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選材:常用的原料有木漿、廢紙等。木材經過劈木、浸泡、蒸煮、漂白可以得到木漿,而廢紙需要回收、分類處理。
2.制漿:原料經過粉碎、浸泡、蒸煮後,纖維素開始分解。化學物質如堿性氧化物(如氫氧化鈉)和硫酸被添加到漿料中以除去雜質並分離纖維素。
3.篩選:將漿料倒在篩網上,水滲出,纖維在篩網上形成紙層。絲網通常由金屬絲組成,網孔的大小決定了紙張的厚度。
4.壓榨:通過壓榨輥的作用,紙層中的水分被進壹步除去。這壹步有助於提高紙張的密度和強度。
5.幹燥:將紙張暴露在熱空氣或太陽能下,除去殘留的水分。需要控制幹燥過程中的溫度和濕度,以確保紙張幹燥均勻。
6、表面處理:根據需要,可以對紙張進行表面處理,以改善質感和性能。常見的處理方法有塗層、壓花和光面處理。
7.切割包裝:用切割機將大張紙切割成所需尺寸,然後包裝。包裝通常包括堆疊或纏繞紙張,並用紙箱或薄膜保護。
整個造紙過程需要嚴格控制各個環節的工藝參數,如漿料濃度、溫度、壓力、幹燥條件等,以保證紙張的質量和性能符合要求。
古籍中的麻紙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1、白麻紙:西漢萌牙紙是我國最早的植物纖維紙。剛開始紙的白度差,表面不光滑,結構不緊密,不能用於書寫。東漢時用於書寫,隋唐時成為上流社會的重要文化用紙。
2、黃麻紙:白麻紙進入黃河就變成了黃麻紙,可以驅蟲。它是中國最早的染色紙,始於晉代,廣泛應用於唐代。
3.藏經紙:唐宋元時期用黃蘗染制,專門用於書寫、刻制佛經,故稱藏經紙。其中使用麻、樹皮、竹子。藏經紙有兩種:薄紙比普通紙厚,不打蠟厚而不硬。作為收藏珍貴稀有書籍的書簽。
4.硬黃紙:始於唐代,用黃蘗染色,兩面打蠟而成。專門用來抄佛經的名紙。到了宋代,演變成壹種上釉的金粟山藏經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