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藥浴六註意

藥浴六註意

炎炎夏日,暑氣逼人,洗個澡神清氣爽。如果在洗澡水中加入風油精,洗完澡後會涼爽,防止痱子;或者加十滴水,讓妳洗完澡後眼睛清澈、清爽、舒服...這是生活中很多家庭常用的藥浴方法,妳可能不知道。比如用中草藥泡水,會讓人神清氣爽,有健身的好處。如果應用得當,中藥浴還是有很多祛病強身的功效的。

《黃帝內經》有“有邪氣者以為出汗”(因外邪侵襲而患病者,以熱水沐浴使其出汗,使邪氣汗出),而《禮記》有“頭瘡者沐浴,有病者沐浴”。清代著名外治法大師吳尚賢在《外治法論》中將藥浴細分為洗、浴、浴、浴。

中藥浴是壹種水療方法,是根據中醫辨證,將精選的中草藥熬成湯,稀釋後再進行沐浴。屬於中醫外治法之壹。中藥浴操作簡單,便宜,無痛。只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選擇正確的藥物,以正確的方式使用,是相對安全可靠的,可以避免其他給藥方式帶來的副作用,方便患者實施自我用藥。

在中藥沐浴的過程中,要註意以下幾個方面:

1.中藥浴壹定要請中醫根據病情開藥,遵醫囑做藥湯。不要自己盲目選藥。

2.洗澡前壹定要淋浴,保持藥池清潔。沐浴後立即用溫水沖洗,擦幹皮膚,及時穿好衣服。壹般來說,熱水藥浴(39℃ ~ 45℃)適用於風濕性關節炎、風濕性肌痛、類風濕性關節炎、各種骨傷後遺癥、肥胖癥、牛皮癬等。藥浴溫度適用於神經興奮過度、失眠、全身疼痛、消化不良等。應等於或略低於體溫;25℃ ~ 33℃適用於急性扭挫傷。藥浴時,室溫不應低於20℃。進行局部藥浴時,要註意全身保暖,夏天要避風,防止感冒。

3.第壹次洗澡時,水位要在心臟以下。大概3 ~ 5分鐘身體適應後,會慢慢泡到肩部位置;洗澡時間不宜過長,尤其是全身熱水浴。由於出汗過多,體液流失量大;皮膚血管充分擴張,體表血量增加,導致頭部缺血,出現頭暈或暈厥。如遇暈厥,應及時扶出浴缸,平躺在休息室的床上,給病人喝些開水或糖水,補充體液和能量。或者用冷水洗腳,讓下肢血管收縮,頭部供血充足。

4.嚴重心力衰竭、嚴重肺功能不全、心肌梗死、冠心病、主動脈瘤、動脈硬化、高血壓、有出血傾向的患者,老人和兒童慎用水溫39℃以上的藥浴,但應以接近體溫的藥液洗澡,由家屬或醫護人員陪同,洗澡時間不宜過長。孕期或月經期不宜藥浴,尤其是盆浴和坐浴。

5.泡熱藥浴後全身容易暈厥,所以洗完澡從浴缸慢慢起身;泡藥浴時出現輕度胸悶、口幹等不適,可適當喝水或飲料;如有嚴重不適,應立即停止藥浴。

6.飯前和飯後半小時不宜進行全身藥浴。飯前藥浴,由於空腹,洗澡時出汗過多,容易引起虛脫。飯後立即藥浴可引起胃腸或內臟血液減少,血液趨向體表,不利於消化,可引起胃腸不適,甚至惡心嘔吐。睡前不宜全身熱水浴,以免興奮後影響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