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論語》中的修養

《論語》中的修養

“若古欲明明優於天下,先治國;如果妳想治理妳的國家,妳應該首先把妳的家人聚在壹起;要想家人團聚,先修身體;欲修身,先正心;.....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治國,治國平天下。”(《禮記·大學》)我們可以把它看作是對壹個有德之人的人生價值的最高最完美的概括。達到“治國平天下”的最高境界,自然是人所不能及的,但在我們自己的事業範圍內,就應該把它當作壹種價值追求。而“修身”是做人的基本追求。

儒家的仁、義、禮、智、信,都與修身有關。修養在《論語》中體現得尤為淋漓盡致。毫不誇張地說,《論語》有壹部分講的是“修身”。所以《論語》堪稱教人修身的百科大典。無論是日本、新加坡還是香港,他們的學校用《論語》作為修身教材,絕不合適。他們有遠見。

修身養性,第壹,修德,第二,培養智慧,德才兼備,是修身養性的理想結果。而修德的首要任務就是修身養性。子曰:“弟子,進則孝,出則誠,信則信,無時愛人,而仁。有多余的精力,就去學文學。”都說要先了解“孝”、“誠”、“仁”,再了解“學文學”,這就明確告訴我們,修德應該是第壹位的。“仁、義、禮、智、信”被稱為中國倫理的“五常”,儒家為修德提倡“仁、義、禮、信”。走進《論語》,妳會發現修德之道無處不在。比如“立誌為仁,無惡不作。”“君子比喻義,小人比喻利。”“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交朋友不信?”這已經成為壹個眾所周知的說法。《論語》也告誡我們,莊重、慷慨、誠實、勤勞、善良(禮、容、信、敏、善)是人類的“五德”。關於培養智慧,《論語》不僅指出了“好學而不恥下問”的正確態度和“舉壹反三”、“舉壹反三”的學習方法,而且明確了書本知識與實踐的關系。孔子說,即使“背詩三百首”,也不能用於實踐(“以政教之,不可為之;有什麽用(“雖然很多,我也覺得”)?所以他主張學者要做“實學君子”。他還教導讀者不要知識面窄,要知識面廣,提出“遊於藝術”(即學“六藝”:禮儀、音樂、射箭、書法、數學)。

由此可見,《論語》對修身的評價是相當高的。所以,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這麽壹句古話:“從田字到庶人,皆以修身為本”(《禮記》)。學校是育人的聖地。修身養性自然是學校的主要任務。無論老師還是學生,都要“修身為本”,學會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