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麻風病的癥狀是什麽?

麻風病的癥狀是什麽?

由於麻風發病很慢,早期癥狀不明顯,不容易查出其確切接觸史,所以麻風的潛伏期只能從流行病學史結合臨床推斷,平均3-5年,最短只有幾十天,老年人可超過10年。麻風病的早期癥狀是非特異性低熱、全身不適、肌肉酸痛和皮膚感覺異常。典型的麻風癥狀表現為不同臨床類型的麻風,如上述兩種極端類型的結核樣麻風和腫瘤樣麻風,以及介於兩者之間的幾種類型的持續變化。麻風的基本臨床表現是各種皮膚病變和周圍神經受累。上述癥狀也出現早,是診斷、鑒別診斷和分型的依據。皮損有不同的形狀和數量,包括原發性斑疹、丘疹、結節、皰疹和繼發性皮膚萎縮、瘢痕、鱗屑和潰瘍。紅斑見於所有類型的麻風,是疾病活動的標誌之壹。周圍神經炎是麻風的另壹個主要臨床表現,它往往是麻風的首發癥狀。少部分患者可能只有末梢神經炎損害而無皮膚損害,稱為單純性神經炎麻風,但僅有皮膚損害而無末梢神經炎者很少見。周圍神經損傷的特點和程度也隨機體的免疫狀態而變化。麻風病壹般不累及中樞神經系統。各種類型麻風的臨床表現如下。1.結核樣麻風的皮膚紅斑數量少而多,邊界清楚,顏色偏紅,反映其免疫力相對較強,能限制感染。周圍神經受累較少,但反應強烈,導致明顯浸潤和功能障礙,神經腫脹疼痛明顯,伴有明顯的局部感覺障礙和出汗。受累的常見神經有尺神經、腓總神經和耳大神經。神經功能障礙可進壹步導致肌肉萎縮、運動障礙和畸形。這種類型的麻風表現為患者有較強的免疫反應,有較強的自愈傾向,但當周圍神經幹受累,組織反應嚴重時,這種強免疫反應也可導致不可逆的嚴重畸形。2.交界性副結核樣麻風皮膚紅斑數量增多,顏色變淡,大紅斑周圍可出現小衛星斑。皮損邊緣清晰,分布廣泛,好發於面部、軀幹和四肢。神經損傷,如結核性麻風,又粗又硬。涉及的神經比前者多,感覺障礙和閉合式出汗出現的時間較晚,程度較輕。神經鞘內炎癥浸潤和結締組織增生,使神經腫脹增厚數倍至十倍。周圍神經多為混合神經,因此常伴有感覺障礙和營養障礙。通常溫度感知是最先涉及的,疼痛是其次,觸覺是最後。如果累及神經幹,首先是觸覺障礙,其次是疼痛和溫度知覺。該型麻風患者在免疫力恢復增強後,常出現I型麻風反應,表現為劇烈的神經性疼痛,常發生在夜間,患者難以承受,可進壹步加重原有的神經營養障礙,導致局部肌肉萎縮,臨床畸形。如面癱、手足功能障礙形成的“爪手”、“猿手”、“吊腕”。3.中界鱗翅目皮損為多形性、多色性,形態不規則,邊緣不清。皮損大小不壹,分布廣泛,不對稱。神經損傷是多處的,但只是中度腫脹,質地柔軟。這種類型可伴有粘膜、淋巴結、睪丸和內臟病變。免疫反應不穩定,易發生麻風反應和類型演變。在抗麻風藥物的治療下,可發生“升級反應”,並會演變到結核樣麻風的末期。在某些情況下,在某些因素的影響下,如果不使用抗麻風藥物治療,可能會發生“降解反應”,並發展到腫瘤麻風的末期。4.交界性瘤型麻風的臨床表現與瘤型麻風相似,但程度較輕。皮損已表現為斑疹、斑塊、浸潤、結節等,分布廣泛,常為彌漫性浸潤性皮損。晚期病例由於面部彌漫性浸潤,可形成特殊的“獅子臉”。神經損傷廣泛,但腫脹較輕,質軟。感覺障礙和肢體畸形也出現較晚,程度較輕。這類患者具有腫瘤型麻風患者特有的眉毛和頭發脫落,常表現為鼻粘膜病變、淋巴結腫大、睪丸和內臟型麻風損害。該型的免疫穩定性也較差,在抗麻風藥物治療下常出現“升級反應”,並演變為結核樣麻風。未經抗麻風治療,由於某些因素而退化為腫瘤型麻風。5.腫瘤型麻風是臨床麻風中免疫力低下的另壹個極端。表明病變範圍較廣,但組織反應損害相對較輕。皮損小而多,分布廣泛且對稱,顏色淺。雖然神經受累不明顯,但在中晚期病例中,由於廣泛的對稱性神經幹受累,可發展為嚴重的肌肉萎縮和畸形。皮膚浸潤損害的加深往往形成較大的結節和斑塊。發生在面部時,表現為嘴唇肥厚,耳垂腫脹,全臉呈大小不壹的結節狀斑塊,形成令人望而生畏的“獅子臉”。由於皮膚病變和血液循環障礙,四肢常出現水腫、皮膚萎縮、感覺障礙和難以愈合的潰瘍。眉毛對稱脫落,隨後明顯脫發。眉毛脫落是瘤型麻風的壹個重要臨床特征。鼻粘膜早期受侵,因浸潤肥大而進壹步糜爛潰爛,導致鼻中隔嚴重穿孔塌陷,最後形成“鞍鼻”。最常見的眼部損害是角膜和虹膜損傷,可導致永久性失明或失明。主要由麻風桿菌直接侵入或ⅱ型麻風反應引起。肝、脾可因麻風肉芽腫形成而腫大,但常無臨床癥狀,肝功能正常。睪丸萎縮往往會導致不育、陽痿和乳房增大。骨損害主要見於手腳的短骨,由於血液循環受累和營養失調而發生骨破壞和吸收。上述內臟器官損害多發生在晚期麻風病例,尤其是未經治療的患者,很少直接導致死亡。6.麻風病是所有類型麻風病的早期臨床表現。根據免疫狀態的變化,疾病可自愈或分別發展為其他臨床類型。其臨床表現為癥狀較輕,皮疹較少,發紅,淺神經輕度腫脹,但無感覺障礙或僅有輕度異常。內部器官沒有畸形或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