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老官山漢墓位於成都市金牛區天回鎮土門社區衛生站東側(當地俗稱“老官山”)。
2012年7月至2013年8月,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荊州市文物保護中心組成聯合考古隊,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 * *清理西漢時期土坑木墓4座,出土漆木、陶器、銅器、鐵器等文物620余件。
該墓發現了920枚醫學竹簡,壹些醫學書籍可能是扁鵲中醫學派的佚文。蜀錦提花機的四個模型是首次出土完整的西漢織布機模型,填補了我國絲綢紡織技術的考古空白。
三號墓出土的920枚竹簡是此次考古發現的最大亮點之壹。據初步分析,竹簡由9部醫書組成,尚未出版,已知史料中也無記載。
據考古人員介紹,老官山漢墓的醫療簡牘存放在兩個地方。根據簡牘的長度、放置位置、疊放順序和簡牘內容,可以把它們分為九部醫書,除了《五色脈診》壹部外,其余都沒有書名。經初步整理,暫定名為《我的歷代醫論》、《脈死侯》、《六十病方》、《足牘》、《病源與經絡》。
此外,還有184支(含殘缺簡牘)組成的《醫馬書》。
“《我的過去》壹詞是《扁鵲》的通稱,我的《過去醫學論著》極有可能是扁鵲學派已經失傳的經典著作;此外,扁鵲是脈學的倡導者,但《內經》和《外經》均已失傳,而這本出土醫書的內容多為脈學,再加上壹個經絡教學的人體模型,與《扁鵲》的書名不謀而合。”
謝濤說,出土的醫書是否是扁鵲寫的,還需要進壹步研究,但這些竹簡仍然是中醫發展史上的重要發現。
擴展數據:
挖掘
成都老官山漢墓共出土文物620余件,其中漆器240件,陶器130件,木制品140件,青銅器100件。此外,還出土了4個織布機模型、人體穴位彩繪畫像、920張醫學簡牘和50張木簡。4座織機模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土的第壹件斜織機實物模型,也是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織機模型。
人體穴位彩繪畫像也是中國人和中國發現的最早、最完整的人體醫學模型。50張木簡是公文,是巫術。
老官山漢墓四座墓中有六具遺存。其中M1號墓的遺存為男性1,女性1。男性身高約169.91 cm,男性死亡年齡約45歲,女性身高約160.22 cm,死亡年齡約40歲。
M1號墓出土的漆器上刻有“荊氏”字樣。四川大學考古系學者袁海兵認為,此人可能是楚國荊家人。M2墓是壹位女性的遺骸,她死於45歲至50歲之間。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成都老官山漢墓