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和陽是特定系統中兩個相互聯系和平衡的方面的概括。
陰陽學說認為,無論從物質、功能還是物質與功能的關系來看,任何系統都存在相互照應的兩個方面。它們通過感應交往、相互利用、消長、轉化和制約,使整個系統處於動態、平衡和穩定的狀態。由於體系的大小不同,陰陽的概念在不同的層次上有不同的具體內涵和外延,所以中醫的陰陽具有“其大無有,其小無有”的特點。
陰陽學說需要正確理解陰陽學說在不同層面的具體內容和應用範疇。五行的本質,即木、火、土、金、水,是對系統內部更精細的劃分。從理論上講,五行也有“其大無而其小無”的特點。五行學說主要論述五行在系統中的屬性以及五行通過克制和約束來平衡和維持整個系統的動態平衡和穩定的規律。
陰陽對應天地方位。第二處生火,七成南。天上長三棵樹,地上八成是東。黃金生於四地,天九成西。“河圖中:壹、三、五、七、九(五個奇數)為天,屬陽。二、四、六、八、十(五個偶數)為地,屬陰。
陰陽對應人體,“春生宜居肝,屬木。夏暢是壹把火。秋收宜肺,屬金。冬儲宜腎,屬水。脾為土。對應人體的五臟”
楊明五行學說的思想方法和理論觀點貫穿於《蘇文》和《靈樞》的篇章之中。《內經》中專門論述楊明五行學說的章節並不多,但重點論述楊明五行中金匱嚴陣學說的概念和應用的章節主要有(《蘇文怒達天說》)、《陰陽應如大圖論》、《陰陽離合論?六根隱象說?臟氣法理論,易茗五聲五味,五氣隨氣分壹日四時,陰陽為日月,靈樞九針理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