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歷史上冊完整教案
中國的早期人類
課程標準以元謀人、北京人等早期人類為例,了解中國原始人類的文化遺存。
教學目標
記憶與理解:記住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生活的時代和地點;知道北京人的身體特征;了解他們使用的工具的特點和獲取他們生活資料的方式;理解原始人用火的意義。
能力和方法:通過看圖培養觀察能力;通過想象原始人的生活場景,培養再造想象的能力;通過比較北京人、猿人和現代人,幫助學生學會用比較的方法學習歷史。
情感、態度、價值觀:了解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理解勞動在人類進化中的作用,開展勞動觀教育;了解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的生活環境,了解人與自然的關系。
教學重點和難點:北京人;難點:元謀人的位置,北京人身體的不平衡,山頂洞人人為生火的依據。
教學步驟
淺談教師活動和學生活動
第壹,新課程的引入
書的介紹,作為科學考察隊的壹員,來考察中國早期人類的生活。要求學生第壹次閱讀課文,觀察中國早期人類活動地圖,設計調查路線(按壹定時間順序)。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
學生閱讀課
積極參與路線的設計和考察,初步了解序列。
二、元謀人
讓學生看書,找出“為什麽叫元謀?(同時求解?北京人?地名的由來,藍田人等。)“生活的年代和地域?"
調查:“作為科學家,妳怎麽知道他已經是人類了?”“元謀的發現有什麽意義?”
老師總結。過渡:元謀遺骨被挖掘出來的不多。接下來,我們將重點關註北京人。
學生閱讀,認真學習,體驗調查的感覺。
過渡到下壹個目標。
第三,北京人
讓學生看課本,看看從哪些方面調查北京人。(生活年代,地域,環境,身體特征,工具的使用,火的使用等。)
問題:妳認為哪些條件(不)適合人類生存?
比較身體特征(觀察真人,比較)。
舊石器和天然石頭有什麽區別?如何制作石器?看書中的石器。它們是用來做什麽的?如何獲取食物?依據是什麽?
妳怎麽知道北京人用火?妳是怎麽著火的?如何保存火種?用火有什麽意義?
老師總結了這個項目的內容,解釋說北京猿人遺址是最豐富的古人類,在1987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為“世界遺產名錄”。
活動:想象壹下北京人是如何度過壹天的。
學生在閱讀時首先要樹立整體形象。
然後,我們分別做了壹個調查(閱讀、觀察、分析、總結、演講等活動)。
增加學生的自豪感。
第四,山頂洞人
大約20萬年後,在北京居住的地方,出現了壹種高級得多的原始人類——這就是“穴居人”。
引導學生調查山頂洞人哪些方面比北京人強(哪些方面要註意,歸納成壹個列表)。
比較北京人和山頂洞人。
生命的年齡
物理性質
工具制造
家庭火災
連衣裙
自然過渡,激發學生興趣。
學生閱讀課本和填寫表格的比較
重點調查:妳怎麽知道他們會人為生火?他們是怎麽鉆孔的?
動詞 (verb的縮寫)收獲與疑惑
我們今天的科學研究結束了。妳收獲了什麽?
還有哪些問題?
學生回答作為總結。
拓展妳的思維。
第六,練習
本書後的“學習評價”。
教學後記
第2課原始農耕文化的遺跡
課程標準簡要描述了河姆渡遺址、半坡遺址等原始農耕文化的特征。
教學目標
記憶和理解:記住他們生活的時代、地區和糧食作物。了解自然條件對農耕生活的影響。
能力和方法:通過看地圖培養觀察能力;通過觀察原始農耕時代的器物,培養審美能力;通過河姆渡遺址與半坡遺址、舊石器時代遺址、新石器時代遺址的比較,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比較的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了解中國對世界農業起源的貢獻,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體驗原始農耕勞動的喜怒哀樂及其創造的價值,了解勞動的價值和意義。通過他們對自然的適應、利用和改造,我們可以理解人與自然的關系。
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是河姆渡和半坡遺址,前者更為重要。
難點是新石器時代的意義,原始居民的生活以及他們與環境的關系。大汶口墓葬反映的社會狀況。
教學步驟
淺談教師活動和學生活動
第壹,新課程的引入
我們壹日三餐的主食是什麽?將農業和農業的起源引入到本課程的新知識中。
(考察隊進入下壹站,來到浙江余姚)
用同學們熟悉的內容來對話,拉近歷史與現實的距離。
二、河姆渡遺址
這個遺址是在哪裏發現的?妳發現了什麽?這些發現能告訴我們什麽?妳能畫出河姆渡原住民的房子嗎?
除此之外,他們還從事哪些生產活動?妳知道稻米是如何種植、儲存、加工和食用的嗎?
當地的氣候怎麽樣?這和我們祖先的這些生活習慣有什麽關系?
引導學生閱讀P12石北。
這是南方原始居民的農耕文化。北方原始居民的農耕文化是壹樣的嗎?
學生閱讀、搜索和發現。
了解生活需求,做出相應的工具。
了解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及其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知道水稻和谷子最早的種植嗎
過渡,激發學生繼續探索的興趣。
三。半坡遺址
讓學生看書了解“半坡遺址原住民的生產生活和河姆渡壹樣嗎?”“有什麽區別?”“為什麽會這樣?”
觀察書中的石器和陶器,看看它們是用來做什麽的。如何使用?
能否根據描述和妳對書中小字P10的理解,還原半坡人居住的房子?
帶著問題看壹本書,瞄準它。
大膽的推測、想象
學生看書,然後試著自己畫出半坡人居住的房子。
淺談教師活動和學生活動
四。大汶口遺址
在山東泰安附近,比河姆渡和半坡晚出現了壹個更先進的原始農耕文化遺址——大汶口遺址。
現在請大家讀壹本書,想想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相似之處。他們有什麽特點?
引導學生閱讀小字,思考“大汶口墓葬的不同反映了什麽歷史現象?”
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閱讀課本進行歸納和發現。
動詞 (verb的縮寫)摘要
中國是世界上第壹個種植水稻和谷子的國家。中國原始農耕文化有起源早、成就大、存在南北兩種類型。
帶著自豪仔細聆聽。
六、學習活動和學習評價
在課堂上評估和鞏固。
鞏固知識,激發興趣。
教學後記
第三課古代傳說
課程標準知道炎帝黃帝和堯舜禹的傳說,明白傳說和史實的區別。
教學目標
記憶和理解:記住古代傳說中的重要人物,記住漢族的前輩和祖先。理解關於顏地與黃帝關系和農業起源傳說的實質,理解“禪讓”的含義和實質。
能力與方法:培養從傳說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幫助學生掌握用傳說印證歷史的基本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了解華夏民族形成的歷史,培養對華夏人類始祖的崇敬情感。了解以禹為代表的古代居民的優良品行,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體會禹治水的艱辛,了解其功績,體會人生的價值。
教學重點與難點:農業起源傳說與華夏民族的形成。禹治水的傳奇。
難點:部落和部落聯盟的構成和性質。“退位”的含義和實質
課前準備。收集關於黃帝、顏地、蚩尤和大禹的傳說和故事。
教學步驟
淺談教師活動和學生活動
第壹,新課程的引入
歷史講究真實可靠,傳說難免誇張虛構。然而,許多傳說生動地反映了人類的歷史,包含著極其寶貴的內容。
上節課,我們從考古證據中了解了原始農耕文化。這節課,我們要通過傳說了解農耕文化。看看那些流傳已久的傳說中包含了哪些關於古代農耕文化的有用歷史信息?
聽並註意。
制造懸念,激發興趣。
二、顏地和黃帝的傳說
中國人自稱是炎黃子孫。妳知道它們是怎麽來的嗎?
解釋“炎癥”和“黃色”的含義及其傳說(或以學生為例)
梳理壹下華夏民族的起源:
妳從中了解到了哪些關於農耕文化的重要信息?
論華夏始祖炎黃的後世祭祀(二碑上的文字)
調動參與興趣
聽或為自己說話。
清晰易掌握。
學生各抒己見。
三、退位傳說
簡述:黃帝之後很久,堯舜讓於。請學生總結他們流程的異同。
並得出結論。讓同學們簡單說說如何看待“退位制度”的看法。
聽,讀,總結。
四、治水傳奇
舜死後,禹成為部落聯盟的領袖。肯定是他的德才出眾,威望很高。為什麽會看到?讓我們來了解壹下禹治水的傳說。
請學生講述大禹治水的傳說。那麽要問,余燦治水為什麽成功?那麽總結壹下:禹治水成功,樹立了很高的威望。
處理輔助欄的閱讀和口語。
過渡和導入。
學生表現好,給他們提供壹個表現的平臺,獲得成功感。
第五,情感升華
我們能從他們身上學到什麽?
這些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應該發揚光大。
學生可以自由表達他們的觀點。
第六,拓展學習
P16學習活動讓學生說出其他的傳說。說出傳說的名稱,指出它們反映了什麽歷史現象或提供了什麽重要信息。
學生發言。
教學後記
第4課夏朝和商朝
課程標準簡述夏朝建立的史實,認識從禪讓制到皇位世襲制的演變。了解夏商交替。
教學目標
記憶和理解:記住中華大地上國家出現的大概時間和標誌,記住商朝晚期的都城。了解夏朝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地位。了解商朝繁榮的主要表現。
能力和方法:通過總結夏商時期的歷史特點,培養概括的能力。通過對余、等歷史人物的評價,培養我們評價歷史人物的初步能力。初步了解公元紀年的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學習國家形成的相關知識,進行歷史唯物主義教育。通過對夏商歷史的學習,可以更多地了解祖國悠久的歷史,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明辨是非、愛憎的情感。
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夏朝的建立和晚商的都城。困難:夏王朝建立的標誌:國家的意義。
教學步驟
淺談教師活動和學生活動
首先,講新課
上壹個退位的部落聯盟首領是誰?想知道從那以後是怎麽演變的嗎?
簡介3:妳認識皇帝嗎?妳知道王位是怎麽繼承的嗎?妳知道這個叫做“世襲”的制度是從什麽時候開始的嗎?
認真聽講,吸引學生進壹步學習和理解的興趣。
從講學生熟悉的問題入手,可以拉近歷史與現實的距離。
二、夏朝——中國第壹個王朝
1.夏朝的建立:解釋夏朝的建立。事實上,於已經按照自己的意願建立了壹個王朝。這在歷史上被稱為夏朝,它建立於公元前2070年左右。
借助數學“數軸”解釋了公元紀年。
這個項目是理論性的,缺乏相應的歷史證據。老師優先講解,學生認真聽講。
回答老師的問題。
2.夏朝的統治
禹死後是如何繼位的?這和禪有什麽區別?妳對這種王位繼承方式有什麽看法?②讓學生談談氣是如何鞏固其統治地位的。並提醒學生註意“奴”字。(3)為什麽把余開創的政權稱為國家?和之前的部落聯盟有什麽不同?
學生通過閱讀課本,結合自己的課外知識,談談對這些問題的看法。然後老師總結整理,突破難點。
第三,商朝都城的建立和遷都
1.商朝的建立:過渡。然後
指導學生閱讀小字“夏傑是怎樣的君主?妳認為毀滅夏天的戰爭是正義的還是非正義的?
2.商朝遷都:原因、環境及影響。
繼續下壹個問題。
理解戰爭的是非、善惡、正義與非正義的本質。
為接下來的學習做鋪墊。
第四,商朝的盛衰
1,商朝的疆域:學生看課本上的地圖,談論壹下。
2.經濟發展:插圖顯示了什麽?然後看課本,說說商朝的表現?並要求學生總結。
3.商朝滅亡:對,尋找夏商滅亡的相同原因。培養讀圖能力。
學生閱讀課本,培養學生分析、比較、歸納、概括的能力,認識到國家興衰與暴政的關系。
動詞 (verb的縮寫)總結:學生:講了哪些問題,有什麽啟示?培養綜合和概括的能力
教學後記
第五課西周的興衰
課程標準:了解西周更替,講述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內容。
教學目標:記憶與理解:記憶周武王對商業的破壞和西周的建立與終結;了解分封制的主要內容。
能力和方法:培養學生文史結合研究歷史的能力,以及分析比較的能力,提高閱讀和分析史料的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知道人心對立決定戰爭勝負,客觀歷史地認識分封制的作用,認識到根據變化了的形勢正確調整統治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是分封制的主要內容。
實行分封制的必要性和維持分封制的理由是本課的難點。
教學過程
淺談教師活動和學生活動
先介紹新課:妳看過電視《封神榜》嗎?誰能告訴我它講的是壹個什麽樣的故事並導入?
註意引導學生。神話作品和歷史的差別很大。用學生熟悉的東西來引起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正確對待文藝作品。
第二,西周的建立
1,周族發展述略。
2.周朝滅商朝:選取學生談論周朝滅商朝的牧野之戰,要求學生總結壹個相關的成語。並且說說這場戰爭的勝負最關鍵的因素是什麽?
3.西周的建立:學生談論西周的建立時間和建立者。老師用書中的地圖解釋了西周的起源。
提高學生的參與熱情。
學生通過分析了解人心的對立是最關鍵的因素。
觀察和閱讀地圖。
第三,分封制
1.學生壹起讀完課本後,帶壹名學生主持:向其余學生提問。
由學生主持,熱情很高。
積極參與
可能的問題:為什麽要實行分封制?女主角都是誰?主要等待的國家有哪些?它們在哪個大的流域?諸侯與紂王之間的權利義務是什麽?起到了什麽作用?妳認為分封制能長期鞏固西周的統治嗎?
2、學生或教師總結。對分封制利弊的分析為以後研究春秋時期的分封制奠定了基礎。
培養和提高歸納概括能力
第四,西周的結束
指出西周末年,由於各種矛盾的交織,決定了西周滅亡的必然命運。終於,在統治的前771年,狗戎攻破濠江,結束了統治。
讓學生閱讀書中的小字,找出西周在周幽王滅亡的主客觀原因。
學生閱讀教材,找出原因,訓練概括能力。
動詞 (verb的縮寫)全班總結:學生將對全班的內容進行總結。老師補充道。
6.學習與探究:學習與評價,讀《師北》。
家庭作業:經驗和問題。
教學後記
第六課春秋爭霸
課標知道春秋爭霸的史實。
教學目標
【記憶與理解】:記憶春秋時期的年代與特點,晉文公與楚莊王爭霸、吳越爭霸的史實,理解春秋時期齊桓公成為第壹霸主與所有霸主實現爭霸的相同原因。【能力與方法】:通過講解、閱讀教材、總結比較等方式學習本課歷史,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綜合概括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理解春秋時期分封制的崩潰導致了霸主地位,學習齊桓公的胸懷和用人、容人之量,理解正確處理人與人關系的意義,理解霸王成功的原因同樣在於改革和強國。
教學重點和難點: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的第壹霸主。春秋爭霸的原因就是這壹課的難度。
教學過程
淺談教師活動和學生活動
先介紹新課:復習分封制的權利義務,介紹壹下。記憶是學習的基礎。
二、春秋五霸
1.東周建立:西周結束,周平王遷都洛邑,東周開始。也說明東周包括了整個春秋戰國時期。
2.春秋時期的特點:說明特點:壹是王權衰落(原因、表現、影響),二是爭霸。《語錄》導讀。
3.春秋五霸:學生在書上打勾,在地圖上找出這些國家對應的地方。這部分內容是理論性的,學生缺乏必要的直觀材料幫助理解,所以要求學生認真聽講,閱讀教材,落實到書本上。
這是什麽意思?反映了當時的什麽特點?
第三,齊桓公是第壹個暴君
1,看圖讀:妳在說誰?這和齊桓公的霸權有什麽關系?妳對指導學生讀課本有什麽感受?
3.閱讀小字,看看齊桓公和管仲之間的關系在他成為君主前後是如何變化的。妳對這種變化有什麽看法?
4.物質基礎雄厚,妳是怎麽成為霸主的?學生讀書是為了解決問題。
訓練閱讀歷史地圖。
培養學生從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滲透對學生的人際關系教育。
培養綜合概括能力。
1.七年級歷史教案集第壹冊
2.2019,歷史教案第壹冊。
3.七年級歷史復習教案
4.人教版七年級下冊歷史的教學設計
5.2019七年級歷史老師上學期工作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