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是周公的兒子伯禽的封地,被稱為禮儀之邦和幸福之鄉。孔子出生的時候,禮樂還完好無損。魯根深蒂固的禮樂傳統對孔子有著深刻的影響。
孔子晚年致力於教育,整理詩文書籍等古籍,編纂《春秋》。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葬於潞城以北的泗水。
孔子死後的第二年,魯哀公將孔子居住的大殿命名為“壽堂”,以示對孔子的敬意,並將孔子的衣服、鋼琴、汽車、書籍等保存在壽堂。
據《孔子祖居廣記》第二卷記載:“魯哀公在舊居建廟十七年,守廟數百座。"
孔子舊宅,又稱老宅門,內有壹座玉簪碑亭,相傳是孔子生前居住的殿堂所在地。孔廟作為最早祭祀孔子的地方,處處可見後世帝王、文人、達官貴人的痕跡。通過這些名人痕跡,可以反映出孔子這位至聖之師在人們心中的地位。
公元前195年冬,漢高祖始祖劉邦來到闕裏孔廟,“拜孔子於太牢”。同時封孔子第九代孫孔騰為“國君”,這是皇帝祭祀孔子的開始。
從愛公寺到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三百多年,是中國思想發展史上的壹個特殊時期。社會形態經歷了從奴隸制到封建制的轉變,適應奴隸制的意識形態理論被適應封建制的儒家意識形態理論所取代。
在這壹巨變過程中,經歷了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秦始皇焚書坑儒、漢初獨霸天下等壹系列思想運動。
漢初儒學在孔子基本思想的基礎上,經過曾子、子思、孟子和儒生的進壹步改造和發展,在政治上適應了當時大壹統社會的思想需要。
特別是董仲舒將儒學與神學有機結合,創立了以儒學為基本內容的神學目的論之後,儒學第壹次在理論上論證了封建集權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儒家的這種思想迎合了漢武帝的統治需要,所以被推到了排外的地位,而作為儒家創始人的孔子自然被推到了聖人的地位。隨著孔子地位的上升,供奉孔子的廟宇越來越受到歷代皇室的重視。
到唐朝初期,曲阜的孔廟已經初具規模。960年,宋太祖“拜謁孔廟,加詔修廟,繪聖賢聖像,用永安之樂釋飲。”962年祭夫子廟,十六戟立於廟前以禮”。
宋真宗1008:
送給他孔廟的歷史和唐太宗制作的150卷禦書,藏在廟裏的書樓裏。第二年春二月,孔廟建立。三月,孔廟被授桓桂儀,冠九冠九章,從公制。五月夏詔追孔子弟子,七月秋詔左丘明等十九人封爵。1010年,公布了奠酒儀式筆記和祭祀器皿圖,並研究了建廟問題。
晉代1142至1195期間,夫子廟修建了8次,元代修建了13次,明代修建了23次,其中夫子廟在1499年遭遇了壹場大火災,燒毀了廟內所有的房間。浙江道學監察官玉蓮請來修繕夫子廟,歷時四年,初具規模。
萬仞宮墻,原名陽勝門,是明代曲阜城的南大門。1512年,明武宗下令修建城隍廟並遷至城隍廟,開始修建曲阜磚城。用了10年才完成了明代嘉靖年間以孔廟為中心的曲阜縣城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功能的建設,使曲阜廟城的功能發生了歷史性的社會變遷。
所以明代的曲阜城墻以孔廟和孔府為中心修建,城南門設置在孔廟南門的對面,與孔廟相對應,相映成趣。
後來清朝乾隆皇帝來曲阜祭奠孔子。為了表示對孔子的敬仰,他親筆題寫了“萬仞宮墻”幾個字,立在城門上。
金盛宇鎮是夫子廟前的第壹個石頭廣場。這裏的“金盛宇鎮”這個詞還有歷史嗎?據說孟子對孔子有過這樣的評價:
孔子稱之為傑作。壹主,金音,玉振也。金音也是開始;於震也是人,他終於有條理了。
金盛宇鎮表示演奏音樂的整個過程,當鐘聲響起時,金聲開始,當搖滾樂響起時,於震結束。因此,孟子的說法象征著孔子對古聖先賢的思想匯集,贊揚了孔子對文化的巨大貢獻。
後來,人們把夫子廟前的第壹塊石頭廣場命名為“金聲玉振”。
金盛宇方震石雕,有四棵案樹,四周石鼓環繞,四根八角形石柱頂飾蓮花寶座,每根石柱上蹲著壹只雕刻簡單的獨角怪獸,俗稱“天煞”。
廣場兩側有雲龍戲珠的淺雕,廣場正面有明代著名書法家胡仁宗題寫的“金聲玉貞”四個大字。
廣場後面是壹座單孔石拱橋。橋面是二龍玩珍珠的石階。橋下,清水繞過半圓,就是盤水。可惜盤水被石頭擋住了,只有盤水獨自存在。
橋後東西各有壹塊石碑,在於金明立了兩年了。石碑上刻有“官員等人曾在此下馬”,故稱“下馬碑”。過去,文武百官和普通百姓經過,都要下馬下轎,以示敬意。連皇帝都要下馬祭祀孔子,可見孔廟的地位。
靈興門是夫子廟的第壹個大門。淩星,又名天天星,被古人視為“大師的慶典”。在古代,應該先祭靈星。夫子廟的名字叫淩星,意思是尊孔如尊天。
淩星門是木制的,但是在清朝,孔子的第七十壹代,公爵盛宴孔趙桓,把它改成了石頭。淩杏門在盤水橋後面,四室三室。四根圓形石柱上裝飾著祥雲,頂端雕刻著壹個憤怒的神。
邢星門的前額雕刻著壹個火焰球體,前額廣場由兩層石板組成。下層刻有乾隆皇帝後來書寫的“邢星門”三個大字,上層刻有織錦圖案。
邢星門後面有壹個廣場,就是智聖廟廣場,上面有壹個碑文,是“玄聖廟”二字。後改為聖廟廣場,漢白玉雕刻,三室四柱飾祥雲,額前廣場飾火焰寶珠。
後人為了贊美孔子思想對我們社會的深遠影響,用了“德、天、地”、“道觀、古今”等詞,意思是孔子的思想是最好的。
於是,在夫子廟第壹院落的左右兩側,修建了兩座對稱的木牌樓,東以“德天”為主題,西以“道觀古今”為主題,是夫子廟最早的偏門。
兩座廣場具有明顯的明代建築風格,三室四柱五層,黃色琉璃瓦,如意拱門,開間13級臺階,短間9級臺階,小屋頂5級臺階。廣場下面有八個石頭怪物。中間的四只天祿,長著長長的脖子和爪子,正搖著尾巴。兩邊四個惡鬼,怒目而視,扭著脖子,形象奇特。
聖石門的名稱是由後來的清朝皇帝命名的。根據孟子的說法:
伯夷,聖清者;伊尹,聖人;
柳下惠,聖而也;孔子,即使在神聖的時候。
意思是孔子是最適合時代的聖人,所以雍正帝決定將夫子廟的正門命名為“聖門”。
聖石門原為三間房,後擴建為五間,中間三拱,碧瓦社山頂,四周絳壁,券中杏壁,前後石階石雕。從拱門望去,有壹種深邃莫測的感覺。
過了聖門,豁然開朗,出現了壹個巨大的庭院,翠柏茂密,綠樹蔥蘢,綠草如茵。三座拱橋迎面跨越,壹水壹渡,碧波壹片荷葉田,精致的石柵欄雕刻在水面四周。水“圍如墻”,故名“墻水”,故名“墻水橋”。
橋南有東、西兩座城門,由地道相連,東匾“快看城門”,取自李博的壹句“荊興先見鳳”。西匾“高陽門”取自《論語》中“養之彌高”之語,歌頌孔子的淵博學識。
這是孔廟的第二個側門。以前只有皇帝向寺廟供奉祭品,大多數人只通過陽高門進入寺廟。
碧水橋北面有壹個大門,叫紅大門。大門修建很早,紅道門的名稱始於清代,取《論語》中“人能傳道”之意,以褒揚孔子闡發姚舜禹唐、周公之道。
紅道門下有袁碑、董碑,為《曲阜縣誌》,記載了曲阜的變遷與演變,史料價值很高。西碑為“處士楚王先生墓桌”,頗有書法價值,後被移至夫子廟保管。
大中門原名“中和門”,意思是用孔子的思想可以輕松解決問題。明代擴建該廟時,改名為大中門,以贊美孔子的學問是人類知識的偉大成就,意為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即天下之道,中庸之理即天下之理”,不偏不倚,不易。
大中門比紅門更長更窄,有五個房間,大中門左右各有壹個青瓦的角樓,是為了使孔廟像宮殿壹樣雄偉而建的。
有三座角樓,平面呈弧形,立在壹個方形的平臺上,平臺內部有壹條小路可以上下。瓦廟的東北和西北角樓形成壹個巨大的長方形用於守衛。
過了大中門,即進入夫子廟第四進院。庭院寬敞,古木蔥郁,夏日百鳥聚,鸛飛鶴舞,白鷺起舞,冬春喜鵲鳴,幽幽烏鴉晚啼,很是幽深。
當妳進入大中門,迎面就是“文同門”。兩側有五個帶回廊的通文門。同文門,原名神同門,取孔子德性、天地參合之意。
孔子壹生從事教育活動,晚年從事整理中國古代文獻,為中華文化的統壹作出了巨大貢獻,故以同文名。
門樓黃瓦歇山頂,鬥拱布局稀疏。大門是中國傳統的宮殿式建築。在主樓前,常常用小樓作為屏障,以示莊重。文同門是奎文閣的屏障。“同文門”二字是清朝末年的乾隆皇帝所寫。
過了文同門,庭院北端升起壹座高高的亭子,屋檐下壹個被龍環繞的木匾上鐫刻著“奎文閣”四個字,這就是以藏書豐富、建築獨特而聞名海內外的夫子廟圖書館。
奎文閣原名圖書館樓。奎文閣的“魁”是星名,是二十八宿之壹。它是西白虎的頭,有16顆星星,“像壹幅文字的圖畫”。所以《孝經》被稱為“朱奎篇”,後人又進壹步將魁星演變為平民第壹。後世封建帝王對孔子贊譽有加,於是將夫子廟圖書館命名為奎文閣。
奎文閣結構合理,堅固異常,歷經數百年的風風雨雨和多次地震,仍完好無損,巍然屹立。亭西閣中記載康熙時期地震的石碑,是奎文閣的確鑿旁證。
亭前廊下有兩塊石碑,東面有《奎文亭賦》,明代著名詩人李東陽所作,著名書法家喬宗所書。西方則是《奎文閣重置書錄》,記載了明成祖命禮部重修書籍的情況。
奎文亭前有兩座碑亭,亭內外各有四碑。每條通道高6米多,寬2米,碑下雕刻成龜形的基座高1米多。碑文刻有龍,繞日盤旋,栩栩如生。碑文的內容主要是為了尊崇孔子。
東南面的“重建孔廟碑”是明憲宗朱見深所建,俗稱“成化碑”。銘文極力贊美孔子的思想,其中有壹句“我只知孔子之道,得天下者,不可壹日缺之。”人物為楷書,風格端莊,結構嚴謹,以書法精美著稱。
在庭院的東西兩側,有壹個獨立的庭院,名為“齋蘇”。祭祀孔子之前,祭祀人員要在此齋戒沐浴。東院是盛宴公爵的住處。據說清朝的康熙、乾隆皇帝在祭祀孔子之前都在這裏沐浴。後來東校區開放,作為孔子生平事跡展覽。
西院是祭祀官員的地方,清中葉廢棄。清道光年間,孔子第七十壹代孫孔昭勛在孔廟集中了宋金元明清諸子廟碑刻130余處,並改名為“碑院”。
這裏的碑刻或流暢奔放,飄逸灑脫,或充滿溫雅,神采飛揚,或端莊典雅,質樸古拙,蔚為大觀。
奎文閣是孔廟的第六個庭院。庭院狹長,有13座石亭立於其中,排成兩排,高檐高齒,黃瓦金瓦。
這些13石亭是專門為保存封建皇帝的禦制石碑而建的,俗稱“禦制石亭”。亭中有55塊石碑,分別由唐、宋、金、元、明、清所刻。碑文多為皇帝祭奠孔子、封祀孔廟、派官祭祀、重修孔廟的記錄,用漢文、滿文等文字鐫刻。
道北五石亭,建於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末年。道南八亭中,四亭建於金元,東三、六亭建於金朝,四、五亭建於元代,其余四亭建於清代。金代的兩座方形石亭豪放,布局稀疏,是孔廟最早的建築。
亭臺樓閣、石碑多為形似龜而非龜的動物,人稱“瘦長”,據說是龍的兒子。傳說龍生了九個兒子,各有各的本事,善負重,所以用它來扛碑。
亭中最早的碑是兩個唐堂碑。壹個是在唐高宗總章設立的“唐代泰師陸顯聖孔徐安妮紀念碑”。壹個是建於唐玄宗年間的“魯孔孔廟碑”。兩座石碑均位於自南向東的第六座金代碑亭內。
夫子廟1372塊碑刻中,最重的石碑是清代康熙禦碑,位於大城門東側。通背片重35噸,連水盤重65噸。
在這個醫院的東南和西南方向有壹個叢林般的石碑。北墻的朱蘭也鑲嵌著大量的石刻,都是皇帝和大臣們在修廟、祭拜、祭祀後雕刻的。比如從書法藝術的角度來說,真正的草書篆書就有自己的優勢。
亭的兩側,東面有崔玉門,西面有官德門,供人們進出。人們根據宮殿的名稱稱它為東門和西華門,這也是孔廟的第三個側門。
北亭北面,有壹門,中間並列五門,名為“大成門”,是夫子廟的第七道門。
大城門初建時名易門,“大成”是孟子對孔子的評價。他說:“孔子堪稱傑作”,稱贊孔子達到了古代聖賢聖賢成就的最高境界。後來因修建大成殿而得名大成門。
原來有三扇門,後來換成了黃瓦和彩繪拱門。前後用四根石柱,前後正中四根深雕雲龍平柱,其余四根為輕雕花紋。前後臺階上有浮雕龍,都是明中葉雕刻的。
大成門可將夫子廟分為三路,東面為聖門,庭院內為祭拜孔子最後五代祖先的地方。西邊是開悟之門,裏面供奉著孔子的父母。中路有三門,東西各有門,東有金聖門,西有於震門。中路是祭祀孔子夫婦和歷代聖賢儒者的地方。
在大城門的東側,有壹個石柵欄,柵欄裏有壹棵刺柏樹。相傳為孔子親自栽種,故名“先師手植檜樹”。
這種杜松樹的最早記錄可以在唐代嚴豐寫的《馮仕文吉劍》中找到,其中寫道:
在兗州曲阜文軒王廟的西面和南面,有松葉柏樹,每棵五六尺高,早已枯萎。相傳是師傅親手種的,他們的樹在永嘉三年就死了。
據說原本有三棵人工種植的檜樹,於晉懷帝永嘉年間309年枯死,隋大業年間復興,唐代再度枯萎,宋康定年間再生,後於年間毀於火中。至此,據說孔子種的柏樹滅絕了。
1294年,石三學校的張穎教授將原東安遺址的甜櫧樹苗移植到這裏,使第四代人工種植的甜櫧得以保存。後來多次大火,只剩下半米高左右的樹樁。
院子裏的石柵欄裏留存的是第四代樹的根,上面那棵參天的檜樹是清朝雍正年間復活的再生檜樹。所以,如果是孔子種的,恰好是第五代樹。
親手栽種的柏樹高大壯實,兩人相擁環繞,樹冠似傘,銅身,高達15米,頭向南傾斜。清代復活的手植檜樹,其形狀與明代萬歷年間聖碑石刻上原來的手植檜樹幾乎壹模壹樣。有人認為這和地理位置有關,也有人說這片土地是孔子庇佑的。
先輩們壹直重視手工植樹。自古以來就有“孔子之昌,必當其長”的說法。因此,人們常常把它與孔後代的命運聯系在壹起。
宋代詩人米芾也將親手栽種的柏樹與皇朝的命運聯系在壹起,有詩為證:
蛟龍怪,相當陽剛,
2000年,敵石,
糾亂如昔。
樹的東面有壹個碑,是明代楊光勛寫的《師傅植黎蒴》。
曲阜孔廟城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