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常見的旗袍其實是由清朝的服飾改過來的。我們對清朝人印象最深的是他們的辮子。此外,清朝還有意控制學者的思想,銷毀了許多珍貴的書籍。接下來,我們具體看看清朝實行的政策。
1.統壹的辮子發型。說起清朝的辮子發型,現代人在影視劇裏見得多了,也不覺得有什麽奇怪的。但在清初漢人眼裏,這是壹種恥辱。清朝初年,漢人被要求剃發,這導致了巨大的內亂,統治者只能停止這些改革。之後,正是因為壹位官員的強烈要求,才再次進行了改革。
這位官員就是孫之獬,這位曾經投降清朝的明朝官員。我不知道他是想拍馬屁還是表示忠誠。他率先模仿滿族發型,剃了頭發,留了辮子。結果到了朝廷,漢官和滿意的官員都不認他,讓他無立足之地。因為當時滿漢官員都在行列中,漢人官員不喜歡孫之獬紮辮子,不讓他來漢隊;滿族官員看不起漢族官員,拒絕接受孫之獬。
孫之獬接連遭到滿清官員的嘲笑,顏面盡失。壹氣之下,他遞交了壹封要求統壹發型的信。從這件事可以看出滿漢的對立關系。統壹的發型可以打破兩者的對立,至少不會互相擠發型。
2.使用滿族服飾。更不用說衣服了。事實上,不同朝代的漢族服飾在風格和造型上都有壹定的差異。清人入關希望采用自己的服飾也很正常。而服裝的推廣,也更加順利。因為人們對穿什麽樣的衣服要求不高。清朝統治者在實行統壹服裝時,也吸收了明朝服裝的壹些質地,這被認為是文化融合。
3.以整理《四庫全書》為名,銷毀大量史書史籍。清朝對漢文化影響最大的應該是很多史書的毀滅。《四庫全書》大家都知道吧?這是紀曉嵐編的,很多人都讀過。但乾隆皇帝在讓人整理書籍的同時,悄悄銷毀了壹些史書。很可能是這些史書的觀點不利於清朝的統治,或者是統治者就是不喜歡那些書。
因為在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時期,壹個讀書人不小心就會得罪清朝的統治者,被處死。這就是當時牽連了很多人的文學監獄。不管這位書生是有意還是無意醜化清朝統治者,都會被處死,很多無辜的人也會受到牽連。也有可能乾隆皇帝會銷毀自己不喜歡的史書。
4.禁止裹腳。這個政策應該算是清朝頒布的比較合理的政策。漢族人壹直有裹腳的習慣,其實對女性健康是有害的。清朝的統治者來自草原,滿族女性不可能為了騎射而裹腳。他們還覺得纏足的習慣很不正常。然而,禁止裹腳的政策卻相當糟糕。因為不管妳怎麽禁止女人,她們就是想偷偷纏足,官員也攔不住。
總的來說,清朝為了統治漢族,進行了壹系列的文化政策改革,如改變發型和衣著,銷毀漢族珍貴的史書,同時下令禁止纏足的舊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