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欣賞古代書法書籍的感受

欣賞古代書法書籍的感受

欣賞書法,不僅僅是體驗點畫、結構、構圖的匠心和功力,以及傳承、流派、風格,更重要的是通過作品感受書法家的氣質、情感和審美追求。書法家靠手和思想去創作,欣賞者靠眼力去挖掘和發現作品中蘊含的生命和靈魂,是壹種再創作。這種再創造的效果取決於觀看者的知識、修養、經驗和心情。欣賞書法不僅需要對作品的宏觀把握,如氣勢、精神、白布等,還需要細微的觀察,如用筆、用墨、結構、線條等。欣賞線條的質量,從中可以觀察作者創作時的筆墨和筆法。其次,線條點畫結合的漢字結構,藝術造型的趣味性和哲理性。第三是白布包括結寫、行氣、構圖。第四是精神,指書法的精神氣質和風格。精神是作者精神境界的忠實記錄,與作者的情感、人格、修養密切相關。優秀的書法作品壹定是充滿美和精神的,欣賞者要把握形體,捕捉精神。書法的藝術風格首先表現在作品獨特的整體風格和由此產生的獨特境界,這與書法家的審美取向和藝術氣質最為密切相關。是書法家張揚藝術個性的結果。書法藝術風格是藝術家在創作中表現出來的藝術特征和創作個性。書法家因其不同的人生經歷、藝術修養、個性特征、審美趣味和個性,在書法風格和表現手法的選擇上各有特色,從而形成不同的藝術風格。風格也最能展現壹個人的氣質和精神面貌。這也是書法家心中積累的幾千年歷史的高能反映,體現在線條的細微之處,給人無限遐想。黑格爾說:“風格壹般是指個別藝術家在表現方法和風格曲折方面完整地顯現出他的個性的某些特征。”明確書法欣賞的審美標準是正確書法欣賞的基礎;掌握書法欣賞的方法是書法欣賞的關鍵。壹、書法的審美標準南朝書法家王僧虔在《文賦贊》中說:“書之妙道,精神為上,形質次之,兩者兼得者,可與古人相比”。這裏強調以形寫神,形神兼備。壹般來說,“形”包括書法的點畫線條和由此產生的空間結構;“神”主要指書法的表現意義。(1)書法的點畫線條具有無限的表現力,其本身是抽象的,由其形成的書法形象沒有確定的意義,但應包含美的壹切特征。這樣就對書法的點畫線條提出了特殊的要求。要求有力量感,節奏感,立體感。1.力量感是線條美的要素之壹。它是壹個比喻,指出了人們心中由畫線喚起的力量感。早在漢代,蔡邕就在《九勢》中對點畫線條作了專門的研究,指出“藏頭護尾,勁在字中”,“使筆心始終在點畫中行走”,“使點畫盡可能有力”。要求點畫要深藏桂角,所作所為必收,易顯其力。需要註意的是,我們強調藏頭護尾,並不意味著可以忽略中線。中線筆壹定要取收斂中心,這樣才能使點畫線條圓潤流暢,溫而不軟,蘊含力量。但點畫線的起點和終點並不都隱藏在角落裏(大印和小印都必須隱藏正面)。書法往往根據需要藏與露相結合,尤其是草書,在欣賞時千變萬化,既要註意首尾的接受和呼應,又要註意中間部分是否華而不實、輕佻。2.節奏感是指音樂中音符的高低、強弱、長短有規律的變化。由於書法在創作過程中的力度、速度不同,粗細、長短、大小等不同形式都有規律的交替變化,使得書法的點畫線條有了節奏感。漢字的筆畫長短大小不壹,進壹步加強了書法中點畫線條的節奏感。壹般來說,楷書(如篆書、隸書、楷書)節奏感較弱,而行書(行書、草書)節奏感強,變化豐富。3.立體感是中心用筆的結果。中心所寫的筆畫,“映在陽光下,畫中心有濃墨,恰在其中,至於折處,並無偏差。”這樣點畫線條就可以飽滿,圓潤,圓潤。所以中心用的筆壹直很受重視。但是,我們並不能發現書法創作中隨處可見的側寫。除了小篆,其他所有書法風格都離不開側鋒。尤其是草書,作為中鋒的補充和襯托,邊鋒隨處可見。(2)書法的空間結構書法的點畫線條在遵循漢字字形和筆順原則的前提下,交叉組合,分割空間,形成書法的空間結構。空間結構包括單字結構、整行循環和整體布局三個部分。1.壹個單詞的結構壹個單詞的結構應該整齊、筆直,長度合適,密度均衡。這樣,在關心真理的基礎上,才能關註真理的腐朽,錯綜的變化,自然的形象,平中之危,危中之趣。2.在流行書法作品的整行中,人物上下(或前後)相連,形成“連綴”,要求上下、連貫呼應。楷書、隸書、篆書等靜態文字雖然是獨立的,但筆畫是斷裂的,是連接的。行書、草書等動態文字,可以逐字逐句,有遊絲牽引。此外,還要註意大小的變化,積極的回應,虛實的對比,以及由此產生的節奏感。這樣,氣的循環才能自然連貫,血管才能暢通。3.整體布局在書法作品中,點成字,連詞成排,成章,構成了點畫線條對空間的切割,從而豐富了書法作品的整體布局。要求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密度適當,計白為黑;平坦均衡,互為正;高低不平充滿變化。其中楷書、隸書、篆書等靜態文字以公正均衡為主;行書、草書等動態文字變化錯綜復雜,跌宕起伏。(3)書法的樣子,就是壹個人臉上的樣子。書法中的表現,是指線條及其結構組合中所透露出來的精神、風格、氣質、意趣、意趣。“精神為上,形次之,兩者皆可見古人。”說明精神高於“形質”(點畫線條的形狀和外觀及其結構布局),形質是精神存在的前提和基礎;因此,書法藝術表現的本質是點畫線條及其空間組合的整體和諧。追求精神,表現自然的精神,永遠是書法家努力追求的最高境界。壹方面,書法精神的獲得有賴於嫻熟的創作技巧,這是前提和基礎;另壹方面,只有當創作頭腦冷靜舒適,創作中樞雙手流暢,物我忘我,才能寫出真情實感,融入自己的知識和審美趣味。二、書法欣賞的方法書法欣賞與其他藝術欣賞是壹致的,需要遵循人類認知活動的壹般規律。由於書法藝術的特殊性,書法欣賞在方法上表現出獨特性。總的來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1、從整體到局部,再從局部到整體。欣賞書法,首先要看全局,對其表現手法和藝術風格有個大概的印象。然後註意筆、結、作文、墨韻等部分是否法意兼備、生動活潑。局部欣賞結束後,要站在遠處觀察全局,糾正第壹次觀賞所獲得的“總體印象”,再次從理性的高度去把握。註意藝術表現和藝術風格是否協調,作品哪裏精彩,哪裏還有不足,從宏觀和微觀兩個角度充分欣賞。2.將靜態圖像還原到運動的過程中,展開聯想。書法作品作為創作的結果是相對靜止的。欣賞時,要跟隨作者的創作過程,采用“移動視線”的方法,根據作品的先後順序,想象創作過程中用筆的節奏和力度以及作者感情的不同變化,把靜止的形象還原為運動的過程。即模仿作者的創作過程,正確把握作者的創作意圖和情感變化。3、從書法形象到具體形象,擴大聯想,正確理解作品意境。在書法欣賞過程中,要充分展開聯想,將書法形象與現實生活中類似的事物進行比較,使書法形象具體化。然後從與書法意象相似的事物的審美特征出發,進壹步聯想作品的審美價值,從而理解作品的意境。欣賞顏真卿的楷書,可以將其書法形象與“景清按劍,樊噲執盾,金剛炫目,力士出拳”等具體形象聯系起來,由此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強健的體魄——陽剛——充滿英雄氣質——嚴整不可侵犯的特點,與顏真卿楷書凝重、威嚴的藝術風格聯系在壹起。4.了解作品的創作背景,正確把握作品的情感訴求。任何書法作品都是壹定文化歷史的積澱,是特定歷史文化背景下的產物。因此,了解作品的創作背景(包括創作環境)、作品所蘊含的獨特文化氛圍、作者的人格修養、審美情趣、創作心境、創作目的等,大有裨益。為了正確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正確把握作品的情感訴求。清代王澍在《虛舟唐嫣真卿致濠州叔》的題詞和跋中寫道:“祭紀明稿撕不堪,其書失意而不可收拾。這個“高”心平氣和,很容易客串,沒有“祭侄”之類的怪升。所謂音樂相關黨笑,字已嘆。情況不壹樣,書法也不壹樣。應該是合理的。”可見,無論是作者的人格修養,還是創作心境,以及創作環境,都對作品的心境有相當大的影響。敬。另外,書法作品受到特定時代的書風和審美時尚的影響,使得書法作品體現出多元的文化氛圍。這無疑增加了書法欣賞的難度,同時也讓書法欣賞變得有趣。總之,在書法欣賞過程中,由於個性心理的影響,沒有固定的模式。以上只是書法欣賞的壹種方法,在欣賞的過程中可以交替使用幾種方法。另外,在欣賞過程中,壹定要綜合運用各種書法技巧、技法和書法理論知識,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審美評價能力,盡量按照作者的創作意圖去欣賞作品的意境。要努力做到鑒賞有評,評價有賞,把作品放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中考察,才能對作品做出正確的鑒賞和公正客觀的評價。當然,掌握了正確的鑒賞方法後,是提高鑒賞能力的重要途徑。楊雄說:“能見壹千劍,始能見壹千劍;能讀萬福,而後能賦”,正是這個意思/html/09/121909-57901 . html書法欣賞的壹般規律是壹種特殊的認知活動,有其自身的規律。研究和掌握這些規律,就能找到欣賞書法的方法。壹、書法欣賞需要反復觀看和琢磨。書法欣賞不僅是壹種認知活動,也是人類認知活動的壹般規律。有壹個由表及裏,由淺入深的過程,這個認知過程不是壹次完成的,而是無窮無盡的。雖然書法是由點彩、結構、構圖構成的,但作為壹件藝術品,我們必須欣賞它的力、情、韻、式等之美。通過這些現象,所以書法藝術具有相當抽象的特點,這需要長時間的沈默和反復琢磨。有時候面對壹部作品,乍壹看似乎平淡無奇,但細看卻很驚艷,以至於越想看越喜歡。相傳,唐代書法家歐陽詢有壹次偶然發現晉代書法家索靖所寫的碑文不能單獨留下。他先是站著看,然後坐著看,最後幹脆睡在紀念碑下,仔細看了三天才走。在欣賞書法藝術的過程中,還要求對不同書法家的作品進行比較分析,研究其異同,從而深刻理解前人總結的包括本書在內的書法名家作品的藝術特色;以便做出自己合適的判斷;才能把自己的欣賞水平提升到壹個更高的階段。這些都需要反復琢磨才能獲得。二、書法欣賞的主動性書法素有“感傷的圖畫,無聲的音樂”之稱。書法欣賞和美術、音樂欣賞壹樣,離不開聯想和想象。袁盎《古今書評》說:“石書如未停之羽,已亡矣”;“魏生辰書如虎振,劍緊”;“索靖的書像風,鳥兒壹見就飛”;“帝書如歌,秦人徽”。對這些形象的描述,顯然是運用聯想和想象的結果。如果欣賞者只是把書法作品看成是識字之類的壹些死板抽象的符號,那就根本談不上對書法之美的欣賞。再者,“無論是石雕還是水墨,都是外顯的。”動態的情況,現在只是壹個安靜的情況,現在只停留在壹個安靜的形狀。要讓靜止的人重新動起來,妳得沈迷於玩家想象和體驗的活動中,才能期待它重新出現在妳面前,所以在既定的形狀中,妳會看到動態的情況。此時此刻,妳不僅可以接觸到五彩繽紛的精靈,還能感受到音樂的節奏。”(沈《論書法》)這說明書法欣賞是積極的、動態的。只有這樣,視覺形象才能與動覺控制相結合,使視覺控制轉化為動覺控制。如果妳想通過書法欣賞來寫作,妳只能依靠這種積極的、動態的欣賞來實現。第三,書法欣賞是主觀的。書法欣賞既然是藝術上的再創作,就必然帶著再創作者的主觀色彩。所謂“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就是這種審美主體性的生動表述。書法欣賞因人而異,口味各異:有的喜歡歐體的豪放之美,有的喜歡燕體的樸素之美,有的喜歡劉體的綺麗之美,有的喜歡趙體的綺麗之美。即使是同壹個人,隨著年齡、文化素養、實踐經驗甚至心境的變化,也會對同壹幅書法作品產生不同的審美感受。這是書法欣賞中的正常現象。但這並不意味著書法審美沒有標準;但任何藝術都有壹定的審美標準,不能片面強調書法審美的主觀性,否定書法美的普遍客觀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