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話”壹詞出現於清末。清廷於1909年規定北京官話為“官話”,民國時期多次制定官話發音。新中國成立後,在1955中規定國家通用語言為普通話。官話的前身是明清官話,在此之前叫雅言。
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以河北省承德市灤平縣為普通話標準音主要采集地。1955年,確定現代標準漢語的名稱由普通話改為普通話,作為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寫入憲法。標準制定後,國務院於2月6日發布了《關於推廣普通話的指示》,1956,在全國推廣。
擴展數據:
1,來源:
(1),明朝:明朝初年,南京為其首都,南京官話受到尊重,南京官話作為官方語言,金陵雅音作為古代中原正統傳,被確立為中國漢語的標準讀音。
朱迪奪取了文健的皇位,遷都北平,主要是從南京遷都,從全國各地遷移了幾十萬貴族、富戶和百姓。以南京官話為基礎,影響了元代大都的發音。經過整個明朝的過程,北京官話(不同於北京胡同發音)初步成型。
(2)清朝:清朝貴族研究推廣北京官話,雍正時期在南方方言區推廣以北京話為基礎的官話,並設立“尹正圖書館”。公元1909年,清政府成立“國語編輯委員會”,正式將國語命名為官話。這是清朝第壹次正式命名漢語。
(3)中華民國:1911。民國成立後,次年2月在北平召開“中國語音統壹會議”,建立了歷史上被稱為舊國調的國調制度,確定了“北京調為主,兼顧南北”的國調。同時制定了第壹種音標。1913年,新成立的民國政府雖然制定了舊的國腔,但為了兼顧各地,還是帶有南京官話的入聲等特點。
2.推廣過程
中國幅員遼闊,方言眾多。由於不同方言之間的交流存在壹些障礙,不利於不同地方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出現了“地域文化孤島”現象。
這些“地域文化孤島”保留了不同地域先進文化的精髓和民間智慧,但由於語言不通,無法很好地溝通和互補。所以,需要有壹種* * *諧音來消除“地域文化孤島”,把中國廣袤大地上的壹切智慧都聯結起來。
推廣壹門語言是壹個漫長的過程,不宜操之過急。要處理好地方語言發展與推廣普通話的協調關系。推廣普通話的目標不是消除當地語言,而是消除交流障礙。但推廣中確實存在淘汰方言(如南寧的平話、白話)的現象,要把握好力度,明白過猶不及的道理。
因為語言多樣性壹直是中華文明珍貴的文化積澱之壹。語言也是如此。因為語言的多樣性,展現了中華文化的包容性和源遠流長的歷史積澱。因為多樣性,所有的人不會用同樣的思維去看待和思考問題。
北京話、大陸普通話、臺灣普通話、新加坡普通話和馬來西亞普通話在語音和詞匯上存在壹些差異。需要註意的是,北京話不是標準語,因為它是壹種無組織、標準化的北京城市方言。以上標準語都是在北京話方言基礎上標準化的產物。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普通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