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中國教育史上的西周

中國教育史上的西周

西周時期,政府設立了國學和鄉學兩個門類。國學分為大學和小學兩個層次,而鄉村學則常被稱為“鄉”、“徐”、“學”、“術”。禮記。《知望》記載“小學在共工南左,大學在郊,帝稱畢雍,諸侯稱潘公”。西周早期,由於戰亂頻繁,學校教育以軍事為主,西周晚期,政權穩定,開始重視文化教育。當時大學主要學習禮儀、音樂、射擊、書籍,小學學習更多的是六藝基礎知識。此時的教育仍以貴族教育為主,平民很難進入官辦學校。

西周初年出土的《大》,記載“女妹陳衣大,與為我小學,女為唯壹”,意思是大蒙的父親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他繼承了父親的官職。康王對他說:“妳這麽年輕就當了官。我想讓妳進我的小學。”。

在中國教育制度的發展史上,以中國古代的國子監為例,它不僅為封建王朝培養了大量人才,促進了學術的發展,也對其他國家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在唐代,中國以其高度發達的文化吸引了大量朝鮮、日本等國的學生來華留學。中國古代書院也很有特色,註重學生的自學和討論,規章制度完備,學科門類繁多,學風獨特。它不僅培養了壹批有用的人才,而且對當時學術和學派的發展和形成,甚至對當時的政治和社會風尚都產生了重要影響。

19年底,中國現代教育的奠基人——辛亥革命老戰士何子淵、邱,以身作則,排除頑固保守勢力的幹擾,成功引進西學,普及新式學堂。迫於形勢的壓力,清政府對教育進行了壹系列改革。1901年,劉坤壹和張之洞共同提出了“興學育才”的主張,改變學制,改科舉立校,模仿日本學制。1902年8月5日,清廷頒布的管理大臣張百熙主持起草國子監章程,稱為仁蔭學制。由於學制制定倉促,出版後遭到批評,因此無法實施。1904年6月3日,65438+10月3日,清廷頒布了張百熙等人新起草的《奏校章程》,稱為癸卯學制,是由中央頒布並在全國範圍內實施的中國第壹部合法的近代學制,標誌著近代新式教育制度的建立。1905年9月2日,次年起廢止科舉制度。並在全國推廣新學校。65438年至0909年,地方科舉停止後,西學逐漸成為學校教育的主要形式。也正是這種教育方式的根本轉變,為後來風起雲湧的辛亥革命和國家建設培養了壹大批具有思想進步和創新能力的寶貴人才。此後,新教育在中國各地迅速發展。

在中國教育思想史上,名師輩出。從古代的、、孟子、荀況、王充、韓愈、朱,到現代的何子淵、邱和現代的蔡元培、、徐特立、陶行知,他們都是傑出的。古代不僅有《論語》、《孟子》、《荀子》,還有《學記》等博大精深的教育專著。古代教育家還總結出“取長補短”、“啟發誘導”、“因材施教”、“學古”、“言行壹致”、“從善如流”等壹系列教育教學方法。這些都是中國教育思想遺產的瑰寶。

近代以來,中國積極向外國學習,在教育制度上學習日本、德國和美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向蘇聯學習。在教學內容上,也引進了西方政治社會學理論和自然科學技術作為各級各類學校的課程。在向外國學習的過程中,我們走過壹些曲折的道路,包括經驗和教訓。最大的教訓是沒有註意結合中國實際進行分析和鑒別,忽視了中國的特點。這些經驗和教訓是研究中國教育史的寶貴財富。

中國* * *生產黨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實踐中,以* * *生產思想為指導,建立了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新教育。這是馬克思主義教育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其經驗豐富,在教育方針、學制、課程、教育方法等方面有許多創新,需要認真研究和總結。

未來中國教育史研究的發展趨勢是:

①加強斷代史研究,如先秦、宋代教育史研究。

②全面系統地研究著名教育家的思想,如孔丘的教育思想、蔡元培的教育思想等。

(3)加強特殊教育史研究,如師範教育史、高等教育史、少數民族教育史、地方教育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