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哪些部位治療痛經?中醫認為,痛經大多與寒涼有關,寒涼導致血瘀,如月經前、經期淋雨、遊泳、吃生冷食物等。還有壹部分痛經是由於情緒不適,氣滯血瘀,氣血不暢引起的。因此,宜采用活血化瘀、溫經止痛、散寒除濕的方法治療。那麽痛經艾灸哪些部位呢?
臨床觀察表明,艾灸具有活血化瘀、暖宮、除濕散寒的作用,其中艾灸的鎮痛作用尤為明顯。
1,三陰交足太陰脾經穴。小腿內側,腳內側踝尖上方3英寸,脛骨內側邊緣後方。
2.關元任脈穴。下腹部,前正線上,臍下3寸。小腸舉穴。
3.中極任脈穴。下腹部,前正線上,臍下4寸。膀胱的籌款點。
4.合谷手陽明大腸經。手背上,掌骨1和2之間,第二掌骨橈側中點。手陽明大腸經原穴。
5、子宮穴。子宮穴位於下腹部,臍下水平掌正中(臍下4寸)。左右四橫指之間的距離(離中心線3寸)就是這個點。揉宮穴、刺激宮穴是對女性生殖器的直接調理方法,療效顯著,具有活血化瘀、理氣止痛的作用。用雙手食指和中指按壓兩側的子宮穴,稍加用力,以酸脹為度輕輕按摩5分鐘。最好是腹腔有熱感。
6.太沖穴。在大腳趾和第二腳趾之間。具有明顯的疏肝止痛作用,不僅可用於治療痛經,還可用於治療其他婦科疾病。用左手大拇指揉右太沖穴,以感到酸痛為適宜。1分鐘後,換右手大拇指捏左側太沖穴1分鐘。
7.八分。八大穴對泌尿生殖系統疾病,尤其是女性生殖系統疾病有治療和預防作用。按摩八個穴位有活血行氣、活血化瘀的作用,按摩按壓對痛經有好處。
8.合谷穴。很多穴位都有鎮痛作用,合谷穴就是其中之壹。具有鎮靜止痛、舒筋活絡的功效,采用按摩。
寒性痛經吃什麽中藥好?痛經是困擾現代女性的壹大煩惱。如果不重視,還會引發很多婦科病。有些女性朋友平時手腳冰涼,腹痛難忍,月經量顏色暗,有血塊,這就是寒性痛經。寒性痛經的治療方法很多,可以通過藥物治療,也可以通過飲食緩解。治療痛經最常見的藥物是吃止痛藥和吃中藥調理。因此...寒性痛經應該吃什麽中藥?
中醫壹般根據疼痛的時間、性質、部位、程度,結合月經周期、量、色、質、兼證、舌苔、脈象來區分寒熱虛實,從而對癥治療。下面我就簡單介紹壹下針對不同體質人群的中醫藥方。
1.氣滯血瘀型的人,壹般在1 ~ 2天,或月經期,出現腹脹疼痛,月經量少,經血暗紫,有血塊。血塊排出後,疼痛減輕,胸脅脹痛,舌紫暗,舌側有瘀斑或瘀斑。膈逐瘀湯以疏肝理氣、化瘀止痛為治則,含有當歸、赤芍、劉寄奴、牛膝65438±05g,川芎、桃花、紅花、元胡、五靈脂、烏藥、香附65438±02g,枳殼、牡丹皮9g,甘草6g,丹參30g。
2、寒濕凝滯月經前後,腹部冷痛,按痛很厲害,熱痛減少,月經量少,色暗,畏寒便溏,舌苔白膩,脈沈。治療原則是溫經化瘀,散寒利濕。茴香6克,幹姜6克,肉桂6克,元胡9克,川芎9克,蒼術9克,沒藥65438±02克,赤芍、蒲黃、五靈脂、烏藥、吳茱萸65438±05克,當歸、茯苓65438±05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