就去世了。臨死的時候,他告訴司馬遷,要完成他未竟的事業。司馬遷小時候很努力。
十歲時,他開始學習當時的古文。後來跟隨董仲舒、孔安國研究《公羊春秋》和古文歷史。漢元朔皇帝
三年,司馬遷二十歲,充滿求知欲,漫遊祖國名山大川,考察古跡,到處收集傳說。穿過右邊
司馬遷通過對西漢開國前後的名勝古跡和史實的實地考察,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為後來編纂史記做了鋪墊。
做了充分的準備。司馬談死後,司馬遷繼承父業,立下官令,所以能夠看到大量的書籍、文獻和國家檔案。
案,這是司馬遷編纂史記不可或缺的條件。漢武帝元年,司馬遷開始寫史記。
天漢二年,李陵領兵隨李光禮攻匈奴,大敗投降。漢武帝問司馬遷如何看待李陵,於是司馬
據說李陵投降是因為寡不敵眾,又沒有援軍,責任不完全在李陵身上。漢武帝認為司馬遷有意取代李。
靈告退,並譴責李廣利,李夫人的哥哥,漢武帝的女兒。於是,司馬遷被投進了監獄,判了貪汙罪。三年後。
他被赦免出獄,更加努力地寫史書。兩年左右的時間,基本完成了編纂。司馬遷死後多年,
他的孫子楊雲將這部52萬多字的不朽名著公之於眾。
《史記》是壹部貫穿古今的通史,從傳說中的黃帝開始,壹直寫到武帝元壽元年,描寫中國。
大約有3000年的歷史。據司馬遷記載,傳記12部,表10張,書8部,世家30家,傳記70部。
* * *壹百三十篇。班固在《漢書·司馬遷傳》中提到《史記》缺十篇。三國魏指出,這十篇都是“風景”
《皇帝傳》《武帝傳》《禮記》《樂書》《法紀》《漢以來將領年表》《日本人傳》、
三王世家,龜甲傳,福晉傳。後人大多不同意張炎的說法,但《史記》不全是真的。
這是毫無疑問的。今天的《史記》也是130篇,還有幾章顯然不是司馬遷寫的,而是漢元帝當皇帝時的伯寫的。
學者楚對《史記》進行了補充,本版《史記》中的“楚先生說”就是他的補充。
《史記》的材料範圍很廣。當時,世界書籍、國語、國策、季芹和楚漢在社會上流傳。
《春秋》和《百家爭鳴》等著作、國家文獻檔案、田野調查獲得的材料,都是司馬遷寫的。
重要材料的來源。尤為可貴的是,司馬遷對收集到的材料進行了認真的分析和篩選,剔除了壹些廢話。
對於壹些無法澄清的問題,我們要麽采取懷疑的態度,要麽記錄各種意見。由於材料廣泛,對歷史進行了修訂。
因此,嚴肅地說,《史記》信息量大,內容豐富。
3.中國古代各種文化的常識
古代的關東是指函谷關或潼關以東的地區,現代指山海關以東的東北地區。
曹操《豪李星》:“關東有義士,為群雄而戰。”指潼關以東地區。
關西是指函谷關或潼關以西的地區。赤壁之戰:“馬超、韓遂還在關西,是曹操的後患。”
關中指的是不同的地區,古人習慣把函谷關以西的地區稱為關中。《鴻門宴》:“沛公欲為關中王,使子嬰為相。”
《論秦》:“先帝之心,以為固於關中。”古代稱西域為新疆及其西域。
《雁蕩山》:“據西書記載,阿羅漢·諾羅敦住在震旦紀東南雁蕩山芙蓉峰的龍背。”靈橋五嶺的別稱,指嶽城、杜旁、朱蒙、七田、大禹等五嶺。
《采藥》:“靈橋草,靈動不雕。”(這裏特指兩廣)。
朔漠指的是北方的沙漠,或者簡稱“朔望”,指的是北方。《采藥》:“碩墨為桃,李,夏容。”
《木蘭詩》:“新月傳金,寒光照鐵衣。”新月指的是北方的風。
林的風雪山寺“迎著北風還回來”指的就是北風。百越又名百越、朱越。
古時候,越人居住在* * *廣東各地,統稱百越。古漢語中,常指南方地區。
論秦,“取百越之地於南”,“采藥”,“皆曰桃、李、冬果”。五嶽五大名山的總稱,即東嶽泰山、西嶽華山、中嶽嵩山、北嶽衡山、南嶽衡山。
夢裏登天目山:“登五嶽之巔,影貫神州。”京畿道首府及其周邊地區。
左軼事:“左鄉祖,公學京畿。”三輔在西漢時,最初是指掌管京畿地區的三個官員,後來泛指這三個官員管轄的地區。
《張衡傳》:“恒韶山屬文,遊於三輔。”“還記得王鐘的《蘇公敖》嗎:“壹男壹女,娶了吉國官員的老婆。”
隋唐以後,簡稱為“輔”。三秦是指潼關以西的關中地區。
秦朝滅亡後,項羽把這個地方給了秦軍的三位將軍,因此得名。辭別都督入蜀:“隔三秦之墻,隔五河之水。”
古代壹個縣的行政區域。秦以三十六郡統壹天下。隋唐以後郡縣互稱,明清稱府。
論秦,北收重點郡,琵琶出行,元和遷司馬,九江郡十年,赤壁之戰,有六郡多兵,精糧。見文章“縣”為國家。
《隆中對》:“自董卓來了,英雄共起,越州連郡者不計其數。”《赤壁之戰》:“荊州百姓附符,逼兵乘勢。”
道學和漢朝在少數民族地區設立道學,是壹種行政特區,相當於壹個縣。唐代道教先是監區,後是行政區,是國家壹級以上的行政單位。
明清時期行路設省,巡道是壹個小的行政區域,巡道只是壹個監控區域。“譚嗣同”螺旋上升寧夏道,這裏的“道”是指道長。
魯宋元的行政區域相當於現在的省。{南巡指南>序:“除右丞相、唐朝使臣外,其余兵馬皆歸我管。”
《永遇樂京口顧北亭懷古》:“望路中間,猶可憶,火將揚州路。”古代山水陰陽以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
《龔宇沂山》:“指豫南,達漢陰。”“漢陰”指漢水以南。
《登泰山》:“泰山之日,文水西流;其陰,水向東流。”《遊寶蟾》:“所謂華陽洞,又名華山之陽。”
南京等古稱也叫建康、金陵、江寧、白下。劉敬亭傳:“嘗受命於金陵。”
《病梅酒家》:“龍蟠在江寧...都產李子。”《梅花嶺》:“吳仲孫召公隗囂起兵,持之於白地。”
再比如揚州叫廣陵、未央,李白《去揚州途中別孟浩然》:“煙花三月去揚州。”姜夔《揚州慢》:“淳熙兵施於日,賜於未央。”
再比如杭州叫臨安、武林,蘇州叫姑蘇,福州叫三山,成都叫金冠城。劉敬亭傳:“讀完東京夢中華和武林舊事。”
《楓橋附近夜泊》:“姑蘇城外寒山寺,子夜鐘聲到客船。”《《春夜喜雨》》:“妳看那紅濕處,金冠城花重。”
序:“從海道到永嘉來三山,是壹卷。”。
4.古代文化常識
古代的年齡、月份、日期和時間方法
紀年法
1年號年表:中國最早的年表是用諸侯登基的年份來表示的。就拿“袁,二,三……”作為序數直到死亡。如:魯諾之年,呂莊公十年。從西漢武帝建立元朝開始,年號和年號就按照“元、二、三……”的順序使用,年號的變化又開始了。如:元嘉元年,漢末建安中期,元和十年。新王即位,須改年號,重記年號,稱為“改元”如:“是夏王,改京燕”。2幹支年表:幹支,天幹地支的統稱。a、B、C、D、E、G、辛仁奎稱為十幹,用來表示序。子醜陳中午已經打電話給十二分局記時間了。十個莖幹和十二朵循環的花配成甲子、乙醜、丙寅...葵海,然後甲子重新配,正好是六十,通常叫六十花甲子,反復循環使用。自東漢以來,采用了莖和枝的年表。比如“要記住周公的被捕,我期待丁卯的進軍。”3年,幹支年結合。例如,“順治二年四月,甘龍丁海東”。
陰歷法
1用序數表示:壹月,二月,三月...十二月。壹年開始的壹月也被稱為第壹個月。古人還有“造月”的方法,就是用十二月搭配十二支來表示月份。通常,冬季至日所在的夏歷十壹月的配子稱為建子月,由此得出十二月為建醜月,正月為建陰月,十壹月為建亥月的結論。2按四季:每個季節三個月,按孟仲季的順序排列,如孟春、仲夏等。
吉日發
1用幹枝標記日子:如六月丁醜(即六月初九),夏辛吉(即十三)。因為六十甲子和夏歷兩個月的天數(五十九天)不壹樣,所以月支的名稱和日期也不完全對應。2 .按第壹天的序數,第二天至第三十天。每個月十五末的這三天都有特定的名字,分別叫做“新月”、“希望”和“晦暗”。(4)守時法古人用守時支表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相當於現在的兩個時辰。從23點(也就是晚上11點)到晚上1點,配子按順序推進,前壹個小時為始,後壹個小時為正,相當於把壹晝夜的十二個小時分成二十四個小時。搭配見十二點與十二地支關系表。黃昏12點,人們會在午夜啼叫,太陽會在日出時升起。正午時分,太陽會落下。
捍衛海子醜的十二個名額陳下午還沒有報名。
24: 00 19-
21 21-
23 23-
1 1-3 3-5 5-7 7-9 9-
11 11-
13 13-
15 15-
17 17-
19
甚至20-
22 22-
24 24-2 2-4 4-6
五更壹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
5.中國古代文學常識
第壹部分是先秦文學概述(36學時)(1學時),以及先秦文學的範圍。
2.中國文學的開端;原始歌謠和古代神話;神話是中國童年的百科全書,是中國文學遺產中最早的瑰寶。3.中國第壹部詩集《詩經》。
作為古代現實主義文學的源頭,《詩經》在文學表現對象和表現手法上都具有開拓性的意義。4.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和“百家爭鳴”局面的出現,促進了散文的繁榮。
歷史散文、雜文如林,名家輩出,為中國散文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5.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壹位偉大的詩人。以《離騷》為代表的優秀詩篇,充滿了崇高的思想感情、愛國主義精神和浪漫主義的神奇色彩,開辟了中國浪漫主義的優良傳統。
問:先秦文學的大致情況是怎樣的?第1章上古神話(2小時)1,神話與神話生成。馬克思認為,神話是“在人們的幻想中經過無意識的藝術方法加工的自然和社會形式。”
神話的產生與原始人的生產力水平和思維能力密切相關;神話生產的方式通常包括勞動生產和宗教活動。2.神話的內容。
中國古代神話非常豐富完整,有宇宙形成的神話,有人類起源的神話,有英雄的神話,有洪水的神話,還有各種關於神的種類、習性、形態的描述性神話。3.神話藝術及其民族特色。
古代神話是原始浪漫主義的體現,用誇張和幻想的方式表達原始人對自然和社會的認識和想象。中國神話有其鮮明的民族特色。它在內容上歌頌了無盡的創造精神,表現了不屈不撓的頑強追求,歌頌了不屈不撓的奉獻精神,具有積極的浪漫主義精神,充滿了藝術色彩和幻想。
4.神話的意義和影響。問題:1。古代神話的內容和特點是什麽?2.古代神話和原始宗教有什麽關系?第二章是周代詩歌與詩經(13課時)1、古代諺語、咒語與周詩歌的形成。
在《詩經》之前,中國古代詩歌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古諺和古咒是早期詩歌的兩種主要形式,也是周詩歌的前身。周代是中國古代詩歌的大繁榮時期。除了《詩經》之外,《周易》、《左傳》等書中保存的詩歌也很多,可以和《詩經》相提並論。
2.詩經的體系與編纂。《詩經》收錄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的305首詩歌。
分為風、雅、贊三個部分。有300首詩的地區包括今天陜西、山西、河南、河北、湖北和山東省的全部或部分。
有些是民謠,有些是貴族文人創作的。大多數作者的名字已經不存在了。以往關於《詩經》的輯佚,眾說紛紜,其中影響較大的有獻詩說、集詩說和孔子刪詩說。
現在很多人認為《詩經》的編纂是由朝廷和地方督撫、樂師共同完成的。《詩經》在先秦時期只叫《詩經》,漢代以後才被儒家奉為經典。
3.《詩經》分類概述。(1)周部落史詩;(2)政治諷刺;(3)賦詩;④農事詩;⑤愛情詩;6雜詩。
《詩經》是周代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的反映,周代各階層人民的生活和感情都在《詩經》中得到印證。有的展現了周人的成長史;有的表現了貴族、文人、小吏、百姓乃至社會政治的奴隸的焦慮或不滿;有的表現貴族的禮樂生活和顏的享樂娛樂及節日慶典;有的展現小國寡民、小官吏無法駕馭的社會現實,抨擊作息不均;有的表現周人的農業生產;有的表現愛情和家庭婚姻的甜蜜或不幸;有的描寫周代婦女被遺棄的社會問題;有些反映了家庭、宗族和朋友之間的關系和友誼。
總之,《詩經》從多方面展現了周代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壹部現實主義的傑作。4.詩經的藝術成就。
①《詩經》的現實主義藝術特色和技巧;(2)敘事、推理、抒情、景物描寫和議論的藝術手段;(3)《詩經》的句式和章法;④《詩經》的語言藝術;⑤《詩經》中的富弼興手法。思考題:1,什麽是六義、四始、毛詩、四言詩、變風為雅?2.《詩經》的主要內容是什麽?3.《詩經》的主要藝術特色是什麽?4.傅碧興的藝術手法在《詩經》中的具體體現是什麽?第三章先秦歷史散文(5小時)1、先秦歷史散文發展的基礎。
社會巨變;思想文化領域的新氣象;社會發展對史書體例的新要求。2.殷商至春秋時期的歷史散文。
甲骨文和金文是古文系統的起源;《周易》是占蔔之書,也表現出壹定的歷史內容;《尚書》是最早記單詞的史書。《春秋》是最早的編年體歷史大事記。3.《左傳》。
《左傳》作者;《左傳》的風格和內容;《左傳》的藝術:《左傳》雖然是壹部歷史著作,但卻富有文學性。其敘事講究故事性和戲劇性,情節緊張動人。它擅長寫戰爭,尤其是城濮、姬閬、堯堯、長勺等戰役,都描寫得條理清晰,首尾齊全,變化多端。《左傳》尤其擅長寫人行辭令。
4.《國語》。《國語》的文體和內容;《國語》的藝術:《國語》的成就遠不及《左傳》,但也有壹些對話幽默、故事生動、人物刻畫細致的優秀篇章。
5.戰國政策。戰國策的風格;《戰國策》的寫作過程;《戰國策》的內容與藝術:《戰國策》反映了戰國時期縱橫家的思想,塑造了生動的縱橫家形象,客觀地看待政治家、縱橫家的權謀和詭詐。
6.古代文學知識
四書是四部著作的總稱:《大學》、《中庸》、《論語》、《孟子》。
五經是指《周易》、《尚書》、《詩經》、《禮記》、《左傳》。
《四庫全書》是中國古代最大的官方修訂書,也是中國古代最大的叢書。據《文錦閣集》記載,此書收錄古籍3503種,79337卷。“文房四寶”的名稱起源於初唐。唐初官方藏書分為經史四疊,稱為“文房四寶”或“文房四寶”。經史子集四分法是古籍分類的主要方法,基本涵蓋了所有古籍,故稱“全書”。
整套書分為經、史、書、集四個部分,共44類。還包括《論語》、《大學》、《孟子》、《中庸》、《周易》、《周立》、《禮記》、《詩經》、《孝經》、《尚書》、《春秋》、《史記》、《爾雅註疏》、《說文解字》。
我國古代兵書很多,其中《吳京七書》編撰了七部著名的兵書:《孫子兵法》、《伍茲兵法》、《劉韜》、《司馬法》、《三略》、《魏遼子》、《李問》。還有其他著名的藝術書籍:《鬼谷子》、《尹福經》、《孫臏兵法》、《三十六計》等等。
7.古代文學常識
格律詩起源於南朝齊永明的沈約等註重韻律和對仗的新體詩。它們定型於初唐的沈全祺和宋文誌,成熟於盛唐。押韻要求詩中字數統壹,每首詩為五言、六言、七言句,簡稱五律、六律、七律,其中
作品欣賞
六法罕見。通常的格律詩規定每首8句。如果只有6句,就叫短法;8句以上,即10句以上,稱為排他律或長律。通常完成八句,每兩句形成壹副對聯,算作四聯。習慣上稱第壹副對聯為破題聯,第二副為對偶句,第三副為頸聯,第四副為句尾聯。每首歌的兩三句對聯(即頜聯、頸聯)的上下句必須是對句。除了第壹副和第二副,中間的對聯必須是雙聯。次要法律的雙重要求更廣泛。押韻要求全詩押韻,押韻有限;第二、四、六、八句押韻,第壹句可以放或關,押韻的每壹句的字都是平仄的。上下句中有“平漲”和“平漲”兩種。另外,格律詩的格律要求也適用於絕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