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印刷工藝而言,印書苑的木刻多采用秋後剛落葉的樺木劈開成板,用文火烘幹,用羊糞浸泡壹個冬天,再經過水煮、烘幹、刨平,使其不易開裂後再雕刻。刻字前,根據木板的大小把紙裁開,把刻好的藏文寫在紙上,然後貼在木板上。為了暴露字跡,粘貼時,如果用藏紙書寫,可以用濕布浸濕;如果用的是別的紙,就需要上油。在雕刻的過程中,雕刻的部位可以隨著雕刻的進度進行浸泡,這樣不僅可以使字清晰,還可以使雕刻的部位柔軟。不易損壞。刻的時候,所有的書都是橫平豎直,長成了壹個方形的長條,橫字多,豎距大,清晰舒適,易讀。刻好後把書在酥油裏泡壹天再晾幹,然後用壹種叫“蘇巴”的草根開水刷幹。這種書版的特點是長久不朽,不會因頻繁印刷而損壞,而且光彩奪目。印刷時,用“毒草”的根皮制成的韌性極強的精美經典紙張,不會被上百種昆蟲入侵,長久不壞。
就經文的度量規格來說,木雕盤的規格都是根據佛經的度量來定的。每塊長印版的長度為110 cm,寬度大於70 cm,厚度約3 cm。每塊短版長70多厘米,寬10厘米,厚約3厘米。特別是在正面雕刻佛像和繪畫時,壹定要嚴格按照經典造像繪畫中規定的程序和儀軌,如《測像經》、《測佛經》、《測畫經》等,為雕塑家在創作佛像時提供了人體的基本比例,也體現了藏傳佛教雕刻繪畫的造像。
藝術
要求雕塑家、畫家、雕塑家按照經典中提到的原則、程序和表現順序來完成繪畫、雕刻和造型。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得到僧侶的認可和信徒的認同。這就是經典所說的“建築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